美國拍戰爭片,一個主要題材就是救自己人。像什麼《拯救大兵瑞恩》、《拯救女兵林奇》,《風語者》說的是救自己的話務員,《血戰鋼鋸嶺》說的是衛生兵連自己帶敵人的傷號一起往回救……
在好萊塢大片裡,美軍「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但在真實的戰史中,我軍解救己方同志的戰例,卻比美國好萊塢電影更給力。比如我志願軍戰士解救被俘女文工團員的過程,就絕對吊打美國《拯救女兵林奇》。
1951年3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接近結束的時候,我軍後撤期間,42軍文工團被滲透進我軍防線的小股美軍衝散。雖然大部分在文工團警衛部隊保護下歸隊,但仍有十幾個文工團女戰士被美軍抓住了。
我軍歷史上,對女戰士的保護力度非常大,一般來說不會讓女戰士承擔太大風險。這次聽說一下被美軍抓走十幾個,42軍軍長吳瑞林當時就急眼了。
1955年授中將軍銜的吳瑞林將軍
人一定要救,但前線兵力捉襟見肘,一線部隊壓力極大,根本抽不出人手來。怎麼辦?吳瑞林命令軍部警衛營,留一個排守電臺,其他人全體出動,救女文工團員。
咱們想救是一回事,可想救出來就難了。別的不說,女戰士被關押在什麼地方,就是個大問題。您總不能隨便溜達過去找美軍問吧?可是弄不清關押地點,沒頭蒼蠅一樣撞,不光人救不出來,自己還得損兵折將。
但這種小問題根本難不住咱們的志願軍戰士。警衛營在搜索過程中,發現了一條美軍的電話線。靈機一動,呼叫炮兵朝電話線所在位置隨便打了幾炮,然後把電話線剪了。
美軍判斷是咱們盲目射擊,碰巧把電話線打斷了。派了兩個通訊兵接線。這倆倒黴蛋到地方就讓一個營的志願軍給摁了。估計當時這兩位哭著哭著能笑出來:幹嘛啊這是?一個營抓我們倆?修個電話線是多大罪過啊?
一審訊,估計是抓著志願軍女戰士這個事在美國那邊也是個大新聞,這倆還真知道咱們的女戰士被關在什麼地方。
警衛營當即奔襲,到地方就把被抓的女文工團員救出來了。從被抓到成功解救,前後也就十來個小時。
美國人救一個女兵,又是衛星又是CIA又是特種部隊,天上戰鬥機掩護,來去直升機接送。恨不得把整套班子拉出來遛一遍。林奇被俘都10天了,英勇的海豹突擊隊才從天而降,把她救回去。然後舉國歡騰,盛讚美國軍隊戰力無雙云云。
咱們呢?指揮員反應之快,部隊行動之迅猛,作戰之機智,絕不在巔峰狀態的美軍之下吧?
這個故事要是拍成電影,豈不是比犧牲好多人,最後到底怎麼樣了還不明不白的故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