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傳奇畫家葉世強個展《海天無垠》在香港漢雅軒開幕。本次展覽共展示了葉世強先生2000年至2012年間創作的三十餘幅畫作。
葉世強個展《海天無垠》展覽現場。
質樸拙古,淡泊名利
生於1926年的葉世強早年拜入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門下,深得其精髓。在所有中國人看來,1949年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對於葉世強而言,更是如此。那一年,讓他的人生非比尋常。在高劍父的授意之下,時為廣州市立藝術專科西畫科學生的葉世強與同窗楊之光、蔣健飛三人告別「讀萬卷書」,開啟了「行萬裡路」的徵程。他們原本計劃著離校「流浪」,從廣東徒步至敦煌,沿途寫生,增長見聞。奈何時局動蕩,只得中途更改行程,轉搭招商局「海鴞輪」訪遊臺灣。在踏上船舷的那一刻,葉世強絕對想像不到,他的命運將會隨著一艘遊船遠渡,從此兩岸相隔。
1949年葉世強從中國乘搭招商局的「海鷗輪」到臺灣。
從此,葉世強展開了帶有傳奇色彩的個人史。赴臺後不願返鄉的他,在28歲竟因為素描課連續不及格而肄業離校。年逾半百之後,他與琴相伴,如同隱士般深居簡出,成為臺灣古琴界的翹楚,引得知音人們遠渡而來只為求得一把由他製成的古琴。十餘年後,他在63歲高齡之時重拾畫筆,創作狀態與日俱佳,漸漸進入了他的藝術鼎盛期。隨後,80歲的葉世強老年成婚,轟動臺灣藝壇,傳為一段佳話……或許,在廣闊的歷史洪流之中,無論怎樣精彩的人生都不過是涓涓細流;然而,當葉世強的個人史與中國現當代藝術史合流之後,卻迸發出如今看來也依然波瀾壯闊的傳奇色彩。
1978年,葉世強搬到新店灣潭山村,開始隱逸的生活,他的學生經常會乘搭渡船到他的工作室聽他講課及欣賞他的古琴演奏。
在臺灣的日子裡,葉世強的生活樸素拙古,曾於臺灣復興美工及臺大美術社任教,教學風格與言行身教深受學生緬懷。期間亦隨孫毓芹先生習古琴、從南懷瑾先生禪修,長期以斲制古琴營生,在臺灣琴界以音色蒼古松透著名。其畫作以孤絕而熱熾的筆墨融貫水墨和油彩等媒材,開拓畫布二維向度之局限,從根植於日常的創作實踐推向美學極致,在離群索居的生命歷練中將藝術作為精神淬鍊與身心修為的方法。
1989年,葉世強搬到水楠洞。
正如他製作的古琴一樣,葉世強的書畫作品也僅與少數有緣人分享,絕不隨意示人。上世紀80年代末,策展人張頌仁有幸受邀前往葉世強位於臺灣碧潭灣潭山村的居所拜訪,舟車輾轉而得面診一般的15分鐘交流。這是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亦是唯一一面。正是這場短暫而倉促的會面,在張頌仁的記憶中深刻地烙印下了葉世強避世獨行、遺世獨立的藝術風格。
《茶座》,2010,布面油畫,91 × 65 cm。
打破成規,自成一家
或許,沒有誰會把自己視如珍寶之物「託孤」給僅有一面之緣的人。然而,葉世強卻把自己的遺作託付給了心意相通的張頌仁。2012年,過世後不久,他的遺孀林如意女士聯絡到張頌仁,轉達亡夫的臨終決定,將畫作託付給他。張頌仁自此著手推動葉世強的藝術,尋找這位一世不遂名利的畫家在中國藝術史上的位置。先後在香港藝術中心和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大型回顧展,同時也在巴塞爾藝術展、紐約軍械庫、及臺北當代等博覽會介紹葉世強的畫作。其精心策劃的「葉世強+葉偉立」項目入選臺北及斯洛維尼亞雙年展等,試圖以當代藝術的視野介入葉世強個案,並挑戰現代美術史的」主流論述」。
《新城海灣》,2005,布面油畫,141 × 215 cm。
葉世強的藝術創作發端於嶺南畫派,而如今,我們在他樸素的畫面上卻難以尋跡嶺南畫派的鮮明特點,嶺南地域性的特質、特有色彩與寫實都被其精心地取消掉,取而代之的是更為詩意抽象的浪漫表達:被遺忘在時光裡的玫瑰、春天、櫻桃、白蝴蝶、下雨的屋簷……這些極具生命力的意境全都被他捕捉了去,用高級的灰,靜默的綠,絲絨般的紅濃縮在布面的尺寸之間,鮮活且不張揚;淡淡的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情緒表達中兼容了幾何抽象、大面積單色塊營造的超越世間意向的精神境界。
《蜥蜴(二)》,2008,布面油畫,72 × 91 cm。
《白玉蝶》,2012,布面油畫,72 × 91 cm。
《綠野香坡櫻花》,2011,布面油畫,60 × 72 cm。
《安樂國》,2007,布面油畫,161 × 219 cm。
策展人張頌仁這樣描述葉世強的繪畫,「葉世強的油畫意境,有太空的寥廓、恆古的寂寞,在純淨的畫面似乎瞥見永恆的掠影」。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胡斌曾表示,葉世強的藝術表達中蘊含著西方抽象意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在嶺南畫派的學習背景下,他形成了與嶺南畫派傳統的世俗化、寫實風格不同的藝術風格,即一種以強烈個性和深邃精神境界打破成規的獨特的繪畫手法。
《下雨的瓦屋》,2009,布面油畫,60 × 72 cm。
少年時期生命歷程與大時代的流連轉徙,讓葉世強既不願意尾隨西方新潮運動,又不願受困於國畫的家國範疇,他以中國傳統為藝術實驗的基礎,探索中國藝術的「現代」出路。葉世強以美術的永恆意境為依歸,同時投身於現代和傳統的藝術語言,發展出獨特的繪畫手法,以強烈的個性和深邃的精神境界打破成規。葉世強同時拒絕了藝術的學院體制與官方機制,又以不妥協的風骨抗拒藝術市場和官僚展覽制度。葉世強可謂貧而不窮,因貧而富得生命自由,因困而早成文化界的傳奇。葉世強代表的這條隱晦的藝術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質疑了以國家論述為主流的藝術史,他的案例突出了中國當代藝術論述中亟待整理的問題。
葉世強個展《海天無垠》展覽現場。
展覽信息
葉世強
《海天無垠》
音樂現場
2019年3月25日(周一)下午6到8時
2019年3月26日(周二)下午6到8時
展 期
2019年3月22日至5月4日
地 址
漢雅軒
香港中環 畢打街十二號 畢打行四零一室
為慶祝展覽開幕和迎接「香港巴塞爾藝術周」,漢雅軒將於3月25日及26日,每晚6到8時舉辦音樂現場《大夢誰先覺》。
音樂現場的題目《大夢誰先覺》取自畫家葉世強的一幅同名書法。三位音樂家:包珺櫻(古箏)、江逸天(電吉他)及龔志成(電提琴及電音)將現場創作,回應葉世強「海天無垠」的藝術宇宙。
葉世強除了繪畫,亦長期習練古琴和制琴。本表演將特意混入古琴大師管平湖 (1897-1967) 演奏名曲《流水》的碎片。《流水》一曲曾被美國太空總署錄入「旅行者金唱片」,1977年隨航行者一號發射到浩瀚宇宙。
資料及圖片提供:漢雅軒
編輯整理:CO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