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三十而已》很火爆,火到像我這種很多年不看電視劇的人都知道。為了解這部電視劇,我也去看一看。
用簡短的語言來概括就是:意淫上流社會生活、攀比孩子、出軌、婆媳矛盾的家庭狗血劇。努力獨立、男女情愛、小三、逃離大城市、浮躁、裝逼、奢靡、焦慮的話題。三個女主都遇到了渣男,唯一的好男人是還沒長大的兒子。鏡頭的最後,擺攤賣煎餅的底層家庭一家三口溫馨、幸福、不出軌。好強烈的對比。
這部電視劇男人女人的情感都好複雜呀,這種套路題材的電視劇這些年真的很多。只能說我看不懂這種家庭劇,很多劇情細節相互矛盾,太狗血。
如果你已經30歲,還是少看這種電視劇吧。還有時間去看別人如何當小三?渣男如何撩妹?有個名牌包就能擠上上流社會?徒增煩惱與壓力而已。
拿出紙和筆列出自己這一生真正最想做的一些事情,按照自己的人生節奏走即好,學會對複雜的人和事物做斷舍離。
我想起20年前的《永不瞑目》,過了那麼久,對人物依然有印象。主要是故事寫的好,電視劇劇情也編得好,演員也演得真實。
有些電視看了兩天就忘了,有些電視過了20年依然是經典。
我看不懂《三十而已》,還好我看得懂《永不瞑目》。
二十年前,案件+臥底+言情的獨特模式,見證了電視劇的輝煌時代。
《永不瞑目》是作家海巖應國家禁毒委之邀而寫的,海巖添加了都市愛情元素,讓故事劇情少了枯燥,有了煙火味。
這部電視劇在選演員方面很嚴格,什麼角色適合什麼演員是由故事人物決定的。
這部電視劇在當時用的都是新面孔,而不像現在的「流量」明星。演男主角的陸毅甚至還沒有畢業,演女主角的蘇瑾是模特出身第一次演戲,袁立在當時也是剛出道。
當時的電視劇市場不看流量,只為劇本內容服務。在開機之前都對演員進行嚴格的各方面知識培訓。
在故事情節方面,海巖寫了三條路線:第一條是男主角肖童和緝毒刑警歐慶春的刑偵路線;第二條路線是肖童當臥底,與黑道公主歐陽蘭蘭牽扯不清的路線;第三條路線是肖童在學校與老師、同學、前女友的日常生活路線。
法律系大學生肖童迷上了幹練、勇武的緝毒刑警歐慶春,是他心目中的「女英雄」,甘願為歐慶春尋找各種相關信息。肖童為了完成臥底任務,無法拒絕黑道公主歐陽蘭蘭的愛。對於歐陽蘭蘭和前女友文燕的模糊態度,也暴露了肖童性格猶豫不決的殘缺。而這種殘缺讓他走進了死胡同,甚至走向死亡。
女主角歐慶春在面對肖童大膽的追求時,也用責任與任務去掩蓋。但在男主肖童死去時卻發覺自己的感情,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崩潰大哭。
故事中,每個人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對情感的矛盾,充滿了人性感情的複雜性,讓劇情更加真實。
男主肖童的死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悲劇震撼,加上那首《你快回來》為主題曲,讓無數人為男主悄然落淚。
不過說句實話,當時我看這片沒有流淚,只覺得正義真的好難捍衛。
海巖的很多作品都是以這種毀滅式的悲劇為結尾。像《玉觀音》、《一場風花雪月的事》都是海巖的代表作。揭露了在面對黑暗勢力、正義、情感之間的糾葛中如何更好的去捍衛正義。
《永不瞑目》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公安幹警也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慾的人而不是無情的機器人。或許在感情方面會有失控的時候,但在維護正義方面一直是視死如歸的。
在現實中,公安幹警做錯事也是受到相應的懲罰的,海巖寫這一部劇也是在警示世人,在正義面前,其他都是小事。
如今像吸毒人員、毒販子愛上警察這類題材的作品是很難過審的,普通作家也是不能寫的。海巖是幹警出身,寫一些案件中矛盾的情感更有把握度。
如今寫作必須要符合文化規範,有些真實故事註定是不能隨便寫出來讓人看的,而虛構故事也必須要符合現實,除非是寫架空世界的故事。
比如我從小就喜歡神秘文化,自身也發生過一些神秘的事。我曾經在古玩市場開店八年,也是在那時候開始學習宗教。
我看到的、遇到的、聽到的、自身發生的有很多的故事。但有些卻不能發表,只能把它們改編成虛構故事,而且有些名詞還不能夠寫。我正在想如何寫才能不被貼上迷信的標籤。
有些故事寫了不一定能成為經典。有時候只是為了警示部分人如何用堅強的意志力去打破意念喚化出來的磁場幻相,能提醒部分人理性對待各種神秘事件即達到寫故事的目的。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