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林超連
5月6日,國家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第十四屆宋慶齡獎學金評選工作的通知》。經過各省級教育部門評審推薦,宋慶齡獎學金評審委員會認真審核,福建共有36名候選人入圍名單,其中來自南安豐溪小學六年級的戴銀燦同學上榜,成為南安唯一一個入圍的人選。
據了解,宋慶齡獎學金是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中國福利會共同創設了以宋慶齡名字命名的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唯一的國家級獎學金,這個獎學金每3年頒發一次,旨在表彰鼓勵中、小學生中思想品德、文化、藝術、體育、科技方面的成績優秀者。作為一個農村小學的學生,戴銀燦同學何以能入圍國家級獎學金?記者近日走進豐溪小學一探究竟。
【在學校】他是老師們都誇的模範生
5月11日,南安市迎來了第一批覆學返校的小學生。位於梅山鎮豐溪村的豐溪小學內,再一次見到了同學和老師的戴銀燦,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銀燦告訴記者,疫情期間,他和別的孩子一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裡待著,不串門、不逛街、不聚集。作為老師眼裡的好學生,他也每天按時、自覺參加學校組織的線上教學,認真聽講、完成作業,可以說,這個最長的寒假過得還算充實。
出生在豐溪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戴銀燦,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好孩子。「這孩子很獨立,也很自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都不怎麼需要人操心。」戴銀燦的爸爸戴慶雙對自己的孩子總是放一百個心。在親人眼裡,戴銀燦一直是一個健康、陽光,充滿愛心和責任心,老師們都喜歡的孩子。
不過,這個老師們都誇讚的模範生,也曾因為家庭條件所限,在學習上有過一段艱難的時光。戴慶雙告訴記者,由於自己和愛人長年在外謀生,對孩子陪伴少、關注少,學習上也幫不上什麼忙,這導致他小學低年段,學習比較吃力,成績也不好。言談間,戴慶雙充滿著自責和遺憾。
但這也養成了戴銀燦自強獨立的個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從小學三年級起,銀燦的學習態度開始比較端正、認真,課堂注意力相對集中,認真聽講,課後消化理解,認真完成作業,學習一點一點地進步,成績一點一點地提升,進入六年級以來更是進步明顯。
學習之餘,銀燦更是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孩子。他積極參加學校組織開展的各種公益勞動或實踐活動,鍛鍊自己的動手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他還利用課餘時間參加繪畫、演講興趣班,代表學校參加市裡比賽獲獎,獲得南安市「少兒繪畫」現場比賽一等獎、「口才與表演進步之星」等榮譽和獎項。
銀燦的家與學校只有一牆之隔,每逢寒暑假、節假日,他都會自覺擔起學校的守護員責任,每天都到學校校園、校舍巡查,門窗是否關好,照明燈關了沒有,設施設備有沒有人為損壞,發現問題,及時向值班老師報告,一個小小的善舉,一堅持就是6年,從來沒有覺得勞累和辛苦,反而在為學校、為同學服務的過程中獲得了真正的快樂和成長。
他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同學一道,主動到學校、村裡做好事,打掃衛生,做環保宣傳,開展志願服務。看到有同學亂扔垃圾、隨地吐痰、破壞花草、講髒話等行為,他總是及時制止;看見沒有關的水龍頭,他會悄悄擰緊;看到地上的紙屑,他會順手撿起;翻倒的花盆,他會隨手擺好;教室和衛生區的衛生他帶頭打掃,每天弄得灰頭土臉他也毫不在乎。
【在家裡】他是尊老敬老的「小大人」
由於父母長年在外為生計奔波,一年難得回家幾次,因此,在家裡性格獨立的銀燦就成了一個「小大人」。
他長期跟年近90歲的祖母、年近70歲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可他從沒有埋怨過父母、長輩,反而體諒父母、長輩的艱辛和不易,在吃穿用上從不提過分要求,不與人攀比。
在爺爺奶奶眼裡,這個懂事的孩子從來沒有對他們要求過什麼,粗茶淡飯從不嫌棄,幾件衣服穿到舊也不捨得扔;長輩們給的一點壓歲錢和零花錢,除了用來購買學習用品用具外,別的都很省。
每天放學回家,銀燦放下書包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擼起袖子,主動幫爺爺奶奶打理家務,做飯、洗碗、洗衣、掃地……幹得是不亦樂乎。
父母不在身邊,他就是爺爺奶奶的暖寶寶,除了為三位老人端茶送水,還會嘗試給老人捶背按摩,關心老人生活起居成為這個「小大人」每天的日常。
對於孩子的懂事,作為家長的戴慶雙在欣慰的同時,也感到有些內疚。「我們每次回家只是簡單跟孩子說,要聽爺爺奶奶的話,聽老師的話,認真讀書,遵守紀律,多做好事。別的我們也談不出許多,更談不上對他有什麼系統的培養。」
作為父親,戴慶雙也不會給孩子太多的成長壓力,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成才,德字為先,正直善良,熱心寬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其實我很普通,我只是想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說到自己的理想,銀燦告訴記者,自己長大後想當解放軍、想當警察、想當老師,甚至是像今年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報效祖國、服務人民。
「戴銀燦同學其實沒有什麼特別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在生活中,他有著一個少年的正直和善良,熱心和寬容;在學習上,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懂得進取和奮發,是我們老師和家長都喜歡的陽光好少年。」豐溪小學校長侯建春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