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
(ID:tongshuchubanmama)
生活太過嚴肅,周末到了,何不開心一下?
這次電影之夜為大家推薦兩部超有趣的短片。一部是《微觀小世界》,一部是《奇趣美術館》,它們都來自法國。
01.
《微觀小世界》
別有洞天的微小世界
建議觀看年齡:4歲+
《微觀小世界》(Minuscule,又譯《昆蟲總動員》),是法國Futurikon公司拍攝出品的一系列動畫短片集,目前兩季共有177集。
短片由一對法國藝術家夫婦Thomas Szabo和Hélène Giraud創作,據說Thomas從小就喜歡趴在地上看蟲子,對昆蟲的濃厚興趣也讓他最終拍攝了《微觀小世界》。
這部短片在歐洲非常受歡迎,先後登陸過100多個國家的電視臺,還獲得了2007年所有年齡組最佳電視系列片(Best TV series for all ages)的Pulcinella獎,在豆瓣上,兩季也分別拿到了9.3和9.4的高分。
我們相信,所有看過《微觀小世界》的人,都會忍不住感嘆法國人腦洞,實在太有創意了,情節又風趣幽默。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昆蟲們,瓢蟲、蜘蛛、蒼蠅、蝸牛、毛毛蟲、蝴蝶、螞蟻、蜜蜂、蚊子……短片呈現的就是它們的日常。
這些昆蟲們用三維動畫技術設計出來的,但場景都是實景拍攝,聲音也採用真實聲音,動畫與實景的融合,不但沒有絲毫違和感,還增添了更多趣味。
每集只有5分鐘左右,全片沒有語言對白,依靠配樂與擬音來營造氛圍,推進情節進展。
鏡頭下的昆蟲們,各個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又萌又有梗,它們的生活也絕不平淡:調皮的惡作劇、溫馨的友情、浪漫的愛情,有爭奪有分享,有算計也有失意……
比如,有仇必要的瓢蟲,為了報復想要吃掉它的蜘蛛,挑釁了一群蒼蠅,展開追捕大戰,一次次衝破蜘蛛網。
羨慕其他昆蟲行動靈活迅速的蝸牛,終於在夢中一雪前恥,實現了它的飛翔夢想。
醒來就吃,吃完就睡,這兩隻毛毛蟲的生活大概讓無數人豔羨。不過,這樣的日子不斷重複,只為等著這一天:破繭成蝶。
在垃圾堆裡,找到玩具小車的蜘蛛和蒼蠅正在瘋狂飆車中,勝券在握的蒼蠅,卻因突然出現的神秘蜘蛛幫手而敗下陣來。
為了幫助被困在房間裡到處尋找出口的蜜蜂,蒼蠅用咖啡豆標記了出口方向,幫助蜜蜂獲得了自由。
因喜歡不同頻道開始爭奪遙控器的蜘蛛和螞蟻,最後把遙控器丟到了馬桶裡,生動地演繹了什麼叫做「損人不利已」。
昆蟲運動會,勝負心極強的各昆蟲們紛紛拿出「看家本領」,然而等待它們的卻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
聖誕夜,爭奪蛋糕的紅黑螞蟻,看似強壯的紅螞蟻有勇無謀,敗給了聰明的黑螞蟻,看來「智慧」更重要。
在寒冷冬天尋找安身之處的青蟲來到了倉房,遺憾的是蘋果和土豆被「佔滿」了,不過最終,它還是找到了一處熱熱鬧鬧的藏身地……
不少網友在彈幕區都提到了被治癒,是的,這部《微觀小世界》能你一邊捧腹大笑,一邊又感到溫暖,昆蟲的世界也是縮小的人類世界,在這裡,我們能看到世界運轉的規則、人性醜與美,當然也會並被這些微小的生命打動。
真心推薦這部短片給大家,老少皆宜,大小朋友們都會愛上它。
02.
《奇趣美術館》
喜劇演員cos世界名畫
建議觀看年齡:10歲+
第二部要推薦的作品《奇趣美術館》,是一部藝術短片,同樣也是來自法國。
目前共有兩季,每季30集,一集僅有2分鐘,以三集為一個單元介紹一幅世界名畫。
跟其他藝術類影片相比,《奇趣美術館》有著截然不同的畫風,找來了法國的喜劇演員。
這些演員不但樣貌近乎神還原了名畫中的人物,更是用詼諧幽默、甚至吐槽+惡搞的方式,重新演繹了世界名畫,併科普了作品背後有關作家和創作的有趣背景故事。
藝術名畫高深莫測,一般人無法觸及?別擔心,這部短片完全把藝術拉回了人間,讓你在大笑中對正經嚴肅的世界名畫產生全新的認識。
來感受下~
《蒙娜麗莎》
李奧納多·達·文西
「我的憂傷沒有人懂」
達文西的畫作,羅浮宮的王牌《蒙娜麗莎》。
每天約有兩萬名遊客慕名而來,但她並不滿意這樣的日子:每天只能拗著微笑,而且自己一個人實在無聊,連個聊天的人沒有。
於是麗莎向藝術經紀人提出申請,希望轉到同樣是達文西的畫作《最後的晚餐》中,因為「能坐在那裡吃東西,和十三個人聊天」。
然而申請卻被無情駁回,理由是:《最後的晚餐》在米蘭,而你在巴黎啊!
《哈勒昆和皮埃羅》
安德烈·德朗
「你對野獸派到底誤解有多深?!」
法國畫家安德烈·德朗,是野獸派的先驅之一,於1924年左右創作了《哈勒昆和皮埃羅》。
什麼是野獸派?
畫中左側的哈勒昆為了向野獸派致敬,一周沒洗澡,以便自己身上散發著「野獸」的味道,因為他覺得野獸派要聞起來很「野獸」。
這遭到了旁邊的皮埃羅的瘋狂吐槽:
「野獸派和氣味沒有關係,是在色彩上做文章,是狂野的顏色,用鮮豔而分明的顏色作畫;
「顏色之間互不混合,沒有漸變沒有交錯;
「與顏色的多寡也無關,是用生動的、純粹的、天然的顏色,充滿了大膽與熱量。」
在哈勒昆與皮埃羅的搞笑對話之間,野獸派的真正含義也被科普了。
《皮裝自畫像》
丟勒
「線上教授完美自拍,歡迎點讚轉發」
丟勒,德國畫家、版畫家及木版畫設計家,被人譽為「自畫像之父」,早在13歲時就給自己畫了一幅自畫像,其一生之中共創作了近十幅自畫像。
在28歲時 ,丟勒創作了自畫像系列中最著名的一幅,也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優秀的人像畫作 ——《皮裝自畫像》。
如何創作無與倫比的「自畫像」?丟勒開啟了「在線自拍課程」,手把手教你。
「不要在畫中央,要微微側斜,眼神非常重要,重中之重,你不能盯著正前方看,要稍微向左傾斜,這樣會讓你有型多了,更加複雜,有靈魂。」
接下來是面色,注意遮住油光和毛孔,還有,為了一張完美的「自拍」,千萬不要忘記周圍裝飾,一般選擇深色背景,突出面孔,給人一種閃閃發光的感覺。
另外為了防止模仿和贗品,別忘了在作品上籤上你的名字。
最後,丟勒還不忘提醒大家,如果喜歡他的課程,請點讚並分享。
看到這裡,有沒有很上頭?
《槍擊的瑪麗蓮·夢露》
安迪·沃霍爾
「我們只不過是流水線上的肉雞」
安迪·沃霍爾,波普藝術的倡導者和領袖,也是對波普藝術影響最大的藝術家。
波普,即popular,波普藝術是上個世紀50年代萌發於英國、但鼎盛於美國的一種流行的、通俗的藝術形式。
1962年,美國著名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神秘自殺,之後沃霍爾創作了獨具個性的瑪麗蓮·夢露系列,這系列也成為了他的代表作。
瑪麗蓮·夢露系列曾在1964年遭到沃霍爾友人的槍擊,於是當聽到美術館響起槍聲後,夢露們大驚失色。
「不行,這次我們要保護自己!」一個夢露顫抖著掏出了在超市買的與番茄一起打折的手槍,打算回擊,「美國第二修正法規定,我們可以持槍自衛」。
不過另一個夢露直接真相了:「難道你不覺得因為第二修正法,讓每個人去超市就能買到槍,所以別人才能槍擊我們嘛!?」
吐槽第二修正法還不夠,連波譜藝術也不能放過。
「我受夠了擠在一平米的畫裡,向旁邊看是自己,向下看還是自己!」
「不要哭了,我們多麼幸運,多虧了安迪,我們變成流行符號了,成了一個時代的符號。」
「我們不過是肉雞,流水線上的肉雞,肉雞!」
有網友評論《奇趣美術館》為:「地球人的藝術,火星人的腦洞。」
如果因擔心「看不懂」而將名畫拒之千裡,《奇趣美術館》剛好能幫你和孩子掀開藝術的神秘面紗,兩季出現的名畫和藝術家如下。
第一季:
《美國式哥特》格蘭特·伍德 《哈勒昆和皮埃羅》安德烈·德蘭
《溫室裡》愛德華·馬奈 《鑲木地板刨工》古寺塔夫·卡耶博特
《德加與伊瓦利特斯·德瓦萊何納》埃德加·德加
《方塊A的作弊者》喬治·德·拉·圖爾 《情人Ⅲ》勒內·馬格裡特
《我們共視的難題》諾曼·洛克威爾 《蒙娜麗莎》李奧納多·達·文西
《紅衣教主黎塞留的三肖像》菲利普·德·尚佩涅
第二季:
《革命的女兒》格蘭特·伍德 《夏夜》愛德華·霍普
《槍擊瑪麗蓮·夢露 藍/紅/橙/淺藍》安迪·沃霍爾
《草地上的午餐》愛德華·馬奈 《皮裝自畫像》阿爾布雷希特·丟勒
《他主人的聲音》法蘭斯·詹姆斯·布勞德 《那喀索斯》卡拉瓦喬
《閱讀》奧古斯特·雷諾瓦 《帶珍珠耳環的少女》約翰內斯·維米爾
《讓·巴普蒂斯特·貝雷 聖多明各議員》安妮·路易·吉洛德
寫在最後:
兩部有趣的法國短片,希望大小朋友們能在周末輕鬆一下。
但它們絕對不是讓你哈哈大笑後關上屏幕就忘在腦後的「爆米花作品」。這兩部短片都有很強的藝術性,讓你由衷為法國人的幽默和創意折服,同時,「料」也是十足的,不會少了思考。
兩部均可在B站觀看。
《微觀小世界》
《奇趣美術館》
*三川玲,童書出版人,兒童教育作家,中國營地教育聯盟理事,TedXkids智庫專家,家庭教育第一媒體童書媽媽創始人。創辦有原創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可能大家都知道了,我們的視頻號「英文閱讀與寫作」已經和大家見面啦!在這裡每天只要1分鐘教你最實用的英文寫作技巧!這節主題是:學會靈活運用因果連詞,趕緊點擊視頻關注更多英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