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爆發以來,大陸多數地區受到重創。然而臺灣許多人非但未對大陸存哀矜之心,反而幸災樂禍,以為大陸未來內外處境將更加艱困,臺灣可趁勢而起。
臺灣年代電視臺相關報導截屏
綠媒「自由時報」認為這是「天降良機」,蔡當局應該把握這次形同「停止三通」的難得機會,藉此測量出臺灣「承受無三通係數」,看其對臺灣經濟、社會之衝擊及其深度,以及臺灣承受度,作為將來兩岸攤牌時的可貴資料與精神支撐。
臺當局前「衛生署副署長」李龍騰聲稱,如果讓臺商繼續回來臺灣,傳染給臺灣人的機會就很大。最好方式就是「跟中國(大陸)停止往來和通航3個月」。
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認為,大陸的首要目標是「全面小康」,大陸決不會停止「惠臺」,只要蔡英文謹慎些,就不會有事。
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宣稱,臺灣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2.71%,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臺灣股市停留上萬點超過880多天;去年中國(大陸)遊客赴臺人數下降,但來臺觀光客仍創下1186萬人次歷史新高等等。要「持續讓臺灣光芒耀眼世界」。
臺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分析認為,以前大家都認為大陸經濟發展前景比較看好,不看好臺灣,但這次疫情後,臺灣對自己的信心增加,對大陸下降。
蘇貞昌宣稱,臺灣去年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2.71%
自從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一直希望降低臺灣對大陸市場的依賴度,不斷給臺灣民眾灌輸「反中」「遠中」的意識形態灌輸。在本次疫情中,一些臺灣專家、名嘴、官員和媒體聯手炒作「中國危害論」和「大陸衰退論」。臺灣中國時報社論就此指出,現實恐怕並非朝向他們期待的方向發展。
首先,大陸發揮體制的優越性,展現超強的掌控能量,已將疫情置於嚴密監控中,逐漸翻轉原先瀕臨失控的局面。一個明顯的事例,在疫情發源地武漢,新的領導班子採取鐵腕防控措施,要求3天完成「拉網清底大排查」,所有官員下基層,力求「不漏一戶、不漏一人」,全力做到「5個百分之百」。一掃先前的陰霾,向世人展現超強的治理能力。
大陸正致力於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回與新冠病毒發生遭遇戰,正是考驗體制因應能力的時候,一開始確實暴露了短板,但經過嚴肅檢討,相信在風暴過後,必然做出體制改革與治理方式的重大調整。一個有反思能力且勇於糾錯的政權,在創巨痛深之後,必然浴火重生,打造一個更頑強的治理體系。
當前疫情造成的治理挑戰,首當其衝的當然是病毒擴散的防杜與病患的治療,緊接而來的是經濟體系的恢復,復工困難、人流與物流停滯、消費萎縮、供應鏈斷鏈、進出口頓減、企業金流中斷等將接踵而來,出現前所未見的艱難局面。但憑著這個高效能的體制,大陸正以非常手段應付非常變局,眼前的重創是難免的,但相信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並在最快時間恢復常態。
從貿易戰到新冠肺炎,都不能夠撼動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與主要市場的既定地位,在風暴過去之後,這個態勢必然恢復,而且只會強化,不會弱化。因此,寄望新冠肺炎打垮中國大陸,甚至可以從中渾水摸魚,另謀出路,根本是違背現實的不切實際想法。
來源:臺灣《中國時報》、自由時報、中時奇摩網、中評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