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創業者來說,2020是魔幻開局的一年,面臨著計劃被打亂、前進步伐變慢、營商環境不景氣等一系列頭疼的問題。
然而,這個時代也是「勇敢者的遊戲」,總有人逆風飛翔,乘風破浪。
聚焦智慧製造領域的思坦科技,憑藉研發出解決「燒屏、耗電、笨重」等屏幕痛點問題的Micro-LED半導體科技,從北京、深圳、香港等八大賽區,一千八百餘個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成為第十屆香港科大-越秀集團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以下簡稱「百創大賽」)的「全國總冠軍」,獨享100萬元大獎。這一結果,對思坦科技董事長劉召軍博士而言,無疑是為魔幻2020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圖:思坦科技榮獲第十屆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全國總冠軍」
100萬,真不夠
成為香港科大百創大賽的全國總冠軍,拿走唯一的一個100萬,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百創大賽是頗具社會影響力的高規格創業大賽,赫赫有名的大疆無人機、雲洲無人船,均是從首屆大賽走出來的參賽項目。秉承著香港科技大學(簡稱「香港科大」)的科研基因,百創大賽從2011年創立之初便聚焦科技領域,至今已連續舉辦十屆,誕生了一批優秀的硬科技企業。雖然由香港科大發起,但百創大賽並不限於學生參加,其2016年走出校園,面向全球徵集優質創業項目,是名副其實的國際比賽。
「硬科技創業者是挑了一個最硬最難的骨頭去啃」,香港科大商學院內地辦事處主任、2020全國總決賽執行副主席袁冶女士說道。
圖:香港科大商學院內地辦事處主任、2020全國總決賽執行副主席袁冶女士
硬科技創業難,難在哪?從客觀環境來看,在硬科技創業早期,由於項目本身的超前性,加之投入需求大、技術壁壘高等特點,很少能夠被投資機構、專家、市場等各方理解,導致這些創業者們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陽光照不到的地方」。
從創業者角度來看,科學家、學院派在硬科技創業群體中佔據重要比例。從科學家、學院派到企業家,從實驗室技術到產業化規模生產,這意味著創業者不僅要完成身份的轉化和升華,還要培養產業化的格局和思維。這條路道阻且長,有錢也不能解決一切。袁冶主任認為,硬科技創業普遍投入大,資金必不可少,但並非成功的決定性因素。因此,100萬獎金對於硬科技創業者來說更像一場甘露,而非「免死金牌」。
左手啟動資金,右手系統指導
在當前的創業環境下,硬科技創業成功率極低,因此被稱為 「死亡谷穿越之旅」。
一項硬科技的創新從研究到開發,再到技術轉讓和產品上市,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最後還要通過商業化來取得市場成功。過程中,很多科創企業在起步期就「死掉了」,還有一些艱難走到了產品階段,卻因為不能被市場或消費者接受而 「死亡」。
首都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顏振軍認為,市場失靈、研究機構動力不足、資本支持不夠等都是導致大量科創企業倒在「死亡谷」的重要原因。艱難度日的科創企業想要活下去,除了需要自強不息外,還需要第三方提供技術輔導、商業模式打磨、資本投入等全方位支持。概括來講,他們需要一個囊括專利技術、政策、人才、產業、管理等要素的系統化成長平臺。
從硬科技創業者的切實需求出發,似乎更能讀懂百創大賽的「醉翁之意」。它的重點並不僅停留在優質項目PK,更在於整合多方資源,為創業者持續提供系統化的輔導與支持,打造出一個成熟高效的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幫助創業者安全穿越「死亡谷」。
從硬科技創業的發展規律來看,「死亡谷」大體上有兩個關鍵節點,首先是0-1的起步期,其次是1-100的商業化發展期。
第一個夭折節點,是在硬科技創業者們都會經歷的無產品、無資金、無人才的起步階段。在這一點上,網際網路創業似乎更容易,幾個人、幾臺電腦就可以開啟改變世界的夢想。比如社交巨頭Facebook,扎克伯格僅用了1個星期就完成了開發上線。而硬科技創業需要展開成百上千次的產品試驗,承擔高昂的沉沒成本。此外,高精尖人才的「一人難尋」也讓起步更為艱難。
面對這些正在艱難起步的創業者們,百創大賽一直在努力「推他們一把」。袁冶主任表示:「我們做的事情就是在前期幫助他們從最難的階段走出來。」通過獨特的賽制、優質的項目、公正的評審、豐厚的獎金以及廣大學術資源和校友資源支持,百創大賽為這些創業者們真正上社會承受暴風驟雨前,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熱身」機會。
第二個關鍵節點,是在硬科技產品商業化、面向市場的階段。對於創業者而言,這個階段的成功關鍵,在於他們能否從「學者」身份,成功轉變並適應「企業家」身份。在這一階段,很多創業者「偏科」的問題便無處可藏,他們懂技術、懂研發,但遇到市場、商業、談判、營銷就一頭霧水。李群自動化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博士石金博女士,在香港科大2020十大準獨角獸頒獎儀式上分享了她的心路歷程:「從學術研究到做出賣得出去的產品,我如何打造產品差異化、如何搞定客戶、搞定供應鏈、搞定我的員工?我每天幹的都是我不會的東西。」
圖:李群自動化聯合創始人、董事長,香港科技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專業博士石金博
因此,百創大賽始終在思考,如何為硬科技創業者提供學術支持的同時進行商業賦能?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院長譚嘉因教授說過:「每年我們都會邀請50位香港科大人工智慧領域的教授,以及10位香港科大EMBA校友成為參賽項目的智囊團,從學術角度和商業角度全面為大賽賦能,也希望藉助這一平臺,真正幫助參賽企業找準定位、對接資源、拓寬視野、實現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以李澤湘教授為代表的百創大賽 「十大教授學術評委團」,他們不僅在學術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同時也有著豐富的產業和商業實踐經驗。
此外,百創大賽的身後還有一個強大的商業賦能助力者——香港科大商學院。商學院不僅在全球商學院研究排名中,位列亞洲第一,由香港科大和凱洛格商學院合辦的行政人員工商管理碩士 (EMBA) 課程在最新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名中再度位列榜首,十度榮膺全球第一EMBA課程,成績冠絕全球。培養出了眾多具備商業思維的商界領袖。將香港科大商學院硬核的商業實力,融入為硬科技創業者打造的系統化成長平臺,這是百創大賽的壁壘優勢,也是吸引眾多參賽者慕名而來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屆百創大賽全國總冠軍,思坦科技董事長劉召軍博士現場表示:「未來我將把百萬獎金用在公司成為百億市值公司的最大支撐點上,那就是讓香港科大EMBA課程為我們商業賦能。」
左手提供啟動資金,右手輔以系統指導,百創大賽把有志於硬科技創業的創業者「領進門」,隨後通過一系列商業賦能,幫助他們完成從創業者向科創企業家的轉變。
獨行快,眾行遠
一個人單獨行動,沒有負擔與牽絆,可能走得很快;許多人並肩合作,可以互相幫助、彼此支撐,因而會走得更長遠。
如今的百創大賽已不單單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而是以香港科大為核心,匯聚多方力量,共同幫助創業者持續成長。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是香港科大商學院EMBA校友,他們深知創業維艱,因此在事業有成後選擇「回家」,希望能夠通過百創大賽,從資金投入、資源對接、技術支持等多方面伸出援手,幫助年輕創業者成長。
百創大賽聯手一些深耕於硬科技創業領域的投資機構,將自身學術科研資源、校友商業資源,與投資機構多年創投成功經驗相結合,共同扶持新一代科創企業成長。還有一些從大賽之中走出去的成功創業者,他們受益於百創大賽後,又回過頭來參與到大賽之中,幫助新一代的年輕創業者。
此外,這些人之所以能夠「聚成一團火」,也是因為擁有相同的使命、願景、價值觀。
硬科技創業者選擇了這塊「最難啃的骨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主動」錯過了網際網路大潮。要知道,過去二十年,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引領創新,風口之上,無數網際網路產品迎風飛翔,風頭無兩。
放棄輕鬆,選擇一條更難走的路,是因為這些創業者們堅信,推動硬科技的發展,在未來能夠對國家、社會、行業、人民帶來的巨大的價值。的確,與網際網路相比硬科技並不性感,也很難快速實現財務自由,但它是國之重器,是衡量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是未來提升社會效率,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百度董事長兼執行長李彥宏也曾公開表示:「我們乘上了網際網路這列快車,但網際網路只是開胃菜,人工智慧才是主菜。」
香港科大2020十大準獨角獸之一的雲深互聯創始人兼COO高婧分享到,曾有投資人勸她,在中國的創業環境下,做吃喝玩樂的事情才能融到資,但云深互聯堅持做科技創新,幫企業、個人提高效率,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這也是香港科大一直以來給我們的價值觀。」
圖:雲深互聯創始人兼COO高婧(左二)、雲深互聯創始人兼CEO陳本峰(右二)
這也與百創大賽十年聚焦硬科技領域的初心一致。如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教授所說:「我們不遺餘力地支持創新創業,主要是希望在科研教學的努力之外,能夠使科研成果、學生與社會各界做更全面的互動,為社會的未來經濟發展提供一些真正的助力。」
「做任何事,不論是做學術,還是支持學生創新創業,我們都還是很紮實的往前走,而不是去跟社會的熱點。」袁冶主任說道。如今,這些走到各自細分領域前排的準獨角獸們,不僅是創業者、香港科大不忘初心的最好獎賞,也是所有創業者、有志青年的榜樣。
圖:香港科大2020十大準獨角獸
這個時代,總有一些人會為了煲一碗靚湯,願意花很長時間,哪怕要坐冷板凳。他們不會因為錯過風口而遺憾,反而會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沒能被推動、被認可而苦惱。
幸運的是,硬科技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風口。「網際網路預言家」馬化騰曾公開表示「一個AI+5G的全智能時代正在到來。」這也是隨著我國技術、市場、供應鏈的不斷完善,科創企業進一步做產品、講應用、談落地後,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硬科技的發展壯大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長路依然要走,「死亡谷」還是要過。硬科技創業者們仍舊需要有耐心、有能力、有社會責任感的陪伴者同行。
無論是100萬獎金,還是已經十歲的香港科大百創大賽,都幫助硬科技創業者點燃了一個夢。下一個十年,則需要更多高校、資本、企業等,擔當起「夢想合伙人」的角色,共同見證未來一個又一個的硬科技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