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續集、重啟……回首過去一年內地市場出現的好萊塢電影,絕大部分都與這三個關鍵詞有關,一方面對於IP的過度消費導致市場上的優秀原創電影數量急劇減少,另一方面,劇情套路化嚴重的續集電影也直接導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在2019年最後一個月,被市場寄予厚望的《勇敢者遊戲2》卻沒能取得預估成績,上映近17天後票房僅有2.8億,這一成績遠低於上一部的內地票房,而作為一部取材自經典IP的續集電影,《勇敢者遊戲2》在內地的市場表現實際上也代表了這一類型電影的普遍遭遇。
與哈利波特、變形金剛等家喻戶曉的知名系列IP不一樣,在2017年的《勇敢者遊戲》面世之前,觀眾對這一IP的了解程度並不太高,甚至不少觀眾都是帶著觀看一部「原創電影」的期待走進電影院。實際上,《勇敢者遊戲》不僅是一個有著20年歷史的經典IP,在1995年首次推出後,影片更在全球收穫了2.62億美元的票房,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爆款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在1995年,隸屬於索尼影業的子公司哥倫比亞影業正式在中國設立代表處,成為當時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最先進入中國電影市場的跨國影視公司,而同年誕生的《勇敢者遊戲》便是索尼影業向中國市場推出的首份片單中的一員,片中由CG技術製作而成的畫面至今仍讓不少觀眾記憶猶新,而主角羅賓·威廉士與眾多動物同框的畫面也構成了國內觀眾最早的銀幕記憶。
1995年的第一部《勇敢者遊戲》讓索尼影業以6000萬美元的成本賺回了2.62億美元的票房,商業嗅覺靈敏的索尼影業當然不會放棄對這一IP的續集打造,在2005年,《勇敢者遊戲:太空飛行棋》誕生,不過主創大換血後的《勇敢者遊戲》並沒能複製前作的成功,在製片成本與上部持平的情況下,影片僅在全球取得了6400萬的票房,續集票房失利後,索尼影業只能中斷這一IP的打造,將其束之高閣。
隨著好萊塢圍繞IP打造的續集電影項目越來越多,近年以來各家製片公司都將目光聚焦到自家塵封已久的IP項目上,而這也是12年後《勇敢者遊戲》得以重見天日的重要原因。重啟後的《勇敢者遊戲》成本僅有9000萬美元,這一數字放在如今的好萊塢來看並不算高,而索尼影業的製片策略也趨向保守:減少特效場面,重點放在幽默笑料的打造上,傑克·布萊克和凱文·哈特兩位好萊塢喜劇演員的加盟也印證了索尼影業的策略。最終重啟的《勇敢者遊戲》以4.03億美元的票房成為索尼影業在北美票房成績最高的影片,甚至超越了自家的招牌作品《蜘蛛俠》,而全球9.6億美元的票房也讓本片獲得了高達10倍的回報率。
2017年的《勇敢者遊戲》不僅在北美市場成為票房爆款,影片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同樣相當可觀。在群雄割據的賀歲檔,《勇敢者遊戲》最終在內地獲得了4.9億的票房,是除北美市場外的最大票倉,此時距離這一IP第一次登陸中國已經過去了22年。
重啟後的《勇敢者遊戲》的火熱程度證明了這一IP的巨大價值,也讓索尼影業很快將續集計劃提上日程。過去一部續集電影製作周期往往需要3-4年時間,但首部在2018年1月於中國上映後,《勇敢者遊戲》續集只用了不到2年時間便被火速推出。或許是為了充分激發出中國市場的票房勢能,《勇敢者遊戲2》的中國上映時間比北美地區提前了一周,而影片也是作為接檔《冰雪奇緣2》的引進大片進入市場,頗有票房黑馬之勢,上映前業界對該片的中國票房預估為7-8億。
相比於上一作,《勇敢者遊戲2》在製作上進行了全面升級,這一點既可以從製片成本上直觀顯現,也能從本片的敘事格局上得出。相比於第一部全程在熱帶雨林中展開敘事(第一部的副標題為「決戰叢林」),續集則將背景延伸到了沙漠、森林和雪山等。但是場景上的更多樣化並沒能掩蓋影片故事的羸弱,這一點在影片開場後不久幾位主人公進入遊戲的情節中便可看出:三位主人公進入遊戲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尋找因衝動而進入遊戲的另一位主角;而每過一關都能如履平地的主角們,則讓這部冒險電影失去了「冒險」的趣味,與此同時,上一部擔當主要看點的笑料被主角間無謂的鬥嘴取代……在華麗的場景背後,《勇敢者遊戲2》所體現的是續集電影創作重心的嚴重失調。
豆瓣上,《勇敢者遊戲2》僅獲得6.2分的及格分,在貓眼電影上,《勇敢者遊戲2》7.6分的分數相較於前作也足足下降了1分。劇情上的無甚新意導致了口碑的下降,口碑的下降則直接導致了《勇敢者遊戲2》票房的失利,2017年重啟的第一部《勇敢者遊戲》僅用了一周時間票房便突破4億,但這部續集上映近3周後內地票房僅有2.8億,在多部國產新片和引進大片的圍剿下,《勇敢者遊戲2》的票房勢能已經嚴重下降,在貓眼電影專業版上,針對該片最終的預測票房僅有2.9億。
從近年開始,好萊塢製片廠之間盛傳著一條黃金法則:「迪士尼或者漫威公司在做什麼,大家跟著做就好了。」這一說法看似有些荒謬,實則道出了如今好萊塢續集和IP打造的重要性:擁有《星球大戰》《冰雪奇緣》《玩具總動員》等多個知名IP的迪士尼,早已成為全球最賺錢的製片公司,圍繞上述IP打造的續集電影每年都能讓其賺的盆滿缽滿;而從2008年開始打造漫威電影宇宙至今,漫威旗下的22部電影累積為其帶來了超過20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漫威也因此成為全球最具商業價值的電影招牌。
然而漫威電影的續集打造戰略卻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與常規續集電影不同,漫威電影之間雖然也有著劇情上的連貫性,但每一部的主角、故事主線乃至時代背景均不相同,並且如果有需要,這些主角還能同時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正如一部電影不可能擁有兩個詹姆斯·邦德,但一部漫威電影卻可以同時擁有美國隊長和鋼鐵俠兩個超級英雄。事實證明,對於IP的痴迷最終必將導致不良後果,一方面是諸如《勇敢者遊戲2》這類火速趕拍導致的續集質量下降,另一方面當好萊塢續集電影的比重越來越大,觀眾的審美疲勞也隨之顯現。
相比於IP對觀眾的吸引力,最終推動票房勢能不斷上升的重要因素實際上仍然來自於影片口碑。以2016年上映的《獨立日2》為例,影片在豆瓣和IMBD上分別只獲得了5.6和5.2分的分數,口碑的全方位撲街直接影響到了影片的全球票房;同樣的情形還出現在2018年上映的《神奇動物在哪裡2》身上,影片在IMDB、mtc等知名網站上的評分均低於第一部,導致影片全球票房相比第一部下降了2億美元。從近幾年市場上出現的知名IP續集來看,大部分項目都落得慘澹收場的局面。
從上述數據中可以看出,在評價體系已然成熟的北美電影市場,一部電影的口碑對票房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點在商業屬性更強的續集電影身上體現得尤為明顯。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日漸成熟和觀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口碑也越來越成為票房增長最有力的後盾,這也是為什麼在各個影片的宣傳海報上,通常都會將貓眼、豆瓣、淘票票等平臺的高評分放在顯眼的位置,而《勇敢者遊戲2》《愛寵大機密2》等續集電影之所以內地票房表現乏力,也能從影片的口碑上一探究竟。
一方面隨著整個好萊塢原創力的下降,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圍繞IP的續集打造依然是製片廠最穩妥的選擇,另一方面,好萊塢製片廠也都深諳續集創作已經陷入瓶頸期,過去被製片廠奉為「搖錢樹」的IP,或被漫威和迪士尼這樣更受市場青睞的續集模式所取代,或因製片廠本身急於求成的續集打造策略而毀於一旦,在這一現狀下,只有不斷提升續集電影品質,從既有的大IP中孵化小IP,以支線電影、衍生電影等替代續集電影,才能避開直接開發續集電影可能帶來的審美疲勞,持續激發IP潛能。
— THE END —
作者 | 邁克李
編輯 | 楊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