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地產下半場不管夜晚經歷了怎樣的疲勞、泣不成聲,早上醒來這座城市依舊車水馬龍。
大家初到一個城市,剛安身立命時,都租住過這樣的房子:地段不差,甚至在老城中心;生活方便,大型商超、菜市場、餐飲、醫院應有盡有;交通便利,出門百米就是公交車、主幹道。
小區內小販擺攤交談聲,來回穿梭的電動車,交織在一起。這就是榮光與囧境並存的老舊小區。
幾乎每個購房者都有過這樣的糾結,地產下半場提問箱裡,也經常有類似的疑問:
同樣預算下,買遠郊還是市區?遠郊太遠,市區又太老!
拋開各大樓盤,疊加的一些價值泡沫,細研老舊小區會發現,對部分人來說,老舊小區性價比大於新盤,優勢如下:
第一,總價低。
小時候覺得能用錢解決的問題,不是大問題。後來才發現沒有錢才是最大問題。市場上樓盤遍地開花,從主城到郊區,都4位數到5位數,從1字頭到3字,對剛需來說,看似選擇很多,但層層條件篩選下來,實際能選擇的,一個巴掌能數過來。
對剛需來說總價相差兩三萬元,背後可能都是省吃儉用,東拼西湊的心酸。所以老舊小區有許多小面積低總價的房源,比如100萬初頭的三室,甚至不足100萬的兩室,無疑是給資金有限的剛需人群,一處安家立命之所。
第二,交通網、生活配套完善。
前段時間,朋友住進了期盼已久,遠大新的房子。向我吐槽:「確實是遠離城市喧囂,但生活太不方便了,缺少商超,而且周邊一直在蓋房子,到處是工地,叮叮噹噹噪音太大了。」
朋友這段吐槽,雖然並不適用所有人,卻點出了遠郊房的尷尬之處,周邊始終是建設中,小區徒有威武霸氣的體量,生活氛圍遠遠沒有跟上。
而老舊小區就顯得可親許多,比如濟南王官莊。
王官莊位置極佳,以此為中心兩三公裡圈內,遍布各種商業醫療配套。環宇城、和諧廣場、連城廣場、歐亞大觀、家家悅、大潤發、銀座購物中心等等。在醫療資源更是豐富,市立五院,兒童醫院,省立醫院都在附近。
交通上更是方便,濟微路、二環南路、劉長山路;公交車,有K102,BRT7等近30條路線。如果加班打車,即便從奧體回來也不過30元,多數地方10多元就能解決問題。
與郊區新房,30分鐘一路公交車,20分鐘等不來計程車相比,喝酒叫代駕基本100元起步相比,出行體驗簡直天上地下。
在王官莊小區內,清晨小攤食物一路飄香,5元買個煎餅果子,邊走邊吃;路過大眾廣場,精神矍鑠的老人敲打著腰鼓,與形色匆匆,帶著黑眼圈的年輕人,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從房子本身來說,車位和電梯是不足之處,但公攤面積卻更小,同樣三室,90多平的老房子,比新盤一百一二平米的使用面積還要大很多。
總體來說是以偏低的價格,博得了較為便利的生活環境。老舊小區昔日輝煌散去,但煙火之氣依然旺盛,詮釋著無數年輕逐夢人的生活。
第三,學區。
有學區的老舊小區始終是市場熱點,對於其它房子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當普通房子還在痛擊居住需求,進行物理攻擊時,這邊早就棋高一招,展開精神層面的攻擊,一句「你難道不想孩子上好學校嗎?」直戳心窩。
一本房產證,是學校通行證。
一般老舊小區,都有較為成熟的學校,而且學區較為固定,入學有保障,不像新盤的學校,不是在籤約的路上,就是建設途中,甚至孩子上學了,學校還沒著落。
除了這些優勢,老舊小區也存在一些囧境。
100-140㎡的老舊房子遠沒有90㎡及以下的房子有市場,存在有價無市的情況。
按照木桶理論來講,短板決定全部,但在房子這裡似乎並不適用,房子某些優勢比較突出,就可以在市場中獲得青睞。
而這部分房子特別像文理均衡,選課困難的學生。總價比不過同樣老舊小區的小面積房,新鮮度上又比不上新房。再有各類有關新房鋪天蓋地的宣傳,各種因素影響下,導致主城老舊小區價值嚴重被低估,被忽視,甚至成為被嫌棄的對象。這是在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曾發生的現象。
比如柳行小區,位於大明湖畔,絕對的黃金位置,單價14418元,對比周邊的城市資源,其實也算不上貴,97㎡的房子總價為140萬,通過信息可以看出,3年前剛轉手,1年前就再次掛出。掛出1年半,交易仍未成功。只能說,濟南主城區,價值被遮蔽,大家過於追求被炒作的遠郊新房。
在這樣的囧境下,不少人房主只能寄希望於老舊改造,重新煥發價值。
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對老舊小區改造投入巨大精力。今年3月,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深入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實施方案》,明確改造範圍和改造目標。
根據計劃,2020年濟南市開工改造老舊小區50個項目(片區)、605.88萬平方米、62249戶,同時開工建設既有住宅增設電梯200部。放眼全省,山東的目標是開工改造40萬戶以上。
對很多老舊小區來說,也是個老樹發新芽的機會。
年輕人來到城市,不是要蝸居在郊外呼吸新鮮空氣,而是要與這個城市更好的融合。就像網絡這麼發達,很多人能接觸到全國各地的東西,卻依然擋不住大批人前往北上廣的步伐,感受大城市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