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夜戰科爾沁
深冬時節,北風凜冽,科爾沁草原深處,寒風似利刃。惡劣的天候是難題更是考題,是挑戰更是機遇。趁著夜色,某合成旅千餘名官兵以冬夜為依託,鬥強「敵」、戰嚴寒、破「夜障」……精彩夜戰正在上演。
一
砰、砰、砰……子夜時分,清脆的槍聲撕裂了草原的寧靜。回聲還沒消失,連長李松和偵察班長藉助微弱的拇指燈燈光,在隨身攜帶的陣中日記上記下溫度、風向、距離等數據。
「夜間能見度低、目標難捕捉、車載火器射擊精度低……」一個個棘手難題令剛到任的李松措手不及。從作訓參謀調任連長崗位時間不長的他,剛點上「三把火」,就被夜訓這「三盆水」給澆滅了。從軍十餘載,參與大小演訓不下百場,實踐讓他明白:「神槍手不僅需要苦練,更需要大量的實戰數據支撐。」他選定在-20℃的子夜行動,目的就是積累數據。諸如夜間目標獲取與鎖定、火力打擊方式選擇、火力打擊效果評估,都要做到「有數據可依,有算法可用」,給夜戰升起「月亮」。
「每打一炮都有『講究』。」炮兵營營長李金鵬嘴裡總掛著這樣的話。去年,他率隊出徵參加炮兵專業比武,長了不少見識。漆黑之夜,面對眾多敵目標,參賽對手卻在短時間內計算出射擊諸元,精準命中目標。好奇的他鑽進炮車內一探究竟。「好傢夥!」屏幕上閃爍著的密密麻麻的數字讓他驚訝不已。對手炫耀道:這是資料庫,採集的上百種作戰數據,對不同作戰環境採用不同射擊參數,節省了一倍時間。
「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已開啟,但我們的腦子還沒有拐過彎來。」他連夜召集營連主官召開議訓會,分析訓練形勢,更新作戰理念,完善訓練方案,決心建立一個屬於炮兵群自己的作戰資料庫。
深夜,採集數據的行動開始了,戰鬥行軍轉換時間、彈道條件測定、通信鏈路通聯距離、強電磁幹擾環境下指揮口令傳輸時間……一個個精確的數據,成為官兵在戰場上的「夜視儀」。面對這些,李金鵬自信滿滿地說:「在數據的支撐下,火炮就像長了眼睛一樣,黑夜也『看』得清楚。」
不久後,炮兵營夜間苦練的消息不脛而走。旅組織官兵利用配發的新型指揮車和信息系統,重點加強夜間目標獲取與鎖定、火力打擊方式的選擇等重難點課目訓練,採集分析了數百項數據,夜戰反應速度今非昔比。
一次實彈戰術演練,合成一營依託營指揮所的夜間觀瞄系統,多種火器輪番上陣,把「看不著,看不清」的「敵人」炸得七零八落。看著一條條火龍直撲目標,現場指揮戰鬥的一營營長劉洪志話中有話:「別看大家總是驚嘆萬炮齊發,可現在全營每打一炮,背後可是不同種類、許多組數據支撐。如今我們基本實現了以精確指揮、精確偵測、精確定位為一體的夜間火力精準打擊。在炮兵的彈道下衝鋒,沒有精確到秒的大數據,誰也沒有那個膽量。真是彈道有痕啊。」
二
凌晨1點,夜色正濃,朔風如刀。
裝甲車駕駛訓練場溝壑交錯,裝步三連某新型步戰車駕駛員、四級軍士長陳虹淞頭戴夜視儀,額頭滲著汗珠,雙手緊握方向盤,閉燈快速通過蛇形路、彈坑、泥潭……到達目標地域後,他長舒一口氣。
他是營隊的金牌駕駛員,國慶70周年閱兵,他曾駕駛戰車驕傲地駛過天安門廣場。然而,就在幾個月前,這名老駕駛員卻患上了「夜盲症」。部隊進駐科爾沁草原,白天訓練場的環境是那樣的美麗,而一到夜裡,美麗的環境卻變得陌生難行,戰車似生根一般止步不前。
如何突破這一「禁區」,磨礪夜戰真功夫?軍帳內,大家形成了共識:「打仗不分時間段,深夜往往是敵人攻擊的『絕佳時間』,一定要鍛造全天候作戰能力。」一周後,夜間閉燈駕駛、夜間實彈射擊、夜間橋梁架設等20多個險難課目,相繼在草原深處上演。
雖然夜訓很辛苦,但作戰支援營工兵連重型機械化橋班班長、四級軍士長陳榮亮打心眼高興,對打贏未來夜戰的信心更足了。在他心目中的「夜戰」,絕非簡單地看清道路。一次演練中吃的虧,讓他至今想起來脊背發涼。
部隊遠赴千裡之外組織演習。陳榮亮接到命令,帶領重型機械化橋班凌晨4點前在某河流上架橋,以保證部隊順利通過。重型機械化橋班戰士們平時訓練刻苦,成績優異,對完成這個任務可謂手拿把掐,小菜一碟。可他們沒想到,這次是在夜間作業,由於前期夜間訓練不足,導致架橋時間延長,險些耽誤部隊通過。
吃一塹,長一智。自那以後,陳榮亮和整個架橋分隊都把夜戰看成一個「系統」,除了關注光線,還要關注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水文、氣象等因素,以適應實戰。
看著案頭上的一疊成績單,旅長臉上並沒有顯露出喜悅之情。按照新的編制體制運行以來,合成旅擁有多達數十個兵種,武器裝備陸續配發,可謂武器精良、人強馬壯。然而,未來戰爭不是單兵種作戰,而是體系與體系間的博弈,不光要練就「一指神功」,更要「攥指成拳」,實現兵種夜間融合訓練迫在眉睫。
裝甲兵、炮兵、工兵等多兵種根據戰鬥進程進行融合訓練;夜間駕駛場地,裝甲車駕駛和實彈射擊有機「捆綁」在一起訓練……不久後,一套散發著硝煙味的訓練方案在該旅推廣。按照「晝夜分步銜接訓、綜合集成融合訓」展開夜訓,並依託信息系統,從單兵種訓向多兵種之間協同訓轉變,強化夜間聯合作戰能力。
接著,他們針對信息化戰爭條件下夜戰形式、特點、打法等難題,對訓練內容進行改進、升級、創新,短短時間裡研究出了極限突擊、迴旋射擊等10餘個實用戰法。
三
自動步槍夜間射擊考核中的一次意外,掀翻了偵察一連上等兵許東輝的實戰理念。
雨夜寒風呼嘯,訓練場地溼滑,在屈身衝入射擊位置時,小許腳陷到泥潭裡摔倒,槍身與地面碰撞,瞄準鏡飛離槍身,他立即報告。按照慣例,會暫停考核,保障人員會來排除故障,但考核員卻告知小許,自行排除故障,繼續射擊,時間記入考核成績。
既不幫助排除故障,還千方百計設置敵情,就是不讓子彈順順溜溜打出去。考核員的「大變臉」,讓小許和戰友們頓時明白:以往「老大哥」全程伴隨保障已成為歷史,這次考核條件必將嚴苛。
真是怕啥來啥。考核仍在繼續,許東輝和其他參考的偵察兵不僅要在夜晚完成按圖行軍、負重奔襲等高強度考驗,還要在戰術背景下實施多個戰鬥課目連貫作業,一路敵情防不勝防,讓許多訓練尖子心有餘而力不足,成績僅達到及格水平。
夜間訓練環境相對複雜,組訓存在風險,因此,有些官兵在訓練中避難就易,在訓練標準上存在人為變通、降低訓練難度等現象。「一班人」認為,這些「虛光」不排除,訓練就會偏離實戰的準星。在改正諸如射擊出發地線安裝照明燈等「保姆」式做法的同時,改變以往訓練中重靜態輕動態、片面保安全等做法,針對不同作戰樣式、不同作戰階段、不同作戰地域條件,制訂科學系統的夜間訓練考核評定標準,建立完善了與新大綱要求相一致的夜間訓練內容體系。
作戰支援營營長王大佶對夜訓變化最有感觸。去年初秋的一個深夜,營新型輪式兩棲自行門橋將前往某水域展開水中作業。抵達水域後,伸手不見五指、風急浪高,在場的官兵心裡不由地產生了擔憂:「這麼惡劣的天氣,水流湍急,一片漆黑,新裝備下水引起安全問題怎麼辦?」「這次是新裝備的『首秀』,要是不成功,必將影響士氣」……眼看,距離作業時間愈來愈近,但部分幹部骨幹仍猶豫不決,有的甚至申請推遲下水時間,等天明再進行……正在這時,擔任指揮員的王營長接到上級「渡河任務按原計劃進行」的命令。
「全車注意,門橋下水!」駕駛員接到戰鬥命令後,迅速將兩棲自行門橋行駛至預定門橋渡場,操作手迅速就位。「嘭嘭!」在轟鳴聲中,新型自行門橋乘風破浪,安全順利到達對岸。
從合成到聯合,從集群到單兵。近年來,合成旅聚焦未來戰場,加大雨夜、霧夜等不良天候條件下的夜訓力度,從難從嚴從險從危出發,訓出真成績、打出真水平。在一次新型反坦克飛彈夜間射擊中,風雨突然「攪局」,但官兵們照常彎弓射箭、精準命中目標。在他們心中,只有面向實戰化謀打贏,才是唯一的目標。
勝者,善於從戰鬥中總結經驗,從經驗中探尋制勝之道。經過數小時的激烈角逐,這場夜戰終於落下帷幕。炮火輪番轟炸過的區域硝煙未散,一場聯合復盤隨即在旅指揮所內展開。作戰雙方圍坐沙盤前,按照進程深入查擺指揮短板,探究創新制勝的戰法戰術。隨著復盤檢討的深入,指揮員打仗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打勝仗的信心越來越足。
走出指揮所,一輪明月高懸天際,照亮夜幕下的夜訓場,也照在每一名官兵的心裡。(向勇 馮程)
編輯:楊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