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平生沒別的缺點,就是心氣兒太高,張不開嘴、低不下頭、彎不下腰,用一個字形容就是狂,用兩個字形容是不羈。這種精神在詩歌作品裡可以流芳千古,但在現實生活裡,李白卻吃盡了頸椎病的苦頭。
作為一名志在千裡的好青年,李白自然希望能夠進入仕途大展身手,可他特立獨行啊,可他標新立異啊,不願意通過科考這種平庸的方式打入上層階級,一點兒都不刺激,他幻想的是一朝蒙受帝恩,從而一步登天。
所以,李白經常四處派發小廣告,內容都是自己引以為傲的詩文,一來可以培養培養名聲,二來說不定哪個高官就給相中了。在古代這叫「幹謁」,王維、白居易、杜牧等名家都是這樣走後門進入仕途的。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湖北襄陽又遇到一位大咖:韓朝宗,因為喜歡提拔後進而受到時人的普遍尊敬,人送外號「韓荊州」,李白就把自己當成後生奔著拜謁去了。一紙《與韓荊州書》簡直驚為天人,不僅狠狠拍了老韓的馬屁,更把自己吹上了九萬裡高空,高處不勝寒,差點下不來。
「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嗬!李白開篇就把話說絕了:當官不當官的無所謂,主要就是想認識你!這個畫面甚是眼熟,小解不禁想起《鹿鼎記》的一段順口溜:「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顯然,簡單兩句話,老韓就被李白給神化了。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論吹牛皮,李白從沒輸過誰,自薦書裡諸如此類的話語比比皆是。可惜了,李白有才是不假,可人家就是看不慣他這股子恃才傲物的狂勁,因此洋洋灑灑一篇《與韓荊州書》,只走了個過場。
李白敗走韓朝宗處,內心憤怒不可抑止,再加上多年以來入仕無門的苦悶,更是無盡的悲憤湧上心頭,化成一句句詩即將噴湧而出。其實這樣的情節早在李白的人生早期上演過,那是在開元七年的重慶,青年李白被本家李邕瞧不起,他甩門而去,留下「丈夫未可輕年少」,豪氣沖天鬥雲啊!然而如今卻不同了,李白因為求職被拒竟寫下一首千古狂作,盡顯「古惑仔」本質。
《贈從兄襄陽少府皓》
結髮未識事,所交盡豪雄。
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
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
當朝揖高義,舉世稱英雄。
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
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
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
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
吾兄青雲士,然諾聞諸公。
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
棣華倘不接,甘與秋草同。
這首詩沒別的目的,就是用來發牢騷,李白把自己年輕時的瘋狂事跡一一羅列,仿佛在說:你看老子當年那麼猛,如今一個個的有眼無珠,倒看不上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個官怎麼就那麼難?李白是怎麼也想不通。
看來李白是真生氣了,開篇既不修飾鋪墊也不拋磚引玉,上來就是一頓胖吹:我少年時不識諸事道理,交往的都是不拘小節的豪傑,助人為樂不要報酬,替人解圍不求名譽。如果這席話還算中規中矩,那麼接下來李白開始放大招了。
「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我曾經也是一名浪跡江湖的劍客,滾滾紅塵之中也曾手刃歹徒,哥們兒肝膽義氣遠近聞名,舉世稱英雄!小解認為,「殺人」之說並不是李白硬裝大佬,而是他真的幹過這樣的事兒。
理由有二。其一,李白劍術師從唐代「劍聖」裴旻,而且自己平時也很喜歡耍劍,武功不錯,所以他有這個能力;其二,李白創作這首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出出這口被人拒絕的惡氣,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杜甫啊?所以這種情況下,他沒必要生編硬造,沒啥意義。
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思考很微妙,原本我們以為他詩裡的高光時刻都是吹的,誰知卻是真真的,像什麼「十步殺一人」啦,「仰天大笑出門去」啦,都是李二白耍過的性子,如古惑仔一般,砍完就閃人,「深藏功與名」。想到此處,不禁倒吸一口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