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登反擊戰是二戰後期德軍一次十分冒險的軍事行動,深陷兩線作戰的德軍,在元首的指示下企圖通過再進行一次奇襲,瓦解西線的盟軍,製造第二次「敦刻爾克」,然後調頭與東線蘇軍進行決戰,從而扭轉戰局的頹勢。然而阿登反擊戰註定是要失敗的,就連德軍將領對此也不報有勝利的希望。
德軍已經今非昔比
1940年的德軍意氣風發,為了攻佔法國,他們準備了136個師的兵力,其中包括10裝甲師,總計2439輛坦克和若干的裝甲車、汽車等,空軍則有4300架各式飛機(其中運輸機600架);而且這些作戰部隊大多經歷了一些戰爭,還有豐富的訓練,軍隊無論是高層指揮,還是基層官兵的臨戰反應,都是世界一流的。
可以說當時的德軍全面掌握了制空權,以攻擊機輔助地面部隊快速推進,英、法聯軍指揮部也許剛剛接到的前線戰報,就已經過時了,等製作出決策再具體實施,不過是羊入虎口罷了。
然而1944年的德軍已經比當年弱了許多,僅從兵力上來看,到12月時德軍總共集結了20個師,歸屬於B集團軍指揮,他們總共有將近1000輛各型坦克,2600餘門火炮,800餘架飛機(後期戰機應該有所增加,因為許多文獻統計戰損德軍飛機損失為1600餘架)。
比起幾年前德軍百萬大軍共進退的場景,此時此刻僅20多萬的兵力實在是懸殊太大,而且投入的飛機數量不足,有經驗的飛行員數量太少,整體已經不如盟軍戰機先進,德軍地面部隊幾乎就沒有制空權可言,因此行動主要靠大霧天氣隱蔽自己。
就算是這20多萬德軍,大部分也是2個月前德軍在建立「人民近衛軍」的命令下,在國內應徵16歲到60歲的平民,他們在經過6~8周的簡單訓練後就投入了西線戰區,參與到如此兇險的軍事行動中。這種訓練水平和兵員水平,一旦戰鬥進入對峙階段,雙方開始比拼武器裝備和士兵戰鬥素養,德軍毫無疑問是吃虧的。
盟軍亦今非昔比
1940年法蘭西戰役中的英法聯軍不僅基層士兵缺乏作戰經驗,高層指揮也沒有應對閃電戰的有效措施,在整體實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一路潰敗,仔細分析當時盟軍原本就是以弱對強,那時候的德軍甚至做好了強行打通馬奇諾防線的準備。
在戰術的運用上,當年的英法聯軍僅從裝甲部隊的使用就可見拙劣,法軍的坦克部隊原本有自己的技術優勢,卻將大部分坦克分散部署,在德軍強渡馬斯河的時候,一支小小的法軍隊伍在幾輛坦克的增援下企圖控制渡河制高點,因為沒有後續部隊跟進而失敗,這種戰場應變能力在當時十分普遍。
不過到1944年時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阿登反擊戰打響時盟軍在西線駐紮有87師的兵力,其中25個裝甲師,另外還有絕對的空中壓制力量。唯一的問題就是軍隊部署,在德軍制定的主攻方向上只布置了6個師,這給德軍一個可乘之機。
儘管經歷了前期的混亂,造成了一些損失,但是隨著第82和101空降師在關鍵位置阻截住德軍,隨後第2和第4裝甲師拼死一戰,把突襲的德軍拖入陣地戰中。此時的盟軍戰鬥素質、武器裝備和指揮藝術等已經有了質的提升,這些作戰部隊大多在真實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與日漸微弱的德軍相比已經有了本質的變化。
比後勤、比物資
阿登反擊戰是當時西線德軍所能集結起來的最大兵力,是十分冒險的行動,德軍大本營已經無法為執行任務的B集團軍補充額外的人員和武器裝備,軍隊指揮官普遍反對這個和自殺無異的行動,認為不如把有限的兵力投入到後期的防禦作戰中,伺機打擊盟軍。
與德軍相反的是,盟軍諾曼第登陸之後就在那建立了穩定的物資集散地,之後又攻佔了安特衛普港,把那裡當成頭號補給站,物資方面基本不成問題,而兵力上能夠調動的也比德軍更多。在應對德軍的反攻上,盟軍一周內就重新集結了25萬兵力圍堵,後方陸陸續續靠攏的兵力,總共達到了60萬。
反倒是德軍本就規模不足的裝甲部隊一路上不斷的戰損,加上缺少燃油放棄,進攻的勢頭一日比一日弱,就算盟軍不阻擋,以當時德軍不足一個星期使用的燃料儲備,裝甲師能不能開到安特衛普港都是一個大問題,還談什麼攻佔。
戰役打響第9天,盟軍的空軍部隊大量參戰,德軍局面更加被動,失去物資補給的德軍開始自發後撤,接下來只好把重點放在重建西線防禦陣地上。
註定失敗的阿登反擊戰
阿登反擊戰只是二戰德軍垂死掙扎的表現,無論從軍隊實力上還是後勤物資上都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戰爭對敵我雙方都是一種考驗,二戰德軍在欺凌他國的時候,也在把自己拖入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