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想寫點關於大型吊車安全管理方面的東西,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能如願。鑑於近期大型吊車吊裝事故頻發,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作為一個從業30多年(如今已41年)的大型吊裝業內人士,我不忍心看著因吊裝事故導致的人們的血再流,不忍心看著因吊裝事故導致的人民的財產再失。恰逢《建設機械技術與管理》雜誌社記者夏文超找我約稿,我欣然答應供稿。無論如何也得把自己的一些經驗和看法告訴同行和用戶,不管今後的作用大小,哪怕只能因此避免一次事故,我的心裡也會踏實許多,因為我盡到了知無不言的道義。
由於大型吊裝的範圍較廣,鑑於當今大型吊裝大多使用大型吊車的現狀,現就使用大型吊車進行吊裝的安全管理談一些拙見。
一.為什麼說加強大型吊車及大型吊裝安全管理刻不容緩
我們知道,大型吊裝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是一項高危險的工作。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一旦發生事故,就可能出現群死群傷的重大事故。最近甘肅某風電樣機吊裝工地發生事故,導致5人死亡,2人受傷;2000年上海某煉油廠吊裝工地發生事故,導致6人死亡;2001年上海某船廠龍門吊吊裝工地發生事故,導致36人死亡。大型吊裝發生事故,除了會帶來人員傷亡外,同時還會伴隨著重大的財產損失。僅就直接損失看,一是吊裝設備自身的價值一般都上千萬,甚至超過億元;二是被吊設備或物件的價值大部分也很昂貴,一旦出事,其損失不言而喻;更為可怕的是,如果在諸如煉油廠、化工廠、電廠等正常生產的裝置內或周邊吊裝,除上述損失外,很有可能因吊裝事故波及要害設備或管道,導致裝置停產、介質洩漏、人員中毒、火災、爆炸、腳手架倒塌等連環事故,很有可能導致發生更大的災難。這樣說絕不是危言聳聽,相反上述事例說明後果是駭人聽聞的。因此,加強吊裝安全的管理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緩。
二.怎樣進行大型吊裝安全管理
怎樣進行使用大型吊車吊裝安全管理哪?首先我們要知道吊裝事故發生的原因。事故分析法則告訴我們:任何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換句話說,也就是客觀上存在不安全因素,當事者沒有從主觀上認識到並加以消除,加上操作層主觀上違章指揮或操作,再加上管理層主觀上不作為或不會作為,就一定會發生事故。否則,那就是意外事故了!同理,大型吊車吊裝事故原因也不外乎這幾點。意料之外我們無法預測,意料之中我們可以做到。下面就大型吊車吊裝的內外因做一下簡要分析:
㈠物的不安全狀態
此處所說的物,是指客觀現象。主要包括:施工場地、自然現象、吊車本身、被吊物本身、吊索具(連接件)等與吊裝相關的所有物件。主要不安全狀態如下:
1.施工現場
⑴場地不堅實:
據統計,大約70%的吊車吊裝事故都是因為場地不堅實引起的。前面所述的某煉油廠吊車傾覆事故就是案例。而且,吊裝過程中,一旦地基出現問題,恐怕連補救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吊裝前必須對場地按實際要求考察、處理,否則不出事那是僥倖。
⑵場地不平整:
吊車站位水平度有嚴格要求。特別是在使用塔式工況或超起工況時,如果地面不平會造成被吊物與吊車上的平衡配重不在同一受力面,造成吊杆扭曲、吊車側滑等事故。
⑶地下有隱蔽工程或自然洞穴,如:電纜溝、下水道、煤氣管道、墳穴、防空洞、暗河、流沙穴等等:
這是非常危險的狀態。如果存在該狀態而沒有發現和處理,一旦塌陷,很難挽回。去年江蘇某船廠一臺400噸傾覆,就是因為地下流沙造成大面積空洞所致。最近武漢某工地一臺正在下籠子的350噸吊車傾覆,可能也是因為地下形成「陷阱」所致。
⑷周邊有障礙物或危險源(如高壓線、電焊連線、蒸汽管道等等):
這種狀態存在,極易造成事故。因此吊裝不但要看平面布局,還要看立體空間。吊車及被吊物與電源等危險源保持安全距離非常重要。因為觸電導致車毀人亡的事故屢見不鮮。
2.自然環境
⑴風、雨、雪、霧、霾、雷電、沙塵暴天氣:
這種天氣吊裝,很容易發生事故。大風容易造成吊車傾覆。特別是塔式工況、大半徑吊裝,或者吊裝受風面比較大的物件,如風機葉片、穹頂、大型廣告牌等。冰雪天地面滑,容易發生滑移,前年冬天某風電工地400噸滑落山下既是案例。最近還聽說積雪後結冰導致滑輪輪槽填滿,鋼絲繩跳槽磨斷的事故和高山區「霧凇」累積成冰塊從杆上掉下致人死亡的罕見事故。
⑵夜間照明不足:
應儘量避免夜間吊裝,禁止夜間大型吊裝。因為我們是人,不是貓頭鷹,我們的夜視能力很差。酒泉事故如果放在白天,可能就會避免。
⑶高溫或低溫天:
超出吊車設計溫度作業範圍,吊車能力會下降。此時,人的身體狀況可反應能力也不正常。
大風引起的側翻。
3.吊車本身
吊車設計問題,製作材料選擇不當以及製造過程的缺陷不在此討論範圍。
⑴能力不夠(吊車選型錯誤,超載):
正確選型。不能以小代大。不能超載吊裝。更不能改造吊車,以增加額外配重的方式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是最愚蠢的方式。由於前述的各種原因,在吊車選型或選擇工況時,儘量留有一定的安全餘量。雙機以上抬吊,必須遵照相關規定。
⑵吊車自身出現缺陷(包括鋼絲繩老化、滑輪片老化、杆件或連接件因疲勞產生的裂紋等):
要經常及時檢查,發現問題立即整改或更換或維修。千萬不能讓吊車「帶病或帶傷上崗」。否則,你的冒險之時,可能就是付出代價之日。
⑶未按吊車操作手冊組裝吊車(如鋼絲繩穿繞錯誤、卷揚機上鋼絲繩擠壓或鬆弛、杆件或連接件規格選擇錯誤等等):
吊車組裝前要有組裝方案,組裝後要有檢查。檢查要有細節並以銷號方式處理。無論你對吊車組裝有多熟練,只要重新組裝,就一定要檢查完再扳杆。
⑷吊車自身有故障(如安全限位裝置失靈或缺失等):
有些地方肉眼看不到,有些現象肉耳聽不出,有些重量人腦估不準。安全裝置必須全部有效方可使用吊車。
4.被吊物本身
⑴吊耳強度或尺寸不夠:
吊耳斷了,設備就掉下來了,搞不好吊車也就翻了,下面有人那就完了。
⑵被吊物本體強度不夠:
本體強度不夠,還沒吊上去本體就壞了等於白吊。不如不吊。
⑶被吊物上有影響吊裝動態(吊索具通過)的障礙物:
有些物件吊裝時,吊索具是動態的,若期間遇到障礙,如法蘭、擋圈、管口等,會把繩索割斷。
這個吊耳有點窄,擋圈有點小。
設計這種吊耳的人,我真是無語。
豬設計的吊耳。設備很重,鋼絲繩無法掛進。
被逼無奈,只能設計吊板連接上圖吊耳。
管子支架明顯礙事,吊起過程中鋼絲繩會別住支架。
5.吊索具(連接件)
⑴吊索具(連接件)強度或尺寸不夠:
選擇滿足安全要求的吊索具並經過檢查方可使用。否則可能造成「雞飛蛋打、機毀人亡」。
⑵吊索具(連接件)的連接方式不合要求:
按要求連接。吊裝無小事,小事當成大事辦。也許就是因為一個卸扣未連接好,就會「牽一髮二動全身」,造成「身首異處」的現象。
卸扣這樣用法,絕對違章。
專用卸扣。當時的規格算是大的了。
千噸級平衡梁。
上述狀態中,施工現場的狀況安全與否是關乎到能否完成一次大型吊裝的關鍵之一。特別是對場地的要求,從掌握隱蔽工程資料,到地基處理方案,再到處理過程的監督、驗收,都應該非常嚴謹、認真。有些地質條件差的現場,甚至要採取打樁、做鋼筋混凝土承臺等措施。在地基處理方面,筆者非常欣賞中石化、中石油和電力建設(核電尤為突出)系統的做法。這幾個系統的「吊裝人」深知吊裝工作中基礎的重要性。因此,吊車經營者都願意將吊車出租給他們使用。
因為本文以探討以吊車吊裝安全為主,所以在吊車本身狀態上發表一些看法。一般而言,吊車事故的發生,無論是進口車還是國產車,因吊車設計、製造缺陷發生事故的概率非常小。特別是大型吊車,出廠前那是經過反覆地計算、試驗後才投放市場。尤其是杆件和連接件,內行知道,大部分情況下吊車組裝後扳杆時各部件受的力比實際吊裝時還要大。如果吊車結構件有缺陷,一般情況下,吊車扳杆時其拉杆或杆件或轉盤就已經損壞。因此,我在該項內容中重點強調吊車規格的選型,而不是吊車品牌的選擇;強調實際使用前的檢查,而不是事故發生後的調查;強調設備「完好上崗」,而不是「帶病工作」;同意以大代小留有一定的安全餘量,反對以小代大冒險超載。總之,如果這些不安全狀態的存在,通過人的行為加以消除或者避開,就不會發生事故。
㈡人的不安全行為
此處所說的人,主要指直接參與吊裝的工作人員。其行為,是指具體吊裝指揮操作過程中所發出的信號指令、操作動作等。是主觀可以控制的。其他相關人員放到管理裡面闡述。
主要不安全行為如下:
29年前。當時要指揮多臺卷揚機,現在的吊裝指揮簡單多了。
1.吊裝指揮(起重指揮)
⑴指揮不當(包括前期施工準備,沒有按方案要求布置吊車站位、沒有按方案要求安排選擇、連接吊索具,沒有按要求安排檢進行吊裝前檢查,沒有技術交底,分工不明確,信號含糊不清等:
具體實施吊裝的指揮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此人應頭腦清楚,反應敏捷,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遇事冷靜,辦事果斷。充分了解吊車性能,理解吊裝方案。信號清晰,旗語明確。從吊裝開始,成敗掌握在他手中。此人的行為非常關鍵。按軍人的要求,是個將才才行。
⑵指揮看不見被吊物件:
找個能看見被吊物的地方指揮。駕駛員可以看不到被吊物,但是指揮一定要能看到。指揮不看被吊物體,那是外行。凡是吊裝,指揮員一定要首先保證看到被吊物體的狀態。自始至終要眼光跟著物體走。
⑶指揮看不見吊車駕駛員:
可設一個信號傳遞者,或用對講機,但一定要事前交代好信號意義,並備用對講機,防止電量不足。千萬不能為了去找駕駛員而疏忽了看被吊物體。
⑷分工不明確,設崗不足:
導致前後左右照顧不到,不能及時發現吊裝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許多吊裝過程比較複雜,需要多人配合,即使指揮長了一雙魚眼,也有看不到的死角。因此,一些關鍵的部位,要設專人監控,如:旋轉範圍是否會碰到障礙物;超起配重是否離地;地基是否有下陷的跡象等。
⑸無證上崗:
這種現象還是存在的。外行可以領導內行,但是外行絕對幹不好不在行的活。如果讓一個電焊工去指揮吊車,那純屬玩命。
2.吊車司機
⑴吊裝時不聽指揮(讓他左轉他右轉,如讓他起鉤他轉杆,讓他轉杆他落鉤,讓他前進他爬杆等等):
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是吊裝時的大忌。無論誰遇到這樣的司機,一定要立即停止吊裝,糾正其不正確行為!或者更換聽指揮的司機。正常情況下,吊車司機一定要聽指揮,千萬不要自作主張,因為你處的位置和指揮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狀態不同。除非發生超載或吊車故障,要在及時通知指揮的情況下,方可往安全的方向操作。
⑵未按要求操作吊車(如超載打強制操作,地面不平不處理,地基不堅實不採取措施,超風速吊裝等等):
聰明的吊車駕駛員,都是勤快的駕駛員。其實有些事故往往都是偷懶造成的。如為了早點下班,明明要移一次車位或者多加幾塊路基板就可解決,結果為了省力,冒一次險,就會出事。
⑶未按吊車操作手冊組裝吊車:
可能因此造成吊車能力下降,可能導致安全裝置失靈或無效,可能導致連接件脫落,可能導致鋼絲繩跳槽等等。為了解決這種狀況,必須形成和要求駕駛員每次組裝前的例行檢查。責任人明確為機長。要有格式化的檢查表。
3.起重工
⑴未履行職責:
一般而言,吊裝過程中發生重大事故,與一般的起重工無關,起重工的主要任務是吊裝準備過程。但是,如果安排他在哪個崗位上,發現問題不及時報告或處理,也是可以導致事故發生的。
⑵無證上崗:
現在好多起重工沒有經過真正的培訓,或「身兼數職」。起重這行已經不專了。甚至有些上崗證也是花錢買來的。
上述這些不安全行為只是簡單列舉,實際工作時還會存在很多。這些行為中,真還不能說哪個危害性更大,哪個更危險。吊裝行業有句俗話叫「吊裝無小事」。也許,一個小小的保險銷忘記閂上就可能導致一次重大的事故發生。無論是吊車司機還是起重指揮又或是是起重工,這些危險行為與「物的不安全狀態」最大的區別是: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些物的不安全狀態是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而人的行為是有行為規範的,即:他們有專業的《起重工操作規程》、《吊車操作規程》;有企業的《吊裝安全管理辦法》(有些企業無);有行業的《十不吊規範》;有國家的《起重機械安全規程》等等。他們這些行為的發生,可以說是明知故犯,是主觀上的行為。這些行為是對個人、家庭、企業和社會的極大的不負責任的表現。那麼,為什麼有了那麼多的管理制度,他們還會違反哪?這就是我要說的下一個話題,也是我重點要說的「管理不善」的問題!
㈢管理不善
隨著國家建設的投入不斷加大,近幾年吊裝行業也迅猛發展,特別是風力發電的興起,吊裝隊伍迅速壯大,大型吊車經營企業也飛速增加。有些今天還是送水工人,明天變成起重工人了;不少昨天還是拖拉機司機,今天變成吊車司機了;只要你有一定的資金,不管你以前是什麼老闆,只要你敢幹,馬上就可以變成吊車老闆。相比之下,真正懂吊車管理、懂吊裝管理、懂吊裝技術的專業人員比例不增反降。這給本來就不被重視的吊裝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宏觀上的管理難度和微觀上的細化管理深度。我在不停的問:為什麼非得出了重大事故才會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哪?為什麼有些好的企業的管理制度和經驗不能借鑑哪?為什麼吊車或吊裝企業不能自覺學習以加強管理哪?下面,我從幾個層面闡述一下吊裝行業當前狀況以及自己關於吊裝安全管理的幾點意見和建議。
1.國家(政府)層面
國家應該儘快出臺(至少修改完善)一套關於起重機和大型吊裝方面的具體可行管理辦法,形成統一的法規性的文件。
目前,在涉及移動式起重機的檢驗方面至少存在一些缺陷。如,某公司購買了一臺移動式起重機,在當地註冊取得安全使用證後的有效期內,到異地施工。而施工當地技術質量監督局強行讓再次取證,否則不許施工。我就納悶:為什麼都是一個國家政府發的牌照,到了你們那裡就失效了呢?這好比我在北京結婚時領了結婚證,後搬家到上海當地政府還要讓我們再辦一次結婚證,否則就不能在上海居住一樣。他們這樣做到底是為了安全哪,還是為了賺錢哪?是為了控制風險哪還是為了控制金錢哪?再比如,以大型履帶式吊車為例,這種車型本身就是成品,買來的時候就是散件。拆散是為了運輸方便,我們也希望他是「變形金剛」,但是,目前我們還沒發明這種產品。但是有的工地非得要你的單位和工人的組裝吊車資質。這好像我買了一臺摺疊式自行車,不用的時候摺疊起來放到汽車裡,用得時候打開組裝好再騎,按此說來,我還得取得資質才可組裝啊!再說了,即使為了規範需要資質,到哪裡辦啊?履帶吊組裝拆除本身就是駕駛員的職責範圍內的工作,他們可是經過專業培訓,甚至有生產廠家頒發的培訓證書。請問各位專家:還有誰發的資質證書更能保證吊車組裝的安全哪?還有哪家培訓機構比吊車生產廠家培訓的操作人員更專業哪?
加強對吊車檢驗取證的管理,儘量做到專業,即內行人管內行事。吊車定期檢驗換證的目的不是報廢,不是為了走過場,不是為了推脫責任,而是為了真正的安全。我猜現在有許多檢驗吊車的人員其實不是太專業,關鍵還是政府沒有重視,和跟不上當前吊車市場的發展速度。國家可否委託或授權幾家大型的吊車生產廠家對其產品定期檢查檢驗,並承擔培訓義務。或者成立專門的吊車檢驗部門(或單位),這些部門既能檢驗吊車,也會鑑別吊車,又可指導車主維護保養吊車。這才是真正保證安全的管理措施。現在的吊車檢驗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負責,該局既管電梯檢驗,又管吊車檢驗,還管「驗豬」。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的感覺。
組織專家論證,編制指導性的文件,理順業主、施工單位、吊車出租單位之間的關係。就中國現狀而言,施工企業的自有的大型吊車很難滿足市場用量需要。用戶租車用已是普遍現象。經營過程中因涉及安全的扯皮現象時有發生。如果真的發生事故,有些還真難分清責任。國家能否出臺一項有關吊車租賃經營活動的安全職責規定,明確業主、用戶及車主的責任,形成範本,讓三方遵照執行。此文可作為用戶與業主,車主與用戶的合同附件。因為看了各種不同企業的合同版本界定的不同職責還真是頭疼,有些讓人啼笑皆非。這也在出了事故以後,給保險公司出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上述幾點主要想說明的就是,吊裝行業需要專業的法規性的文件,需要專業的機構,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員。
2.行業層面
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吊裝特點,但是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利用各種起重機將重物垂直運輸到某一指定地點就位。同時,也都面臨著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吊裝風險。為了降低風險,中石化、中石油及部分電力建設等行業,一方面他們編寫了針對性的吊裝規範;另一方面,他們在工程管理模式上加以改變。從以前的安裝與吊裝混合發包,改成吊裝劃塊單獨發包招標的形式,使吊裝管理更專業化。如此管理,既有效地利用了吊車和其他裝備資源,也大大降低了吊裝風險。這種模式建議其他行業在有條件的前提下學習和借鑑,也建議政府支持和宣傳推廣這種模式。這種模式的優點是:
吊裝隊伍專業。凡是有能力承包大型吊裝的企業,都有一支專業隊吊裝隊伍:包括技術管理,安全管理、施工管理人員。他們甚至從工程前期設計開始便參與吊裝有關工作,直至編制方案、處理地基、準備吊索具等按部就班地實施每一步計劃。
吊裝裝備齊全。這些吊裝專業公司經過多年以來的吊裝積累,擁有比較齊全的吊裝裝備,如,各種規格的吊索、卸扣、平衡梁、路基板等,既能重複利用降低成本,又能保證按要求選用合適的吊索具,從而保證了安全。
吊裝經驗豐富。這些吊裝公司的人員往往都是老中青三結合組成的,老職工的豐富經驗會傳遞給新人;他們的業績也非常突出,加上以前留下的方案、圖片等資料可以參考,從而降低了犯錯誤的機率。
吊裝管理規範。從一個方案的編制到實施,都要經過嚴密的管理程序。方案編成後先要內部討論、修改、完善,再要報上級審核,然後集團公司組織全行業的專家論證。方案通過後,需要方案編制人向全體施工和管理人員進行詳細的技術交底,形成交底記錄,參加人需要籤字。具體吊裝準備階段,班組每日有分工和交底,吊裝前有各種檢查表需要責任人逐條按照檢查內容填寫,責任人要檢查結果上簽字;同時,還組織有經驗的專家到現場進行吊裝準備過程監控和最終全面檢查,最後由吊裝總指揮籤發起吊令後方可進行吊裝。自始至終,所有參與吊裝的人員均納入他們的管理範圍。
上述幾點主要想說明的是吊裝實施者最好是從管理制度、到管理人員、到吊裝技術、到吊裝裝備都要專業化。行業裡成立機械化施工或者吊運施工公司是降低吊裝事故的有效地管理手段。
3.建設單位(業主)層面
不是每一個行業或企業都像中石化、中石油、電力等行業那麼規範和專業。目前還有很多的建設單位(業主)對吊裝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或者不知道。雖然國家早就有關於安全管理的規定:那就是誰建設誰管理誰負責。但是,不是他們不想管,而是他們不捨得管、不會管。主要表現在:
降低成本,減少投入。安全管理是要花錢的,你的投入和回報肯定是成正比的,吊裝安全管理更為突出。然而,有些業主為了省錢,將吊裝工程合併到安裝工程一併發包給低價中標者,中標單位有可能再分包給實力更弱的施工隊,試想這樣低廉的隊伍又能有什麼技術、經驗、實力可談?技術上,這些包工隊,一專多能,一個技術員既管組裝,又管焊接;既管工藝,又管吊裝;甚至有些技術員連吊車性能表都看不太懂,怎麼去編制吊裝方案?經驗上,參與吊裝的人員說他們是烏合之眾有點誇張,說他們是散兵遊勇則不過分。要說經驗還真有:那就是超載的經驗、冒險的經驗!說到實力,有些包工隊甚至連工資都發不出,哪來的裝備?要麼東借西湊,要麼明明早該報廢的索具給你用上,不出事就怪。有些業主為了省錢,不想處理地基,對施工單位提出的合理要求感到是故意出難題;有些業主為了省錢,明明該用500噸吊車的活,讓施工單位找400噸的車;明明是2個月工期的活,讓工人加班加點搶工期,一個月完成。這都說明他們不是不想管,不是不怕出事,而是一個「錢」字作怪。
表現政績,盲目添亂。有些業主,雖然不懂吊裝,但非常懂得借吊裝展示自己、炒作自己。他們往往不了解吊車市場的具體情況,往往以自己是業主自居,強行命令施工單位必須某月某日吊車到場,必須某月某日吊裝結束,這樣勢必會造成準備工作倉促,施工人員勞累,精力分散,埋下隱患!更為可恨可怕的是,有些業主借吊裝搞儀式,日子還要通過查黃曆選擇,屆時,還請來這樣那樣的領導嘉賓,請來這樣那樣的媒體,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彩旗飄揚。前期如果準備得不充分,那必須加班加點,甚至夜間施工,搞得人精疲力竭;吊裝當日,搞得人精神緊張,精力分散,生怕搞出點紕漏,結果往往事與願違,越是這種情況,越容易掉鏈子:不是吊車出點小故障,就是吊了一半被吊物上掉下點東西,或者不知從哪裡發出奇怪的響聲,搞得人心驚肉跳。這種案例聽到的、看到的太多太多。這說明他們真的不會管。在此,也懇請那些業主們,不要再搞吊裝儀式!搞吊裝不是結婚,選好日子必須舉行。吊車不是大姑娘,沒什麼好看的!大部分吊車上面有句話:「吊臂下面嚴禁站人」。正規業主在吊裝時都要設置警戒線,告訴你的就是:「吊裝危險,閒人莫入」。
上述幾點主要想說明的是:作為業主,不能只顧成本,不顧安全;不要借吊裝搞儀式,風險太大搞個奠基儀式就可以了;最好要有懂吊裝的專業人員參與監理。這裡,我也給中石化等大型企業在項目上聘請專業的人士(類似於吊裝監理)進行全過程管理點讚!
4.吊裝施工企業層面(吊車用戶)
目前,除前述的中石化等幾大行業外,真正的吊車用戶還是在普通的綜合型施工企業那裡。這些企業的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安全意識差別較大。總體來說,國企好於民企。其管理模式一般都是項目經理負責制和項目成本包幹制,而大部分項目經理不是吊裝專業出身。除了省錢,有些項目經理還要體現出「權」和「膽」字。因為以後支付吊車租賃費他說了算,所以要顯示一下權;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但又偶爾冒險成功過,所以顯示一下膽;在遇到不安全因素時,經常會聽到他們說出吊裝人非常忌諱的話。摘錄如下:「試試看,沒事的」「吊車翹屁股,再加幾塊配重不就沒問題了嗎」「你是500噸吊車,怎麼吊30幾噸都吊不了?」「我們以前就這麼幹的」「別人能夠幹,你們怎麼就不能幹?」「沒問題,吊,出了事我負責!」說這種話的人,他怎麼就不考慮一下自己的前途哪?他怎麼就不考慮別人甚至自己的生命哪?這個層面應該說是用車數量最多,用車頻率最高,安全管理的重點和難點應該在此。
上述幾點主要想說明的是:作為具體用車吊裝的施工單位,無論你是項目經理還是施工經理,對於大型吊裝,你們可以不懂,但一定要安排一個懂得吊裝的助手或者班子;你們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否則,一旦出事,責任你是負不起的,後悔你是來不及的!不信,事後我會告訴你真實故事的。
5.吊車出租企業層面(車主)
該層面的論述我已在去年專門撰文《如何做好大型吊車經營管理》中較詳細論述過(美篇也刊發了),其中主要寫了作為吊車經營企業應該怎樣就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去賺錢。可網上查詢。在此不做贅述。
總之,安全工作是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正如「愛情是寫小說永遠的主題」一樣,安全,是企業永遠的主題,也是人類生活永遠的主題。沒有了安全,就沒有一切。不要「動車出事重視鐵路,校車出事重視公路」,那麼,吊車出事該重視何路呢?我說我們應該理清思路,重視出路!鐵路由鐵道部管,公路由交通部管,而吊裝安全的思路和出路則要靠我們所有吊裝人自己去管。
(本文轉自「上海浦高賢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