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3日電 清朝皇族的教育理念是「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對此,香港大公網日前刊文稱,我們也應該避免「綿如羊」、「肌無力」,讓男孩子威猛起來。要讓多元化、個性化教育評價落到實處,建立針對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許他們「鬧一鬧」,允許他們張揚個性和活力,多一些轉化和爆發的機會,多一些耐心期待。
文章摘編如下:
據報導,「男孩危機」是中國教育難題。為此,南京新城中學開啟「男孩教育」系列活動的第一講,關注男女比例失調和日益凸顯的「男孩問題」,針對男孩在初中階段身心發育和行為習慣的特點,研究並初步構建與之相適應的「男孩教育」模式,引導新城初中的男生逐步形成深邃的思想,擁有淵博的知識,修煉儒雅的氣質,培養果敢的精神、合作的態度和勇於擔當的意識。希望培養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其實,就是南京這所學校,不舉辦「拯救男孩」之類的教育論壇,我們也已感受到,當下的不良的教育文化和環境,就像是一個無形的籠子,把男孩捆綁其中,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活動,而不能有絲毫的超越和犯規。就像是一條無形的鎖鏈,鎖住了與生俱來的粗獷、個性,他們不得不「戴著鐐銬跳舞」,其身心發展,人格發展,創造力發展,個性發展,受到極大抑制。
比如,當下,在課堂上善於質疑、敢於提問、挑戰權威的男孩子少了,取而代之的安安靜靜、不敢亂動、不亂說話。在運動場上,善於奔跑甚至「野蠻其體魄」的競技性體育項目,少了很多。桀驁不馴、敢說敢做、敢於擔當、風風火火、善於發言等男子漢豪情,萎縮很多。
很多男孩兒越來越「面」,像麵團一樣軟,像麵條一樣脆弱。讓這些孩子和那些具有虎狼性格的國際人才相比,孩子就像聽話的「小綿羊」。所謂的競爭,真的很無力。所謂的發展,真的很讓人擔心。
清朝皇族的教育理念是「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我們也應該避免「綿如羊」、「肌無力」,讓男孩子威猛起來。
要放大「父教」在當下教育中的構成和分量
教育學認為,母親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父親帶來價值感。孩子的成長,既需要母性的溫柔體貼,也需要父性的威猛健壯。耶魯大學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裡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杜布森認為:「讓一個男孩和一個合適的男人在一起,這個男孩永遠不會走上邪路」。這就是父教的「不言而教」的薰陶影響。他無形中會將男性自身的力量、陽剛性格、桀驁不馴等男性性情,傳遞給男孩子,讓他們具有「雄性基因」。父教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當下很多幼兒園和小學,男教師非常少,學生受到的多是柔性的影響,想不綿柔都難。再加上家庭文化,一向有「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維,很多父親對教育孩子不屑一顧,認為那是「女人才幹的活兒」。
資料圖 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在被問到「心情不好時,誰最能理解、安慰你」時,僅有10%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在被問到「空閒時間,你和誰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時,僅有6.9%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排在第五位;在被問到「誰最尊重你,讓你感到很自信」時,僅有15.5%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在被問到「內心的秘密,你最願意告訴誰」時,僅有8.5%的少年兒童選擇了父親,排在第四位。
對天津市9個區縣1054人的調查顯示:在一半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親「缺位」的情況,母親是子女教育的絕對主角。男孩子沒有體驗到,或者沒有能從靈魂深處認識到,男性應該具有的風風火火的青春個性和能量,怎麼不形成成長缺憾呢?
因此,學校的教師構成多一些「爸氣」,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編制的調整,多增加「男阿姨」、「男教師」的總量,滿足男孩子們的發展需求。父親在家庭中也應該擔當起教育責任,多去陪陪孩子,在孩子最孤獨的時候,也能送上最貼心的安慰,或者帶孩子參加一些對抗性、競爭性體育項。這樣的影響多了,男孩子的陽剛個性,才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展。
多一些多元化、個性化教育評價
大千世界只有保持了多元多樣化,才能釋放出更多美麗,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張揚了個性多元化,孩子的發展才能更充分。比如男孩子體內有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睪丸素,喜歡奔跑,活動能量大,評價體系,就不能一味用女孩子的「安靜」、「聽話」,當成最高標準,去束縛男孩子們。
甚至將好奇、好動的男孩子,打入另冊,無情淘汰等等,「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上8小時課,這是一種摧殘。」
遺憾的是,現在很多中小學,為了提升所謂的管理效果,班主任和學校評價,多將整齊劃一、規規矩矩,當做了最高標準,將「聽話」放到了第一位。男孩子好動、好奇的優點,在評價制度面前,成了致命的弱點,這些孩子不得不收斂起自我個性,學會馴服和聽話。久而久之,錯過了天性的舒展、最佳的人格發展階段,也就容易養成「男孩兒發展女性化」的不良態勢。
要讓多元化、個性化教育評價落到實處,建立針對男孩子的管理方式,允許他們「鬧一鬧」,允許他們張揚個性和活力,多一些轉化和爆發的機會,多一些耐心期待。正如華東師大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華所言,「男孩教育和女孩教育首先是兩種有差異的兒童文化」。
「既然有差異,我們就不能簡單以女孩為標準多一些「因性施教」意識,來衡量男孩,或者反過來以男孩為標準來衡量女孩。」接納、正視這種差別意識,用新觀念推動新行為,男孩退化的現象才有望得到糾正。(雷泓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