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4軍「四巨頭」之一,為不拖累戰友舉槍自盡,唯一兒子成少將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南方堅持三年遊擊戰爭的中共武裝改編為新四軍。
新四軍是中共領導的革命隊伍,但軍長葉挺又是黨外人士,為此,中央對新四軍的各級領導幹部配備十分重視,在致葉挺的電報中指出,不要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長何應欽派人,均由中共方面負責,不允許國民黨方面插手。
最後,確定軍長為葉挺,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張雲逸,而對政治部主任人選,中央尤為慎重,一開始提出的醞釀名單有陳老總、張際春等幾套方案,最後確定由軍隊政治工作經驗非常豐富的袁國平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同時擔任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委員。
1938年3月18日,中央在致新四軍黨委書記、副軍長項英的電文中說:決定派袁國平為新四軍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副主任,電文中特別提到,「袁政治開展,經驗亦多。」
中央同時選派了50名優秀幹部去新四軍工作,電文還明確,「五十個幹部即由袁率來」。
對袁國平從事軍隊政治工作的才能,主席十分讚賞,多次表揚他是「我軍著名的宣傳鼓動家」。
那麼,袁國平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袁國平,原名袁裕,1906年出生於湖南邵東縣,他和主席既是老鄉,又是湖南第一師範學校的校友。
1925年10月,袁國平乘船到廣州,經複試考取了黃埔軍校第四期政治科。
北伐戰爭時,他擔任國民革命軍左翼宣傳隊第四隊隊長,帶領隊員向老百姓做政治宣傳,揭露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屠殺中國人民的血腥罪行。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倒行逆施,革命軍義憤填膺,表示要和反動派奮鬥到底,在隨軍開赴鄂西作戰的前夕,袁國平給母親寄去一張照片,並在背面寫道:
「願拼熱血頭顱,戰死沙場以博一快他日,兒成仁取義,以此照為死別紀念……」表達了他為革命甘拋頭顱、灑熱血的堅定決心。
此後,參加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他智勇雙全,多謀善斷,被彭老總贊為「得力助手」。
不僅如此,袁國平還非常有才華。
很多人都知道,在長徵即將勝利時,主席寫下了一首《長徵七律》,而袁國平在拜讀這首詩之後,步韻寫出《和毛主席長徵詩》:
萬裡長徵有何難?中原百戰也等閒。
馳騁瀟湘翻濁浪,縱橫雲貴等彈丸。
金沙大渡徵雲暖,草地雪山殺氣寒。
最喜臘子口外雪,夜辭茫荒笑開顏。
袁國平以親身的經歷和非凡的氣勢,表達了歡慶紅軍長徵的勝利的喜悅心情,也酣暢地反映出他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情懷。
袁國平酷愛讀書寫作,不管工作多麼繁忙,徵途多麼勞頓,一有時間就讀書看報寫文章。除了馬列著作外,對文學、歷史書籍,他都愛不釋手,因而具有淵博的知識、敏銳的思想和很高的理論水平。他的政論文章立論精闢,說理透徹;他的演說材料充實、語言風趣、深入淺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在擔任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後,袁國平對新四軍的政治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健全工作制度,挑選幹部時,堅持德才兼備、任人唯賢的原則。
在此期間,他還發表了多篇文章中,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深刻的結局和憤怒的譴責,贏得了全國人民對新四軍的同情和支持。
1941年1月15日"皖南事變"爆發後,在指揮被打散的一部分部隊繼續突圍北撤的激戰中,已身負重傷的袁國平,為了不拖累部隊突圍,舉槍自盡,實現了「如果有100發子彈,要用99發射向敵人,最後1發留給自己,決不當俘虜」的諾言。
1955年,南京軍區在中央軍委的指示下,將袁國平的遺骸遷至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重新安葬。
妻子邱一涵將他們唯一的兒子袁振威撫養長大,多年後,袁振威成為海軍作戰指揮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為我國培養了許多出眾的海上作戰人才,後來還成為解放軍少將。
有人問他:你這一生拼命工作,到底圖個啥?他回答:我無個人所圖,只圖振國威、揚軍威!
實將門虎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