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光緒五年的成都地圖上,北大街只是從青果街至草市街的一段,而到北門大橋還有一段天星橋街。1981年成都地名普查時將三街合一,統稱北大街,此街即南起草市街北止北門橋。
北大街原為成都古城的入城幹道,1921年曾進行擴建。
《成都城坊古蹟考》記載:「街南口有火神廟,為清代有名木工劉三師(不知其名)主持建立。其後院有花園,名小玲瓏。北門米市設廟內,與南門米市為蓉城兩大米市。」在吳世先主編的《成都城區街名通覽》上則註明:「劉三師(劉圖群,祖籍湖南)」。
明末清初,因張獻忠毀城,成都城淪為一片廢墟。康熙初年,成都知府冀應熊主持重建了成都城。因清朝定都北京,朝廷使者來成都,必經川陝故道從北門進入,故在北門外天回鎮建有「迎恩樓」,以示龍恩。從「迎恩樓」過來,便進入成都城的大安門——清代為月城構築,是成都府城的北大門。
北大街一直為成都商業繁華街,與東大街齊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名小吃就有北門大橋橋頭的「師友面」,至今猶記得那一碗海味面,味道之鮮是我童年時最早想像大海的味覺記憶。北大街南端的成都著名小吃「郭湯元店」,亦是過年過節細膩香甜滾燙的最好聯想。
在北大街的北端,北門大橋頭沿當時府河向西北至萬福橋頭即為上河壩,因府河漂木,此處曾為成都木材集散地,有多家木行,又名木行街。通街一側近城牆,一側為府河南岸,皆堆積原木輪巨材,以供應成都營造業所需。民國時以劉萬鍾木行為首富巨擘。劉氏樂施好善,嘗創辦木行小學,招收同業及街鄰子弟,又嘗捐資為大成中學助修教室,素為邑人稱讚。
木行街如今已不存在了,當年的故事已成為傳說。
在北大街東側,是東珠市街。清鹹豐年間,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祖父李浣雲寓居在正通順街,其院後的李家花園外是豬市,以為不潔,便出資修建民房出租以補家用。後來成街,因街西口有珠寶街及西珠市巷,故改雅名東珠市巷,最後定名為東珠市街。如今,李家花園也已不在。
幸好在北大街西側的西珠市街,如今還倖存一座蜀派園林孤品北園,此為成都市區現存唯一的民國私家花園。民國時期,還曾是德國駐成都領事署所在地,後成為軍閥劉存厚的私家花園。北園的曲折青磚磴道、木質結構亭子都是民國時期留下,下方的防空洞則是抗戰時期成都大轟炸的最好見證物。北園作為蜀派園林,蘊含道家文化,一陰一陽、一起一伏。東南方向的大假山蜿蜒曲折,隨山賦形,呈現長龍之形,昂首的「龍頭」就是高處的亭子,象徵著峨眉山;西北方向的小假山象徵臥龍,代表青城山。北園為西蜀園林風格,不同於北方園林的富麗,亦不似江南園林小巧玲瓏,受道家思想與西蜀文化影響,其精髓為「道法自然」。
北大街北端盡頭曾經有大安茶樓,一座府河岸邊的吊腳樓茶館。茶館對岸紅砂石的石梯名叫「十八步梯」,一直伸到水邊,是為了人們汲水、洗滌方便砌築的一道十八格石梯。大安茶樓內部空間很高,紅火的老虎灶鐵板上蹲著數隻黑鐵茶壺蒸騰著白色的氣霧……被燻得黑黝黝的茶樓裡永遠是人聲鼎沸。每當秋水時至,總有茶客高聲武氣地喊叫:「快看,十八梯已經淹到了一半!」
北大街南端盡頭現在是「1956·成都原點」紀念碑所在,碑刻上銘文是:
成都原點是建於1956年的成都首個專業測繪坐標系統的重要標誌,是城市方位的「零公裡」處,在城市規劃、建設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的確立改變了城市測繪各自為政的局面,使成都成為全國城鄉測繪統一坐標的第一座城市。
哦,成都的北大街,北起北門橋,南止成都原點,歲月變化如夢亦如幻,如露亦如電,物是人非,春秋幾何?(謝天開)
【來源:四川日報分享到手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