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萊塢的阿米爾·汗,是五鬥一直很尊敬的一個演員。
他前幾年主演了一部名叫《印度暴徒》的電影,五鬥抽空觀摩了一番。
嗯,畫面還行,就是內容有些……不自然——當然這和他無關,他不過是個演員。
《印度暴徒》裡的阿米爾·汗
就五鬥對印度歷史的了解,故事裡面的大反派——英軍指揮官克萊武,估計是以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克萊武(Robert Clive)將軍為原型。
此人在英國殖民印度的歷史中的確是臭名昭著,五鬥對此也沒有什麼好評論的。
五鬥感覺不自然的地方,其實是故事裡那些印度王公貴族的光輝形象。
他們遠沒有故事中塑造的那么正義勇敢,反而早就已經腐朽不堪,要不然也不至於「眾不敵寡」,被英國收拾得服服帖帖。
公元179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南亞次大陸肆行無憚,一個叫「勞納克布爾」的土邦處在風雨飄搖之中。
「勞納克布爾」土邦的王公是如此地優秀,他正直,勇敢,深受印度人民的愛戴和擁護。
《印度暴徒》裡的土邦王公
他不甘心讓自己的人民受到英國人的奴役,暗中安排人製造武器,聯絡其他反抗英國殖民的力量,準備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決一死戰。
貪婪陰險的英國指揮官克萊武抓住了王公的兒子,以此要挾王公籤署協議,交出城邦和土地。
如願以償的英軍最終卻背信棄義,殺害了王公和他的妻兒,唯有他的女兒在侍衛的保護下逃出生天……
……
《印度暴徒》裡的公主
就五鬥看來,《印度暴徒》的敘事背景,應該是公元1757年,而不是公元1795年。
1757年爆發的普拉西戰役中,英國東印度公司吞併了印度的孟加拉邦,當時的英國指揮官的確是克萊武。
他的真實全名是羅伯特·克萊武(Robert Clive),而不是故事中的約翰·克萊武(John Clive)。
《印度暴徒》中的約翰·克萊武
1757年的時候,孟加拉的王公名叫西拉傑·烏德·德拉,我們暫且稱他為西拉傑王公吧。
西拉傑王公出生於1733年,從小就頗得他祖父的歡心,1752年興高採烈地繼承了孟加拉的王公之位。
他大權在握之後,再也沒有人可以約束他,身上那些壓抑已久的天性也徹底暴露出來。
自以為是,喜怒無常,目光短淺、腐化貪婪……
他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本地的勢力早就心懷不滿,可以說蓄勢以待,劍拔弩張,時刻準備著動手。
西拉傑王公
英國東印度公司早在17世紀就已經進入了孟加拉地區,並且從莫臥兒王朝皇帝那裡得到了貿易特權,在此地建立自己的基地。
上百年經營下來,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當地賺得盆滿缽滿,羽翼漸豐,也開始得隴望蜀,企圖得到更多的特權。
英國東印度公司進入印度
1756年,為了爭奪美洲的殖民地,乃至歐洲大陸的霸權,英法兩國開啟了戰爭模式,戰火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印度。
法國在印度見縫插針,不斷給西拉傑王公煽風點火,慫恿他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動手,並送給他好大一批軍火。
西拉傑王公一則是為了印度人民「獨立自主的尊嚴」,一則早就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當地的財富垂涎三尺,此時就像打了雞血一般,準備和英國「新仇舊恨」一起算。
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西拉傑王公主動出擊,首先悶死了四五十個英國東印度公司的非武裝人員,這就是印度歷史上的「黑囚事件」。
英國東印度公司以此為藉口,好好敲打了西拉傑王公一頓,而當時的英軍指揮官就是克萊武。
英軍指揮官羅伯特·克萊武
1757年,眼高手低的西拉傑王公「記吃不記打」,在法國的慫恿之下,又重新召集了5萬多精銳兵力,當時覺得信心滿滿。
克萊武指揮官僅僅率領了不到1000名英國兵,外加2000多名的印度土兵,就把西拉傑王公的一萬多名嫡系士兵打得屁滾尿流。
西拉傑王公雖說號稱有5萬多印度精銳,但其中的大部分軍隊歸他的伯父和其他將軍統領。
這些王公貴族早就對西拉傑王公心懷不滿,沒開戰時就和英國眉來眼去,暗中勾結。他們看到西拉傑王公兵敗後歡欣鼓舞,立刻倒戈一擊,積極主動地把西拉傑王公送上了絞刑架。
西拉傑王公的伯父因此登上了王位,對英國東印度公司言聽計從,徹底成為英國人的傀儡,而孟加拉也由此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歷史不忍細讀,有時不堪入目。
1757年英國全面控制孟加拉
英國侵略者固然可恨,但當時印度的封建統治已經積重難返,腐朽不堪,所以即使「以眾擊寡」,但最後還是醜態百出,一敗塗地。
回顧歷史,就應該客觀理性地面對自己的過去,方能知恥而後勇。
以史為鏡,就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
選擇什麼樣的鏡子很重要,起碼不要是哈哈鏡才好。「貓變虎」的遊戲玩多了,當心以後會輸得更慘。
參考資料:《高級印度史》、《印度通史》、《印度史綱》等資料。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五鬥出品,只做原創,有理有據,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