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90%的樂迷都會認為黑膠音質要比CD好上N多倍,這個認知到底是對是錯呢,今天我們就來好好對比一下。
自 1980 年代 CD 開始變得隨處可得後,針對 CD 提供的音樂質量是否勝過被它取代的黑膠唱片這個議題,便有了一番激烈的爭論。大多數的論點集中在「模擬」和「數字」技術的差異上,因此我想在做更進一步的探討前,先說明這項差異為何。
模擬/數字之間的差異
為了讓解說單純些,我並不會直接針對音樂來談,而是用影像的複製和重製法來說明,這樣我就可以用畫的來舉例了。我們就先用「模擬法」和「數字法」分別來複製一條波浪線好了。
模擬重製
模擬錄音系統採取的方式,只是單純地照著形狀,直接將一條擺動的線複製出來。就跟單車手沿著蜿蜒的鄉間小路騎往市區的做法很類似:單車手的路線有多準確,端視他的速度有多快、路徑有多曲折,以及中午花多少時間泡在酒吧裡等因素而定。
最典型例子就是你拿一張描圖紙和鉛筆,照著圖片描畫一樣,只要以等寬的線條很仔細地畫,很容易就能增加描圖的準確度。不過,有可能你所描畫的線條擺動的幅度太大,讓你很難精準地跟著畫出來。
數位重製
但數字重製的做法則完全不同。「數字」這個字表示計算機必須將這項作業簡化成一串「是」或「否」的指令。它會先將那張畫有擺動線條的頁面分割成許多小方格,接著計算機會將相機對著圖片檢視:「這塊小方格裡有黑線嗎?」並一一在所有的小方格裡進行這樣的程序。然後計算機會將所有「是」或「否」的答案儲存起來。當我們要計算機重製這張圖片時,它就會將所有答「是」的小方格畫成黑色的;而所有答「否」的都留白。這種系統的好處是,計算機能以無比精準的方式,記憶龐大數量的「是」或「否」答案,並準確無誤地將這項數據隨時予以儲存和重製,且沒有機器移動準確度的問題。而缺點則是,它的曲線是由小方格所構成的,因此若一開始設定的小方格不夠精細的話,所複製出來的圖案就不會像原本的曲線那般圓滑。圖中,我將效果良好的數字複製圖跟方格太大的圖,兩者之間的差異做了個比對。
數字複製技術的原理。這兩張圖都是由計算機將曲線分割成黑色小方格製作而成的數字影像,如果我們用的是數百萬個微小方格(如上方),就會看到一條圓滑的曲線;但如果方格設定得太大,就會像下方的線條一樣,圖片質量就會差很多,而曲線的形狀也只能被大致複製出來。現代高傳真設備採用的是極細微的「方格」,所以我們感覺不到數位化的存在。
在知道了用於黑膠唱片製作上的「模擬技術」, 和用在 CD 製作上的「 數字科技」 之間的差別後, 現在我們可以來回答當初的問題了:「黑膠唱片比 CD 好嗎?」而答案則是……能分辨兩者之間差異的人非常非常少。
這項比較基礎建立在黑膠唱片保持在完美的狀態,且兩者用的都是很好的設備。這一點是由兩位音樂心理學家(Klaus-Ernst Behne 和Johannes Barkowsky)在 1993 年所證實的。他們找了 160 位「音樂系統迷」以及對 CD 和黑膠唱片有強烈好惡的人,請他們聆聽這兩種音樂重製的類型。即使黑膠迷一開始都認為,相較於黑膠唱片的「溫度」,CD 聽起來是「刺耳又呆板」,但其中卻只有 4 位能分辨他們聽的是否是 CD。而且,別忘了這批人可不是一般聽眾,他們都是相當有定見的發燒友。至於在一般聽眾間,搞不好每 100 人中只有不到 1 人能分辨CD和黑膠唱片聲音的差異,而且這還是在 1993 年時期的實驗。爾後的技術改良必定會再使能明辨兩者差異的人數下降,讓這種比較變得毫無意義。
許多這類 CD、黑膠的爭論,是來自於人類對傳統技術的留戀,這種情懷甚至可追溯至山頂洞人對於青銅箭頭跟新發明的鑄鐵箭頭何者較優的激烈爭論。在 1930 年代時,由於新的錄音技術能妥善處理音量大和音量小的樂曲,因而樂迷們反而懷念以前舊唱片上出現在管弦樂曲高潮時,那種破音效果的刺激感。之後到了 1963 年時,在一篇針對當時最新 RCA Dynagroove 錄音技術的評論中,也指出某些聽眾發現這個新式的、更柔和的聲音太過乏味。我個人則認為,比較黑膠唱片跟 CD 之間的聲音差異,跟那些中央空調的滴答聲、交通噪音,以及從背後傳來幽幽地問這首爵士樂還要演奏多久的聲音……相較之下,就沒什麼意義了。
往期推薦:
店鋪試聽唱片推薦一
店鋪唱片試聽推薦(二)
店鋪唱片試聽推薦(三)-聽搖滾的中老年心裡都住著一個少年
店鋪唱片試聽推薦 (四) - 原來賣碟的才是泡妞高手
唱片試聽推薦(五)別讓八卦佔據你的生活,聽點好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