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虎山——「三王」旗地的界山
在康平縣東升鄉董付窩堡西北有一座山,名叫那虎山。山體南北走向,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呈橢圓的蛋形,山的四周為窪地,西馬蓮河以前繞山東側入法庫秀水河。建國初期,在山東側修水庫,改變了西馬蓮河河道,由那虎山西側流過。
那虎山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那虎山是蒙古「三王」旗地分界線,以前,在山上有界碑,由於時間久遠,界碑已不知去向……董付窩堡村民張惠華老人向筆者介紹了有關那虎山的歷史傳說和民間流傳蒙古「三王」分界線的說法。
張惠華
對於那虎山是蒙古「三王」分界線的說法,雖然沒有歷史文獻記載,但民間傳聞也不是空穴來風。
據《昌圖縣誌》載:「1880年(光緒六年),劃科爾沁左翼中、後二旗南境與前賓圖王旗東境設康平縣,歸府轄」。
蒙古「三王」是清代三位蒙古王爺,分別是科左前旗賓圖王,科左中旗達爾罕王,科左後旗博王。科爾沁部的「三王」始祖是哈布圖哈薩爾,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哲裡木盟文史資料·第一輯》中《達爾罕親王世家》載:「哈布圖哈薩爾是成吉思汗的二弟。傳十三世孫奎蒙克塔斯哈拉,世居科爾沁部。」《清史稿》記載清朝初期封為六王:土謝圖親王奧巴、扎薩克多羅郡王布達齊、和碩卓裡克圖親王烏克善、達爾罕王滿珠習禮、賓圖王洪果爾、博王棟果爾。這六王中與康平有關的是達、賓、博三王。這「三王」的陵園多在康平、法庫兩縣。「三王」爵位採取世襲制。
康平縣是蒙古「三王」旗地,那麼「三王」旗地在康平的分界線具體在哪裡呢?
東北對於滿清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清朝將東北地區視為龍興之地並加以封禁,劃定行政區域的邊界採取「起立封堆」的方式,劃出陸地界線。
封堆,是清朝用以標明各行政區域之間地面界線的堆體,或用石頭砌壘,或就地挖土而成,起到界碑的作用。由於封堆會因風雨侵蝕而消失,所以官方每年還要派人專門巡視和修補。通常在勘明邊界後,相關官員再「繪圖貼說」,交給相關行政部門留存備案。
查閱有關史料:明朝末年,科爾沁部屬蒙古漠南部落,生活在嫩江流域、明代邊牆以外廣大地區。清初被察哈爾部所侵,歸降後金,清太祖封奧巴為土謝圖汗,成為清王朝外戚。那時的科爾沁部疆域:南到盛京邊牆(清代柳條邊),北至黑龍江,東西距780裡,南北距2,100裡。 科爾沁左翼前旗:1636年設置,賓圖王掌管,扎薩克駐克嶽裡伯(今內蒙境內)。牧地在法庫門外,養息牧場東。東界霍雅斯,南界柳條邊,西界伊拉木圖、北界阿木塔克。東西距100裡,南北距120裡,其地當今在今法庫北境(柳條邊以北),彰武縣東境,康平縣西境與內蒙古科左前旗地;科爾沁左翼後旗:1638年設置,1650年設扎薩克,博王掌管。扎薩克駐雙和爾山(今內蒙吉爾嘎朗),牧地在法庫邊門北,東西遼河於此合流。東界碩勒和碩,南界柳條邊,西界伊柯鄂多,北界格爾莽噶。東西距200裡,南北距150裡。其地當在今法庫北境,康平東境,昌圖西境與內蒙科左後旗地;科爾沁左翼中旗:1636年設置,達爾罕王掌管,扎薩克駐遼河之北伊克唐噶裡克坡。牧地在吉林赫爾蘇邊門外,昌圖廳(今昌圖老城)界,跨東遼河。東界鄂拉達幹,南界小陀果勒濟山,西界唐海,北界博羅霍吉臺山。東北距180裡,南北距550裡。其境內在吉林,內蒙地區,未達康平地方。
對「三王」旗地邊界記載的史料不多,而且有的史料看似相互矛盾,科爾沁左翼中旗部分土地是否在康平縣境內呢?
據《康平縣誌》載:「康平原為蒙古博、達(爾罕)、賓(圖)三王旗地,民人領地開荒種田,五年升科,須向蒙古地局交納地租。蒙旗在康平設雙益、慶城、福安、公益、永盛地局,徵收地租。……民國期間,所有租銀『旗六省四』,一直延續到1938年『土地奉上』,蒙旗不再徵收地租」,在《康平縣誌》1934年康平租賦徵收數額表中顯示:科左前旗在康平的耕地有519072.72畝,科左中旗在康平的耕地有467906畝,科左後旗在康平的耕地有676651畝……以此證明科爾沁左翼中旗的南境在康平縣地域。
對蒙古「三王」旗地的界線應採取科學的運動發展的歷史觀來看待。因為某些歷史事件的發生,會改變蒙古「三王」的旗地界線。例如《嘉慶會典事例》記載:「順治初年議準…在盛京養息牧地方設牛群十、羊群六」。養息牧舊稱「陽什穆」又作「楊檉木」。賓圖王獻出部分領地作為皇家牧場後,包括連祖墳在內的這片土地便已從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被劃出。當年法庫境的柳條邊外為賓圖王旗地,巴爾虎山一脈山光秀美,林木繁茂,有山有水,風景極佳,達王及博王已將祖墳建在了此處,賓圖王不滿中、後二旗在自己的旗地上(巴爾虎山)建陵,但又無可奈何(因達王的勢力大,領左翼三旗事,又同後旗相聯合)。據說,為此事賓圖郡王曾用一紙述狀,將中、後二旗的王爺告上了朝廷,後在朝廷的調和下達成了和解,沿巴爾虎山脈由西南而東北一分為三,成鏵子尖狀,劃給中、後旗各一塊,作為三旗王公的陵地。並強調指出,中、後二旗只準在此葬陵,不能闢為它用。(參閱《瀋陽地名法庫卷》)
那爾蘇孝節陵
綜合上述史料及現已考古證實:科左前旗賓圖王祖陵在法庫縣臥牛石大屯村,在那虎山西南方向,臥牛石與那虎山僅有4公裡。科左中旗達爾罕班第墓在法庫縣王爺陵村,位於那虎山東南,相距約10公裡。科左後旗的那爾蘇孝節陵與那虎山相對,是孝節陵風水裡龍戲火龍珠的那顆「寶珠」。由此推斷那虎山很可能是「鏵子」尖,那虎山南是科左中旗達王領地,山西側是科左前旗的賓王領地,山東側是科左後旗博王領地。
那虎山是蒙古「三王」旗地的分界線民間說法,需要考古實物或者文獻佐證。如果有一天,那虎山的界碑重現天日,那麼它就是那虎山「三王」分界線的有利證據。
附:《清史稿》外戚表、藩王表錄記載:
達爾罕巴圖魯親王
莽古斯:清太宗孝端文皇后父,姓博爾濟特氏,世居科爾沁左翼中旗。崇德二年(1637年)六月,追封和碩福親王。
宰桑:清太宗孝莊文皇后父,莽古斯子。順治十一年(1654年)五月,追封和碩忠親王。(孝端文皇后是孝莊文皇后的姑姑,姑姑和之女同時嫁給了皇太極,孝莊文皇后是順治帝的生母)
滿珠習禮:宰桑子。順治十六年(1659年)五月,晉封達爾罕巴圖魯親王。
和拖:滿珠習禮子。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襲爵,停巴圖魯名號。
班第:和拖長子。康熙十年(1671年)三月襲爵。娶妻固倫端敏公主。
羅布藏袞布:班第長子。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襲爵。封額駙,尚公主不清。
色騰巴勒珠爾:羅布藏袞布三子。乾隆十七年(1752年)襲爵。1755年獲罪被黜。娶妻和敬公主。
色旺諾爾布:羅布藏袞布次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襲爵。
旺扎勒多爾濟:色旺諾爾布長子。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襲爵。
丹會旺布:旺扎勒多爾濟長子。嘉靖三年(1798年)襲爵。
布彥溫都爾:丹會旺布子。嘉靖十三年1808年)襲爵
索特那木繃蘇克:布彥溫都爾子。道光十八年(1838年)襲爵。
棍布濟勒色楞:索特那木繃蘇克子。同治十三年(1884年)二月襲爵。
那木濟勒色楞;棍布濟勒色楞子。光緒十年(1884年)襲爵。
多羅賓圖郡王
洪果爾:莽古斯子,達爾罕王滿珠習禮叔父。崇德元年(1636年)封扎薩克多羅賓圖郡王,詔世襲罔替。1643年卒。
額森:洪果爾長子。康熙五年(1647年)襲爵。1665年卒。
額濟音:額森長子。康熙六年(1668年)襲爵。1696年卒。
達達布:額濟音長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襲爵。1707年卒。
宜什班第:達達布長子。康熙四十六年襲爵。1747年卒。
喇特納扎木素:宜什班第長子。乾隆十一年(1747年)襲爵。1776年卒。
桑對扎布:喇特納扎木素長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襲爵。1782年卒。
羅布藏佔散:桑對扎布長子。乾隆四十七年襲爵。1884年卒。
林沁扎勒參:羅布藏佔散孫。嘉靖十九年(1814年)襲爵。
錫裡巴帕爾:林沁扎勒參子。鹹豐八年(1818年)襲爵。
敏魯普扎布:錫裡巴帕爾子。光緒三年(1877年)襲爵。1891年卒。
棍楚克蘇隆:敏魯普扎布子。光緒三十年(1891年)襲爵。
博多勒噶臺親王
科爾沁左翼後旗扎薩克和碩博多勒噶臺親王為清朝內扎薩克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世襲扎薩克和碩親王。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封棟果爾為鎮國公。順治七年(1650年),晉封扎薩克多羅郡王。鹹豐四年(1854年),僧格林沁因軍功晉封博多勒噶臺親王,詔世襲罔替。
棟果爾 1636年-1643年
彰吉倫 1648年-1664年 棟果爾子
布達禮 1664年-1684年 彰吉倫子
札噶爾 1684年-1685年 布達禮子
岱布 1685年-1710年 札噶爾子
阿喇布坦 1710年-1716年 岱布子
羅卜藏喇什 1716年-1738年 阿喇布坦弟
齊默特多爾濟 1738年-1782年 羅卜藏喇什子
巴勒珠爾 1782年-1783年 齊默特多爾濟弟
索特納木多布齋 1783年-1825年 巴勒珠爾子
僧格林沁 1825年-1865年 索特納木多布齋嗣子
伯彥訥謨祜 1865年-1891年 僧格林沁子
阿穆爾靈圭 1891年- 1930年伯彥訥謨祜孫 那爾蘇子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