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網際網路發展至今,很多人都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了翡翠
但是翡翠到手了,卻不知道自己手裡拿的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翡翠。
羅曼會在接下來的內容中,逐步為大家講解翡翠的種。
而今天的主題就是——豆種
翡翠的種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且各有各的道理。
既然說到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先了解老一輩人是怎麼定義的,才能對種的定義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豆種在現在來說,其實是一個老詞新用,老一輩的定義與現在大不相同。
幾十年前,老一輩的行家對於翡翠種的定義有一個前提。
必須有顏色!
沒有顏色的翡翠甚至不叫翡翠,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所以,老一輩對於種的定義,其實都是形容色料的。
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單論種水。
就比如,豆種,金絲種,芙蓉種。
都是用來形容色料,並不是像現在這樣,是在描述一個種水特徵。
而豆種在當時的定義就是,底子不太好,粗糙;底張也比較差,往往都是瓷底之類。
瓷底是什麼樣的?
其實就是像瓷器一般,又或者看一下家裡粉刷的白牆。
而且豆種底色都比較發灰偏暗,沒有太多的光澤度,美觀度比較一般的色料。
以上就是老一輩對於豆種的定義,相對來說,各方面都是比較差的。
也正因為底張比較差,更多的會選擇用來做擺件。
當然,成色好一點的豆種,也會用來做掛件。
我們現在對於豆種的定義更偏向於種水,或者說,就是定義的種水。
同樣,也是對於底張比較差的材料的定義。
怎麼個差法?
說白了就是最差的糯種!
定義所要求的的結晶顆粒比較大,肉眼能看的很清楚。
也就是說,豆種其實就是結晶顆粒最大的糯種。
定義的改變並不是價值尺度降低造成的,而是好料難求。
老一輩的那個年代,頂級翡翠遍地,種水料不值一提。
隨著近年的加速開採,好材料越來越少,色料不再像以前數量那麼多,所以定義就開始慢慢偏向種水,也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