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總是容易讓人懷舊。
上一期「檔案裡的四史故事」
梅隴畫家潘鴻海的一幅《印象柿子園》讓許多閔行人驚嘆
「和我小時候的家有99%的相似度!」
今天這最後一期,
我們將通過區檔案館收藏的
手繪長卷和珍貴視頻
再現閔行老街「小上海」的繁華
那筆墨裡的林立店鋪
鏡頭中的車水馬龍
能否喚醒您沉睡已久的家園記憶?
閔行版「清明上河圖」動起來了
珍貴影像再現「小上海」繁華
閔行老街地區東起南溪路,西至滬閔路,南瀕黃浦江,北至新閔路,共佔地22公頃,被橫涇河劃成河東、河西兩片,曾因其繁華熱鬧而被譽為「小上海」。去年,小編曾在「今日閔行」公眾號發表了一篇題為《
最地道的閔行,竟然就藏在這裡……》的推文,展示了閔行老人張文華先生(已故)的手繪閔行老街地圖。您可以先橫屏滑動欣賞一下手繪長卷局部——
當時有位粉絲慨嘆:
今天,小編就要滿足您的願望了。區檔案局(館)收集了一批珍貴影像,記錄了80年前閔行鎮的街景街貌、日常生活等,印證並豐富了張文華手繪地圖中記錄的閔行老街形象,也讓這幅老閔行版的清明上河圖「動」起來了!
請點擊下圖
明弘治《上海志》記載:「黃浦渡在十六保」;清乾隆時有「便民航」往來上海、閔行間;清嘉慶間己發展成東、西兩渡;當時的閔行西渡渡口,很多車輛通過擺渡的方式抵達對岸。眼尖的你會發現渡口右側的售票亭也和張文華老人畫的方位一致。
請點擊下圖
便捷的黃浦水運,使「碼頭經濟」在這裡展開,閔行成了商品物資的「中間地」,也是商品物資的「集散地」。商業活動由閔行外灘向北輻射擴散,形成鎮南部為商業區,鎮北部為居住區的格局。這是從黃浦江往岸上拍攝的一段視頻,可以看到當時的閔行鎮沿岸泊船相連、一路綿延,渡口的繁華熱鬧,與張文華老人筆下的手繪圖相吻合。
請點擊下圖
1920年代,閔行鎮人李英石、黃申錫修築滬閔南柘公路,開設滬閔南柘長途汽車一路向南直達閔行鎮。彼時的公路雖沒有現在平整寬闊,兩邊仍以農田為主,但在當時也是一條康莊大道。從視頻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遠處的北橋明心寺鐘樓。
請點擊下圖
浦江畔還曾有過江邊花園和遊艇俱樂部。江邊花園也稱浦濱花園,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地址在今蘭坪路南端黃浦江邊碼頭堆場地塊。《滬杭公路圖說》一書中介紹:園在閔行鎮西黃浦江濱,碧草如茵,頗饒幽勝。內設拍球場、遊泳池、西餐室等,每屆夏令滬上中外人士前往遊覽者絡繹不絕。園東旁的煤渣路通英石路(今建設路),來此遊覽的轎車往往停滿至滬閔汽車站。
此外,閔行鎮還曾建有遊艇俱樂部。在《旅行雜誌》1947年第21卷第6號上發表過一篇署名「菽園」的文章——《周末遊閔行》,內中提到,沿黃浦江「駛過閔行鎮而到達快艇總會Yachts Club,會址在一個小島上。」「在上海住膩了的人士,星期日都開了帆船、登陸艇、快艇,甚至小火輪,來此世外桃源,偷得半日閒」。時髦又浪漫,「小上海」這個名號果然名副其實。
為了將「小上海」曾有的熱鬧與繁華永久保存下來,2011年,曾經擔任過閔百商店櫥窗設計的86歲老人張文華把這裡的七條主要商業街上的店鋪一家一家完整羅列出來,好友汪大綱為他製作了《老閔行商業街》圖冊光碟。
張老先生畫的老閔行七條主要商業街為後東街、前東街、新安路和新街、老西街、北街、南大街和外灘。另外,他還補充了施弄,東、西橫涇灘和老小菜場的商店。
此後,他萌發了畫「情景畫」的想法,開始把老閔行這七條街上的商店一一畫成長卷。此時正值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籌館階段,先畫好的是用於製作「沙盤模型」的三條街的一側商店,至2014年3月份全部畫成,共計畫了商店409家,另有堆場、棧、宅等其它房屋72處。
老閔行歷史文化陳列館內的老街模型
2013年3月,張文華先生所繪手稿為閔行檔案館收藏。
張文華(左)向閔行區檔案館捐獻手繪長卷
不止有時尚和繁華,還有風骨和氣節
閔行老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民國《上海縣誌》載:「閔行商會,清光緒三十二年成立,名『閔行商務分會』。」閔行商會為發展經濟、振興實業、搞好市場秩序、調解涉商糾紛、上達民情、維護商民合法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商會還舉辦公益事業、參與愛國運動。閔行義塾、項氏女塾、純嘏女子小學、夏氏女子小學、務敏學堂、中等農業學堂、閔行救生局、閔行救火會以及廣慈苦兒院等公益事業,均為商紳創辦或是得到商紳的捐助。
閔行救生局(張文華繪)
閔行救火會(張文華繪)
廣慈苦兒院的影像照片(包括大門、會客廳、議事廳以及孩子們學習園藝工作的場景)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後,軍警兩次逮捕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更大憤怒,6月5日上海兩萬工人大罷工並成立各界聯合會,以罷工、罷市、罷課的三罷鬥爭聲討當局、響應北京學生。《上海罷市實錄》一書記述:「西鄉閔行鎮商、學各界公函,敝鎮各商界對於上海南北商界罷市,營救北京被捕學生極表同情,閔行鎮商店一律罷市以為應援……」商店罷市自6月6日午後起至6月12日共六天半,以實際行動支持了學生的愛國運動。
救國紀念塔
九年以後,1928年5月3日,日本帝國主義在山東濟南大肆屠殺中國軍民及外交官員,引發了「濟南慘案」後,閔行商、學兩界再次奮起響應成立「反日會」,進行反日救國宣傳,抵制、沒收日貨,築「救國紀念塔」以警民眾,勿忘國恥。
從日漸落寞到再度崛起
轉型探索重煥浦江輝煌
上世紀50年代,在成為上海的衛星城後,隨著一號路的橫空出世和四大金剛的拔地而起,閔行從鎮到區,再一次實現了華麗轉身,成為建國初期工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然而隨著國家建設重心的轉移,這片曾經的熱土慢慢變得冷清寂寥。據92年5月統計,老街地區共有居民2601戶(河東543戶,河西2058戶)。原閔行區人大市政工委在1992年6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老街現狀與閔行經濟發展仍不適應,舊裡房屋陳舊,部分嚴重損壞,居民還在使用馬桶。許多人抱怨「天熱熱煞,天冷冷煞,下雨急煞,刮颱風嚇煞!」
建設中的浦江高層遠景(張建昌於1986年7月攝)
不過在撤二建一後,老街地區還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如河東地段拆遷了4500平米危簡舊房,新建一批多層住宅。河西地段拆遷安置了近1.1萬平米的住宅,改建了華坪地段醫院,擴大新安路集貿市場,新建兩幢浦江高層等,使市民居住和生活環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此後,老街乃至整個老閔行地區的改造一直沒有停下步伐。如今,近30年過去,南閔行濱江地區,早已是改天換地、煥然一新,儼然成了閔行的「南外灘」。當然,此外灘已非彼外灘:當年駁船卸貨的灘涂碼頭如今成了供遊人散步休閒的親水步道。濱江公園拔地而起,老舊小區住房改造,還有浦江路建設、輪渡碼頭更新……一片美麗的水岸畫卷已然展開。若是張文華老人在世,看到此情此景,又會描摹出怎樣的「清明上河圖」呢?
閔行鎮新街(攝於1946年)
一號路百貨商店即景(江東攝於1986年)
如今的濱江步道
未來如何,我們一同期待!
圖文資料:區檔案局(館)、張文華汪大綱合著《手繪老閔行商業街》等
記者:姚炯
編輯:姚炯
欄目統籌:姚炯
(☝點擊圖片查看☝)
原標題:《珍貴視頻流出:這樣的老閔行,你肯定沒見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