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杭州24歲姑娘婷婷(化名)
一夜之間陷入崩潰:
戴了三個多月的口罩
臉怎麼突然就「爛」掉了?!
近期高發
多位網友中招
疫情期間
口罩已成為人們日常剛需
不管是醫護人員還是普羅大眾
口罩一旦長期掛臉
就容易加重皮膚的負擔
加之近期迎來換季
一不小心就成了「口罩臉」
快來康康你有沒有以下症狀:
1、 面部紅腫,瘙癢
2、 浸漬、脫皮、乾燥、刺痛
3、 痘痘瘋長
4、 壓痕、淤血、破潰
「口罩臉」是怎麼形成的呢?
1、 具有防護功能的口罩,大部分都是無紡布或纖維材料,這些材質都不親膚,容易刺激皮膚導致刺激性接觸性皮炎;有部分人是對口罩的金屬夾、橡膠帶等材料過敏導致變應性接觸性皮炎,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佩戴後引起面部紅腫、瘙癢、刺痛,甚至水皰、破損等現象。
2、 長時間佩戴口罩會導致呼出的水蒸氣聚集,在面部形成一個悶熱潮溼的封閉環境,皮膚長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導致角質層水合過度,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加之各種外力摩擦壓迫,很容易出現浸漬、脫皮或乾燥、刺痛等不適感。
3、 口罩內形成的悶熱環境也會導致皮膚出油出汗增多,滋生了諸多細菌微生物,且壓迫和摩擦也會導致毛囊皮脂腺導管的封閉,導致面部痤瘡爆發式增長(特別是口鼻周圍)。
4、 一線醫護人員由於超長時間佩戴口罩,有可能引起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medical device related pressure injury, MDRPI),這是指在使用醫療器械過程中由於皮膚、皮下組織或黏膜等受壓,出現壓力性損傷。對於普通人來說,一般不太會造成MDRPI,但復工後或在其他必要環境下,若佩戴口罩過久,也可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皮膚損傷,包括壓痕、皮下淤血、糜爛破潰等等。
如何拯救「口罩臉」?
1、 科學佩戴口罩:選用舒適度較高的口罩(如寬沿或非掛耳式的口罩),預防性地在受壓部位使用新型敷料作為緩衝墊,也可以選擇醫用紗布、化妝棉等墊在鼻夾內側;每兩個小時在安全的地方摘下口罩讓皮膚透透氣,儘量減少戴口罩的時間,口罩最好不要重複使用。
2、 科學合理護膚:選用溫和的不含皂基的洗面奶及清爽非油性的護膚產品,挑選產品須注意成分要精簡安全,不頻繁更換產品。另外最好不要化妝,以減輕毛囊負擔、減少毛孔堵塞的可能性,也不要用髒手去觸摸面部。
3、 針對性地採取一些簡單治療。紅腫瘙癢明顯時可服用一些抗組胺藥物如氯雷他定片等。痤瘡顯著增多時可外用克林黴素凝膠或夫西地酸乳膏。壓痕明顯的地方可選用冷綠茶水或醫學修復面膜溼敷。
皮膚浸漬發白處可以選用氧化鋅軟膏。若出現糜爛或破潰則不可溼水,在使用莫匹羅星軟膏後加上創可貼保護創面。如果出現了皮下淤血,可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或肝素乳膏改善血液循環。
最重要的是
我們應當首先檢查口罩是否合格
若為不合格口罩應立即停用並更換
如果出現較為嚴重的皮膚問題
請立即前往正規醫院進行就醫
本文指導專家
皮膚科吳良才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碩士畢業後留校工作10餘年,現任中山六院皮膚科學科帶頭人和專科主任。博士期間專注於幹細胞美容以及白癜風的臨床研究工作;曾在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NUH)短期訪問交流。
對皮膚科常見病和疑難病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白癜風、痤瘡、病毒疣、色斑、胎痣、瘙癢性皮膚病等的治療。在重型藥疹,天皰瘡,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豐富的搶救經驗。先後主持、參與國家級、省局級科研項目8項。在國內外專業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
責任編輯:郭松青
初審:李饒堯
審核:簡文楊
審定發布:李冠宏
文章內容來源於廣州日報、中山六院皮膚美容科
圖/銳景創意,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