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國際美陳俱樂部平臺
美陳資訊,美陳培訓,裝置,主題展,交互多媒體,商業等
一個美陳知識糧倉庫
交流/合作 請加WX:18121118653
策展單位:時藝多媒體
起始日期:2019-06-29
結束日期:2019-09-22
營業時間:10:00-18:00(17:30停止售票)
廳室:一樓1展廳
場域:中正紀念堂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超級寫實主義受到照相寫實主義啟發,超級寫實主義發展至今已近50年,透過本展24位藝術家31件雕塑作品,賦予「真實」新的定義。
超級寫實主義透過相機拍出來的超高解析度照片,重新解構、創造出的一個新的現實,是虛假的現實,將藝術家的幻想實現。
本展透過5大展區,以不同類型的雕塑作品與作家風格分區,貼近正在脈動的當代藝術思潮。
1960年代時,藝術家耗費大量精神與力氣在製程及創新的材料,追求製作出極度逼真的塑像,看起來非常真實、富有生命力的表情、會呼吸似的人體雕塑。結合真實生活的材料,打造鬼斧神工般的作品,超越現實,向觀眾傳遞其幻想的實現,站在人體雕模前就如同普通人照鏡子般的真實。
精彩展品
杜安.漢森,《牛仔和乾草》
丹尼爾.馮曼,《卡洛琳》
杜安.漢森,《健身男子》
湯姆.庫柏勒,《艾瑟兒》
約翰.德.安德烈亞,《艾瑞兒-i》
瑪蒂爾德.戴爾.海涅,《不要離開我》
1950年代晚期之後藝術領域盛行抽象風格,此時George Segal創作的雕像沒有寫實的色彩雕琢,只有單色的樣貌呈現,使得人體塑像再次引起注意。
下一個世代的藝術家們受到他的影響,接連專注在這類型寫實雕塑上。缺乏真實性的色彩減少寫實的效果,強調匿名塑像本體凸顯的美感。
精彩展品
喬治.席格,《站著照鏡的女子》
喬治‧席格,《坐著閱讀的女子》
賽維爾.魏漢,《馬背上的諾伊特拉》
自1980年代起,部分的藝術家為超寫實雕塑開闢新的模式;相較於實體化幻想的形體,藝術家們利用呈現局部的身體內存塊,開啟對根深蒂固的身體形象重新思考的轉捩。
精彩展品
卡洛爾.費伊爾曼,《卡特琳娜》
卡洛爾.費伊爾曼,《將軍的雙胞胎女兒》
傑米‧塞蒙,《莉莉》
辻一弘,《安迪.沃荷》
受到人類本質及人體的看法漸漸轉變,許多雕塑家以超寫實的方式利用規模的變化刻畫人的型態。放棄同等真人大小的尺寸,將比例放大或縮小更深刻的展露自我意識的情緒。這波潮流不僅引起具象雕塑突破性的變革,也影響其他藝術家持續以這類型的方式創作。
精彩展品
馬克.希揚,《走投無路》
馬克.希揚,《擁抱》
羅伯特.葛蘭姆,《海瑟》
榮‧穆克,《傘下的夫婦》
山姆.詹克斯,《老婦與嬰兒》
山姆.詹克斯,《無題-跪著的女人》
馬克.希揚,《走投無路》
馬克.希揚,《擁抱》
幾十年來,受到科學及技術的發展影響,致使對現實的感知與理解帶來極端的改變。特別是在科學及數位媒體領域的新觀念,基因改造、虛擬實境帶來強烈的衝擊。這些新知影響關於人類的定義、視界。
精彩展品
艾倫.瓊斯-,《冰箱》
伊凡.佩尼,《潘那吉歐塔:對話1.變體2》
梅爾.拉莫斯-,《金吉達香蕉》
派翠西亞.佩奇尼尼,《新生兒》
來源:時藝多媒體/編輯整理:小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