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綜藝咖是個什麼情況?

2021-02-10 加零姐

點擊上方藍字「加零姐」關注,歡迎把文章分享朋友圈

《加零姐(jialingjie6)原創內容禁止未經許可的轉載,轉載及合作請郵件18310230939@163.com聯繫。歡迎把文章分享至朋友圈》

今年夏天,內娛終於要把專業的「綜藝咖」擺到觀眾面前了。

先是鵝廠推出了一檔「綜藝咖101」選秀節目《認真的嘎嘎們》,用選秀的形式,打算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向各個綜藝節目輸送6個專業的搞笑人才。

接著是長青綜藝《快樂大本營》時隔14年之後,打算「招新」,全新企劃《站穩了朋友》,召集了八大經紀公司的娛樂圈新銳們,通過同臺競技的方式,選出快本下一季度12期常駐席位。

為什麼內娛突然「渴求」起了專業的「綜藝咖」?

用何炅在《認真的嘎嘎們》裡說的:「好像綜藝變成了一個誰都可以做,但卻不見得每個人都能做好,做好了又不見得能留下來(的工作)。」

隨著內娛綜藝的類型越來越細分,節目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藝人選擇上多檔綜藝,全方面「開花」。

雖然生活類慢綜藝這兩年異軍突起,但是需要搞笑「綜藝咖」撐場子的這一類綜藝,觀眾對內容的要求日漸嚴格,僅僅只是前幾年的塞一堆流量明星充場子,已經遠遠不能保證節目點擊率了。

有一個會搞笑,能造梗的「綜藝咖」,對節目來說,會更容易變成生產綜藝效果的主力,成為吸引觀眾的因素。

《認真的嘎嘎們》雖然標榜自己是全新類別的綜藝選拔節目,但是這個節目的核心,「GAGMAN」這詞卻自日韓綜藝,主要指節目中專門搞笑的人。

在韓綜體系裡,一檔節目裡的「GAGMAN」不一定是站在最中心的那個人,很多時候起到是襯託的「綠葉」作用,需要會熱氣氛,要把握舞臺節奏,製造搞笑的綜藝效果。

韓國每年年末各種頒獎典禮,都有專門為搞笑藝人設立的演藝大賞,比如被稱為「國民MC」的劉在石,常年獲得搞笑藝人的大獎。還有國內觀眾最早熟知的韓國「綜藝咖」姜虎東,完全已經是職業gagman裡的TOP了。

而在日本,職業「綜藝咖」更是屬於「手藝人」級別的。

不僅有職業搞笑藝人,還有專門培養搞笑藝人的經紀公司,比如著名的吉本興業,它實行不籤約任何藝人,但是為日本藝能界培養搞笑藝人的模式。專門的培訓學校NSC裡,不僅專門訓練學員的搞笑技藝,還論資排輩,有著嚴格的紀律要求,同業的競爭壓力也巨大,這就促使日綜的「搞笑藝人」需要不斷精進搞笑藝能。

很多日綜的「綜藝咖」不僅綜、影、劇、歌多棲跨界,行業地位遠超偶像和部分明星,甚至握持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比如我們熟悉的北野武,很多內地觀眾熟知他是因為他的電影作品,但其實北野武早年就是搞笑藝人出身。

還有被日本人稱為「言談怪獸」的明石家秋刀魚,與森田一義還有北野武共同被稱為日本藝能界的big3,在日經調查「你最喜歡的搞笑藝人」中連續11年獲得第一名,是影響日本電視節目風格的「搞笑大師」。

而與日韓娛樂圈「綜藝咖」相對的是,在國內綜藝產業不斷壯大的今天,行業的缺口是巨大的,缺少能在節目中活躍氣氛,製造喜劇效果的專業綜藝人才。

可以說,內娛的專業「綜藝咖」人才是斷層的。

一方面是在內娛,一直有一個隱蔽的鄙視鏈,「綜藝咖」這個詞似乎就是處於行業鄙視鏈的底端,這多少有受到臺灣地區綜藝節目的影響。

《康熙來了》是很多內地觀眾最熟悉的臺灣綜藝,內地最開始統稱「綜藝咖」這個詞,其實也是受這個節目的影響,裡面很多拿著很低酬勞的通告咖們,他們中的大部分需要在節目裡靠扮醜或者主動爆料自己的隱私,看上去似乎並不「高級」。

另一方面則是,內地綜藝發展的這幾年,太多明星「尷尬」入局綜藝,甭管幾線明星,從演員、歌手、偶像,到相聲小品演員,上綜藝是他們吸食流量的捷徑,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以為上綜藝節目就是玩遊戲,或者以獵奇行為就能有熱度。

這種普遍不專業的想法,成了掣肘內娛綜藝發展的關鍵原因。

而且,常年活躍在綜藝裡的專業「綜藝咖」,翻來覆去永遠是大張偉、楊迪、賈玲那麼幾個人,缺少新鮮血液。以楊迪為例,在今年行業不景氣的形勢下,他在接綜藝排名裡位居首位,而接的10檔綜藝中,居然有6部綜藝是常駐嘉賓,可以說是連軸轉↓

同樣很忙的大張偉則在微博上自嘲是一輛「綜藝網約車」,「哪裡需要開哪裡」。

這背後其實也折射了在目前的市場上,真正專業的綜藝咖是鳳毛麟角,而國內綜藝井噴是井噴,產業鏈依舊非常落後。

一言以蔽之,人民有解壓的剛需,內娛的專業「綜藝咖」同時緊缺得很。

一個優秀的綜藝咖,必然需要綜藝感,那麼到底什麼是「綜藝感」?

何老師在節目裡說「觀眾喜歡看到的,就是綜藝感」。這句話理解起來很簡單,但要做到非常難。

現如今,「綜藝感」這個詞已經被濫用了,但凡是個藝人,出的通稿裡就必須有「綜藝感」三個字。微妙的是,沒有任何量化指標可以說明「感」的強弱。

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會說段子就算是有綜藝感了?大老師在節目裡就明確說了,「被記住一個段子,沒有舞臺節奏來的重要」。

這其實很好理解,舉個例子,劉敏濤「紅色高跟鞋」梗之前很火,謝娜模仿一次,也出圈了也很好笑,但是其他節目一而再再而三的用,就屬於陳腔濫調,非常尷尬了。

在這個發展以秒計的社會,基本上你弄清楚一個熱詞什麼意思的時候,它就已經過時了。任何想用網絡段子和網絡熱梗做節目笑點的綜藝咖們都需要三思。

那是不是有喜劇功底,就等於有綜藝感了?畢竟到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喜劇演員出身就天然等同於有綜藝感了。

這其實是兩回事。

比如,李菁何雲偉是優秀的相聲演員,但上綜藝節目,綜藝感匱乏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開心麻花的劉思維在《站穩了,朋友》裡也單純把綜藝感理解成了賣梗↓

另一方面,綜藝感強的大老師和楊迪,去主演喜劇也不太行,尤其節奏感有點差。

或者,我們可以用日本藝能界概括綜藝藝能的標準來說明「綜藝感」,它不僅僅需要搞笑的技能,也需要唱、跳、演。

日本對於綜藝節目的分類是:歌舞、短劇、喜劇。而介於日本搞笑類節目企劃的多樣性,在日本搞笑類節目本身好像成了綜藝節目的代名詞。這類節目的又分成了三大類:企劃型,比如著名的《SMAPx SMAP》;談話型,比如《秋刀魚殿堂》;演藝型,比如《演藝之神》。

在日本,即便是偶像上綜藝節目,也要「複合型」技能,像《SMAPx SMAP》的各個板塊裡,成員們不僅要造梗,會演短劇,也要會唱,甚至還要給嘉賓做美食。

SMAP成員在自己的專屬節目裡都有過輝煌的「扮醜」瞬間。

而自從疫情發生之後,藝人們的生存壓力也大了,綜藝節目作為娛樂圈裡還算能正常運行的一類工作,就成了主戰場。只是看過太多毫無綜藝感的藝人賺著綜藝的錢後,觀眾們開始意識到,綜藝感,是稀缺物。

因為,每一個優秀的綜藝咖,都是萬裡挑一的複合型人才,模仿能力、反應速度、控場能力缺一不可,並且還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並不是簡單扮醜博出位就能做到的。

臺灣已故的資深喜劇人倪敏然曾經說過「千旦易得,一醜難求」。

這裡的「醜」當然不是指容貌,而是「生旦淨末醜」的角色分配。曾經捧出小S和謝依霖的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就常常引用這句話來形容小S的難得。

亞里斯多德曾經給喜劇下過定義:「喜劇是對於比較壞的人的模仿,然而,壞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醜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滑稽的事物是某種錯誤或醜陋,但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現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醜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

這其實都是一個意思,那些被「綜藝之神」眷顧的綜藝咖們,要暫時性的讓觀眾有種心理上的優越感。

比如,李光洙,屬於天賦異稟型的「被眷顧」,觀眾光看他各種倒黴場面就會覺得解壓。

沒有李光洙那種天賦異稟的呢?與其說是去硬凹搞笑,不如說,要被眷顧,就要有一種「鬆弛感」。

《認真的嘎嘎們》中有個環節叫 「一發技」,這個是日本綜藝的話術。在日本搞笑綜藝中比較常見,可以簡單理解為「一發致笑的把式」。

一發技要求就是短、平、快,包袱要讓人在短時間內迅速通過語言、肢體等方式釋放幽默,逗笑對方。

著名的「一發技」比如「hold住姐」的一秒變格格,只用了簡單的道具,和浮誇的身體動作,完全瞬間擊中觀眾的笑點。

經典的「一發技」還有北野武的這個「Komanechi」,但凡看過點日綜的都知道,這個「一發技」有多經典。用日語去念羅馬尼亞女體操運動員科馬內奇的名字,再加上開高叉動作,就成就了魔性的經典搞笑畫面。

但在《認真的嘎嘎們》裡呢?

選手們的「一發技」要麼是被大張偉一秒破梗↓

要麼做的更像是搞笑短視頻,比如這個錘娜麗莎cos蒙娜麗莎的段落,在抖音短視頻收穫了超過43萬的點讚量,但是又沒有像「一秒變格格」那個一樣,一發致命讓人想笑↓

反而是大張偉的不可控,更像是隨時隨地被綜藝之神眷顧,隨時都能爆出金句↓

《康熙來了》就曾經匯集了一批像大張偉那樣不可控,但是看上去就是被「綜藝之神」眷顧的綜藝咖。

比如沈玉琳,會搞氣氛、爆點多、編故事起來隨口金句就爆出來,成為節目的「一發技」。沈玉琳的綜藝感就是他的狗血故事合集,但是他私底下很愛看哲學文史類書籍,一說故事就有種反差的文藝感,比如,表示有非分之想會用「染指」這樣的書面用詞。 還會說「人不就是關關難過關關過」。

狗血的故事加上文縐縐的用詞,反差爆笑程度就成倍數的增長。

還有楊迪,他有說不完的故事,關鍵是他一個故事能在不同的節目裡說出不一樣的感覺。

比如他說他媽媽的好笑事情,在《火星情報局》就是直接放他媽媽的語音,到了《非正式會談》,更像是老友之間的吐槽,能一邊吐槽自己的媽媽,一邊還挖「坑」讓其他選手吐槽。

據說楊迪有個專門的本子,記各種梗,裡面的梗未必都是他的原創,很多都是平時他自己觀察到的。

最近他在《青春環遊記》裡模仿泰國人,其實模仿的就是《非正式會談》的泰國選手天樂的口音。如果看過《非正式會談》,再看到楊迪的這個模仿,就會覺得好笑程度直線上升。

看出被「綜藝之神」眷顧的人有什麼不一樣了嗎?

大張偉說,一日綜藝,終生綜藝。

真正有覺悟做好「綜藝咖」的人,在讓大眾發笑的背後,都是用心的積累。

當這些真正作為出圈輸出的經典「一發技」被觀眾記住的時候,綜藝才有了靈魂,這才是真正的綜藝感。

最後的最後,希望集美們手指頭能動起來:點擊文末的在看,或者星標加零姐,這樣小姐姐才知道自己站的是否足夠高了,是否被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推送了。

相關焦點

  • 內娛綜藝咖是個什麼情況?
    今年夏天,內娛終於要把專業的「綜藝咖」擺到觀眾面前了。先是鵝廠推出了一檔「綜藝咖101」選秀節目《認真的嘎嘎們》,用選秀的形式,打算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向各個綜藝節目輸送6個專業的搞笑人才。有一個會搞笑,能造梗的「綜藝咖」,對節目來說,會更容易變成生產綜藝效果的主力,成為吸引觀眾的因素。01綜藝咖到底是什麼?
  • 網友紛紛不信,直言:給內娛抬咖
    但是後來的選秀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越來越沒有那種熱血的味道了,其中原因也有很多,要麼就是現在團隊的競選都是一個套路,還有一個就是很多選秀的人幾乎都是同樣公司出來的人,沒有什麼實力也沒有什麼味道,因此自然也就失去了很多的看點。
  • 綜藝咖,成了貶義詞?
    前段時間,一份鄧倫粉絲脫粉回踩的長篇檄文登上熱搜,條條怒斥鄧倫不務正業,居然把自己淪落成了一個「綜藝咖」。綜藝咖不只要會搞笑,還需要強大的模仿能力,肢體靈活性在線,敏捷的反應力,能迅速接梗拋梗,更重要是高情商,有充沛同理心。
  • 節節敗退的臺灣「綜藝咖」: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不信的話你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前些年的時候,內地的綜藝節目基本上都被這群人「霸屏」了,拿著遙控器劃拉一圈,不外乎就是這群人在屏幕上蹦躂。這群綜藝咖比較出圈的包括黃國倫寇乃馨夫婦、蔡康永、小S、陶晶瑩、黃子佼、陳漢典、阿雅,他們都帶著濃鬱的臺灣綜藝標籤,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內地綜藝爭搶的「香餑餑」。
  • 老外眼裡的「巨星」,在國內被罵「綜藝咖」,這是流量偶像的通病
    就是街舞》,很多人重新認識王嘉爾,發現了他被「綜藝咖」標籤掩蓋的個性實力。但有媒體對內娛近十年「綜藝咖」明星做出統計,王嘉爾的確榜上有名。雖然起步晚,憑著「其他練習生做十個,自己做一百個」的信念,以got7成員身份正式出道。
  • 劉維被批綜藝混子背後,其實是「綜藝用工荒」
    ,更是用「最爛」、「爛綜藝咖」等詞彙來形容劉維的表演。除了「綜藝混子」、「樂評混子」外,還有「影視劇混子」等,都是為了刷個臉熟,隨便賺點通告費。說得好聽一點,就是「跨界」、「斜槓」,說的難聽一點就是「混子」、「亂劈柴」。
  • 綜藝咖的瓶頸之路,和楊冪傳緋聞跌入谷底
    魏大勳成了名副其實的綜藝咖,綜藝上了一大堆,真正能叫出名的作品卻沒有幾個。但魏大勳好像不以為然,還在採訪中表示綜藝咖就綜藝咖吧,反正都是工作。可偏偏一有作品,魏大勳的營銷就上來了,什麼演員才是自己的真實身份,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之類的話題屢屢傳來。但大家閉上眼睛,用心思考一下。提起魏大勳,他的代表作是什麼。可能答案就是讓魏大勳尷尬的原因。
  • 《火星情報局5》熱播 楊迪驕傲自己是綜藝咖
    由優酷、銀河酷娛出品的脫口秀綜藝《火星情報局》第五季之特工生存季正在熱播,節目既可以趣味搞笑令人放鬆解壓,也可以金句頻出引人思考,可以說牢牢地抓住了「後浪」的心,是年輕網友必追的「下飯綜藝」。  靈魂段子手薛之謙分享了一次「打工人」經歷,他表示,在自己還是小咖時,在《認真的雪》商演中被劣質雪花嗆到,於是「偷師」光良應對辦法,沒想到卻被編導罵。薛副局長的故事搞笑中透露出一絲心酸,網友紛紛喊話薛之謙:「看來大家都是打工人,都不容易啊!」真是讓人實力心疼薛之謙1秒鐘。
  • 內娛正當紅的五個偶像組合,硬糖少女在列,人氣最高的還是他們
    內娛正當紅的五個偶像組合,硬糖少女在列,人氣最高的還是他們這幾年選秀節目又開始興盛起來了,每一個選秀節目都會推出一個新的偶像組合,但有的已經解散,或者是即使出道之後也是人氣平平。現在就來看看目前內娛裡正當紅的五個偶像組合,你pick哪一個?
  • 我們內娛還有救|「選秀種子選手」薦咖
    文 | 無情「我們內娛要完蛋了嗎?」
  • 綜藝咖選秀集體撲街,觀眾為什麼不買帳?
    無獨有偶,騰訊視頻新推出的尋找有趣綜藝新偶像的選拔類真人秀《認真的嘎嘎們》也在網絡端遭遇了滑鐵盧,節目點擊量不敵同期其他類型選秀節目的一半,關注度和受眾範圍相對來說都很窄。 兩檔綜藝咖選秀節目集體撲街,熱衷選秀的觀眾為何對此不買帳?綜藝咖選秀的模式,到底是環節出了問題,還是本身這件事就不應該成立?
  • 國內綜藝咖怎麼容易尬
    綜藝咖,在我國娛樂圈裡好像向來不是什麼好詞。
  • 當黃明昊談論「綜藝咖」標題時,「綜藝咖」何時成為貶義詞?
    「綜藝咖」,這個詞對許多小夥伴來說一定很熟悉。一般認為,「綜藝咖」是主要出現在綜藝節目中的明星。例如,楊迪、薛之謙、黃明昊可以分類為「綜藝咖」。在節目,黃明昊上談到了「綜藝咖」標題的想法,我們在言語中看到了一些無奈。畢竟在公眾眼中,「綜藝咖」是一種不務正業、放棄專業的感覺。
  • 內娛終於揚眉吐氣,網友一臉被抄的傲嬌
    《浪姐》身為內娛獨一無二的綜藝節目,隨著五公的結束,成功將那些被淡忘的「姐姐」拉回熒幕上。它之所以能夠熱度不減,與其旨在組成一個不被定義的女團有關。在節目宗旨上,《浪姐》開闢了先河,也讓昔日圈內巨星重煥光芒。
  • 偶像「社畜」的一生:綜藝咖,演員,電商主播
    芒果,堪稱養成系鼻祖、虐粉資深玩家、內娛飯圈打投開拓者。 彼時,超級女聲風靡全國,湖南衛視風頭正盛,《快本》也正處於上升期。 一晃,5人「快樂家族」組合已經維持了14年之久。 2018年,湖南衛視的新人主持人選拔節目《嘿!好樣的》,新人李浩菲勝出,在謝娜孕期,順勢就成為了《快樂大本營》的代班主持。
  • 新晉綜藝咖的養成之道
    就中國本土而言,「綜藝咖」的概念似乎是個舶來品。
  • 數讀「綜藝咖」:霸屏的為何是他們?
    」究竟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又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為了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打開了神奇的豆瓣。近10年的綜藝咖都是誰?為了找到中國綜藝咖的前世今生,我們從豆瓣綜藝上找到了從2010年到2020年(截至2020年8月10日)所有有記錄的綜藝節目。
  • 「綜藝咖」 是太多還是太少呢
    「綜藝咖」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相對於這個空間而言,現有的「綜藝咖」的數量是太多還是太少?來源:廣州日報作者:莫斯其格隨著近幾年綜藝節目全面開花,綜藝節目對明星的需求越來越大,大批明星藝人紛紛湧入綜藝節目開拓事業新領域。
  • 內娛節目組收禮,粉絲到底應不應該為愛豆打點關係
    就此內娛節目組收粉絲禮物的事情算是第一次展示在大眾面前,大家都知道快本是沒有通告費的,並且這麼多年也成了行內的標杆性綜藝,粉絲都以自家愛豆上快本為榮,所以愛豆去快本錄製,粉絲基本都會送一些應援物給節目組和主持人,希望節目組可以照顧自家愛豆。
  • 從流量藝人到綜藝咖,鄧倫經歷了什麼?粉絲脫粉,直言對他太失望
    從流量藝人到綜藝咖,鄧倫經歷了什麼?其實之後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還是非常的簡單,就是因為這幾年鄧倫並沒有什麼好的作品出現,至少在大家看來近幾年,鄧倫並沒有認真地去拍攝影視作品,反而一直都在參加綜藝節目,甚至很多網友紛紛調侃鄧倫不是在參加綜藝節目,就是在參加綜藝節目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