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請大家點開下面音頻,收聽講道錄音,下面文字講章並非全文。
「到那日,我必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堵住其中的破口,把那破壞的建立起來,重新修造,像古時一樣。」(11節)
「使以色列人得以東所餘剩的,和所有稱為我名下的國,此乃行這事的耶和華說的。」(12節)
「到那日」,在阿摩司書其他地方意味著審判尚未來臨(二16,八3、9、13)。這個用詞讓聽者舉目眺望遙遠卻不十分清楚的未來。「建立大衛倒塌的帳幕」意思是:重回王國時期以前,像古時一樣(彌七14、20),也就是大衛收服耶路撒冷之前,替農夫伸張的時候。帳幕可能是簡樸與倚靠神的象徵,回歸曠野生活就像住棚節(棚或作幕)的含義一樣(利二十三42;尼八16)。這是個農業用語,描述用柱子與棕櫚枝搭成的暫時棲息處。農夫在田間工作會用這些地方遮遮日頭。阿摩司對這種亭子一定很熟悉。阿摩司先知用「帳幕」這個詞彙表明君王不需要借著城堡來展現財富,或是免於敵人侵擾,而是單單信靠全權之神,就像掃羅以前的大衛,攻擊歌利亞所具有的信靠心(賽十一;耶二十三5~6)。13節描述大地(特別是山區)的豐饒與歡悅,更加強了帳幕這個字的農業與鄉村色彩。
倘若「帳幕」理解為為神的百姓構建憩息的處所,那麼「破口」就應該理解為象徵手法,形容大衛的後裔沒有發揮他們的主要責任,就是行公平與公義(詩七十二1~2),所以他們的根基也垮了。只有當這些被南北二國嚴重忽略的職責,靠著神的力量重新恢復(賽十一4~5;耶二十三5;結三十四16)──注意是神在建立、修造國度才能擴及昔日的疆界(12節;詩七十二8~11)──他們盼望的亨通昌盛也才能臨到(13~14節;詩七十二3~4)。
這裡特別提及以東,不僅呼應以東在開篇言詞中的敘述(一6、9、11,二1),並且也關係於提及雅各的經文(七2、5)。雅各的雙胞胎哥哥以掃,以東人尊為聞名的祖先(創二十五30,三十六1)。信守盟約是耶和華的屬性,所以包括出色的大衛在內的雅各後裔,將來要掌管以掃的後裔。雅各、以掃雙生子中年幼、較小、較弱的卻比老大得到更突出的地位,都是因為神恆久不變的約(瑪一2~5;俄15~21)。
「所有……的國」一詞,我們可以把這些國家名單理解為以色列的周邊幾個國家,或是理解為「耶和華全球性的統治權」(瑪一11)。但是按照這裡的文意脈絡是指古實、非利士、亞蘭、以東等國家(7、12節)。
「稱為我名下的」字面意思是「稱(呼求)我名的」。這裡隱約表達出一種特別的關係,關係的對象是什麼呢?就像耶利米書15:16中先知與神的個人關係;申命記28:10中以色列與耶和華的淵源;撒母耳記下6:2中耶和華對約櫃的擁有權;列王紀上8:43中神對聖殿的擁有權;耶利米書25:29中神對耶路撒冷的擁有權。這些例子表明這種關係是「從屬關係」。擁有權或宗主權的建立,就像約押對大衛的警言中說的那樣。如果是由將領,而非國王本身攻佔拉巴(亞捫人京城),百姓會認為該城是約押的,而不是大衛的(撒下12:28)。
阿摩司在全書多處,持續責備以色列愚昧自滿,而且不信靠耶和華,反倒信賴武力或財富(六1~14),在卷尾語氣堅定地提醒百姓:將來若想重拾大衛時代的輝煌,必須要靠神的作為,而且是單單靠祂的作為。
這段救恩的應許(11~12節)極為重要,並被新約作者所引用。徒十五16~18,路加讚揚雅各引述這段話,作為主要證據,終結了教會中猶太人與外邦人就割禮與守律法引起的爭論。當然雅各引用的是七十士譯本,希臘文版本將以東所剩餘的讀作「剩餘的人」(~adam 取代 ~dom),作為後面「尋求主」一句的主詞。也正因如此七十士譯本將這句話發揚光大,為使徒引用,在極其關鍵時刻,發揮了穩定與普世化的作用,讓教會對外邦信徒門戶大開。如學者所說,路加認為:是耶穌基督應驗了阿摩司的預言。當然這裡我們也可以引申一下,把以東人作為外邦人的代表,且和選民、上帝之間同樣有著緊密的關係。
(4)自然豐饒(九13)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耕種的必接續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續撒種的。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13節)
先知在自己的言論即將完結之際,盼望之光也越發的清晰明亮。公式式的末世性言論講到了地產豐饒的情景,會令當時的聽者心潮澎湃。他們就像今天很多完全靠天吃飯的農夫一樣,生活的全部保障就在於每一季規律的收成。耕種技術很原始、可耕地面積有限、水的供應不穩定。種田的人可說是花盡一切心力,只是為了生存,因此,多希望能夠在沒雨的時候存些額外糧食。所以說,這個預言恐怕最受百姓歡迎了。預言以誇張筆法營造出的未來不僅是化悲為喜的未來,或是如第11~12節所應許的重回往日盛景,而更是邁入前所未經歷的生命方式。
地的出產是如此豐盈,那些在地裡做各樣工的人都上氣不接下氣,難以趕上步驟。耕種在十、十一月的秋雨後開始工作,收割是在三四月的春雨後。但是在這裡,他們卻碰在一起,因為穀物太豐富,地裡也一直不停地生長。踹葡萄也類似,是夏季種葡萄之後,九月要做的工作,而十一或十二月的預定工作是在犁溝間「拉」或「拖」種子(撒種)。
經文又描述山或是山區滴滿酒,更顯出土地肥沃得令人不可思議。不僅是谷地或低地用來種葡萄,那些偏遠、陡峭、不容易去的地區也適於耕種,葡萄也如波浪般垂曳下來。先知以誇張比喻的手法是要以血紅的葡萄汁「消化」(流)小山。
對比異象中乾旱的刑罰,這裡雖然沒有提到水, 但整個預言場景只有水源豐足,農作物在那些難以開墾的地方,才能長得快並且豐收。先知書相對應的豐饒情景──以西結的河流(結47:12);約珥的泉源(珥3:18)──表達得很清楚。
(5)被擄歸回(九14、15)「我必使我民以色列被擄的歸回,他們必重修荒廢的城邑居住。栽種葡萄園,喝其中所出的酒。修造果木園,吃其中的果子。」(14節)
這裡正如9:11-12節,又回到政治的現狀。約珥書3:19-21節的復興景象,可在此處應用。約珥書3:1節也有同樣的話:到那日,我使猶大和耶路撒冷被擄的人歸回。整個情形轉變,是必有的。
復興是重修廢墟,重整家園(九11),修造葡萄園果木園,也是有一番新的氣象。5:11節的威脅:建造房屋,不得居住,栽種果園,不得喝酒,那種情形不會再有了。3:11、15節以及6:8、11節的威脅也消除了。現在只有建設,沒有破壞,從破壞中復甦,在安定中求進步。
「我要將他們栽於本地,他們不再從我所賜給他們的地上拔出來。這是耶和華你的神說的。」(15節)
阿摩司在書中常用來警告的被擄(四2~3,五5、27,七11、17)、刀劍的刑罰不僅得以逆轉,未來的威脅也消除了。栽與拔延續了13~14節的農業性用語,但是寓意於人,也就是那些在他處被稱為神的葡萄樹的人(詩八十;賽五,二十七)。栽的寓意是恆久與多產,亦即安定與順服之意,這在以賽亞呼籲人遵行公平與公義的葡萄園之歌,表達得很清楚(五7)。審判之前,以色列生命中的嚴重致命缺失(摩五7、24,六12),卻預期在屬天的新栽培中得到補足。
「我所賜給他們的地」,提醒百姓,神在他們歷史中的應許與作為是持續不斷的。阿摩司就以此恩典作為對以色列人的第一項指控:他們不僅破壞神的律法,並且是身在奇妙無比的恩典中這麼做的(二9~11)。然而,那恩典超越了審判,將以色列的過去與未來牽繫在一起,像古時一樣(九11)就有這種意思。這恩典的核心就是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就是他們的家、身分的記號,或是躲避那些不敬畏主的邦國攻擊或併吞時的避難所。我們再次看到卷首與卷尾的對比。在一章3節~二章3節的審判言詞裡,地中海沿岸諸國燃燒著侵略的火焰──大馬色攻打基列(一3)、迦薩擄獲人賣給以東(一6)、推羅也如法炮製(一9)、以東手中握劍追趕以色列(與猶大)(一11)、亞捫攻佔基列,犧牲無辜的婦女與未出生的嬰兒性命(一13)、摩押冒犯了以東王的屍體(二1)。這些行為直接或間接威脅到神子民的安危。結尾經節描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那是個耶和華守約施恩典的世界,是祂的百姓安然居住、昌盛豐盈、不受敵人威脅的世界,因為就是這些世世紀紀欺侮他們的敵人,要稱為耶和華的名下(12節)。
阿摩司書以「耶和華」作結束為要支持先知受神差派向百姓傳信的角色(一1,二11~12,三7~8,七14~15)。這公式語不只是重複,同時也擴增為獨特的用語:「耶和華你的神說的」。盟約關係作為壓軸,並且呼應第14節的我民。「你的神」與「我民」兩個詞在一起,形成了神履行新的承諾。是祂先立了約,並且也只有祂有恩典與能力履行這約。
第九章概要
最後的異象仍接續前幾個異象。第一、二個異象說明神還盼待以色列人悔改,以致可免除災殃。但是祂逐失望了。第三異象已經表明神不再寬恕他們。第四異象更定規以色列的結局。最後的異象中,聖所拆毀,全國人民都將滅亡,不再有任何希望。
人們實際上無法逃避耶和華,上天下地甚至到海底,耶和華的眼、手及刀、劍,都不會放過他們。歷史的終局已經到了,再沒有將來的機會,人們都必須經過審判,都得站在神的審判臺前。
在這異象,先知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普世主義的見解。耶和華不僅是列國的主,也從歷史的境界,到自然的領域,整個宇宙在祂的權下,甚至海中的獸也屈服在祂之下。因此這首頌詩實際是審判的信息。地大震動,其中的居民都哀哭。神從天上的聖所,審判地上聖所的會眾。本章第五、六節這個頌詞,為本書第三首讚美詩。
第二段(7-10節),多少重複以前的信息。耶和華是歷史的主,祂不容以色列妄自尊大,祂也恩待列國,與對待以色列一樣。但是祂也要他們向祂負責,祂公義的要求對失敗者施以審判。
本書的結論,表明以色列的結局,不是神的心意。歷史證明,以色列敗亡並未了結。他們即使被擄,希望並未消失,神還有新的信息,給予新的應許。救恩的末事預言必將實現,神對大衛的祝福,甚至在被擄之後仍舊有效,神的信實何其廣大久長,祂挽回以色列的厄運,完全扭轉整個的局勢。
歷史的事實都歷歷可數,為後世見證的,如倒塌的帳幕與破口(11節),荒廢的城邑(14節),被擄(15節)。但是在另一方面有重建,管轄以色列人仇敵以東,還有豐收的田園,可怕的審判終必過去。新世界將為以色列的國運,安定與興盛。但是以色列還須學習順從,這是耶和華的工作,祂先廣行赦免,在審判之後,還有赦免與拯救。
重建大衛的帳幕,是死海古卷之修道團體所關切的。新約使徒行傳15:16-17節雅各的言詞中,特別引用阿摩司書這段話,說明神的救恩,怎樣選取外邦人歸於自己的名下,基督徒團體是一種新的團體。
所以阿摩司書的結語,不只是針對當代以色列的歷史處,更為預言以後救贖的實況,神要建立祂的子民,不只是以色列,更是信服基督的外邦人。信徒的國體必有神的建立與施恩。
神的公義是審判與拯救,祂所建立的必不被拆毀,所栽種的,也無法拔出。舊的老去消逝,新的取代之後必常有更新的力量。這是神的旨意,由舊約先知表達出來,使新約教會切實體認。這是神的應許,祂的信實必成全這事,切實應驗,使我們蒙福無盡!
版 權 聲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