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印了5億冊,你肯定看過

2021-01-18 中國網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題:有本書印了5億冊,你肯定看過

新華社記者白旭、魏夢佳

中國每個識字的人都看過此書,有沒有?

自從第一版1953年問世以來直到去年7月,《新華字典》全球發行量共達5.67億本。

上個月,金氏世界紀錄機構宣布,《新華字典》獲得「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是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白話舉例的字典,至今出了11版。中國人和世界各地學習中文的人幾乎都用過這本和手一般大小的工具書。

「有中文書的地方,就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漢語中心主任餘桂林說。

建國之初,為了規範漢語的使用和消除文盲,中國出版了這本字典。「那個時候字典裡面有很多插圖,方便識字不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內容。」餘桂林說。

時代變遷,經濟飛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中,新華字典也不斷嬗變,而且大約五到七年就要修訂一次。

《新華字典》收字變化折射中國社會變遷

十一版中,不斷有新的字和詞被加進來。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時字典收錄了8000多個漢字,而到了第十一版,收錄漢字的數量增加到了13000個。2011年第十一版就增加了「拜拜」的「拜」、「啫喱」的「啫」等新的字頭。一些網絡用語也逐漸被吸納進來。第十一版中出現了「曬」、「奴」和「門」等字在網絡上的用法。比如「曬」的解釋是「展示,多指在網絡上公開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曬工資」;「奴」的解釋是「為了支付貸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門」的解釋是「事件,多指負面的事件」,例如「學歷門」。

每次修訂不僅要反覆推敲,甚至會引發爭議。

2008年出版的《品牌之道:商務印書館》一書中寫道,1971年的版本在修訂時正逢中國文革「破四舊」,修訂小組的第一稿中刪去了被認為有「封建色彩」的「陛下」、「太監」等詞。周恩來總理看到送審稿時表示,這些詞不應該被刪去。

書中說,周恩來總理提出,不能認為『陛下』等都不能進字典。「字典是工具書,有它的特點,要從群眾的需求出發,不能主觀,有些知識還是需要的;人民要了解歷史,歷史上的一些事物應該介紹的,不要迴避。」他說。

例詞的添加和刪除,都免不了有爭議。比如有時代特色的「人民公社」等。雖然《新華字典》已不見其蹤,但一部分人認為「人民公社」客觀存在,是歷史的表徵,這個詞條有存在的必要。在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此前被刪除的「人民公社」一詞再次被收錄。

為了準確解釋一些新出現的事物,編輯還需要做很多調研。

1998年修訂本新增加的字頭中,有一個「焗」字。當時百姓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為頭髮做焗油成了一種時尚。

「可是怎麼解釋這個字大家沒有把握。」餘桂林告訴記者,當時有一位叫賈採珠的編輯先後兩次到理髮店去請教,自己還體驗了兩次焗油,才算把這事兒弄清楚。

在現在字典的254頁,「焗油」是這樣定義的:「一種染髮、養發、護髮方法。在頭髮上抹油後,用特製機具蒸汽加熱,待冷卻後用清水衝洗乾淨。」

社會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中,中國的環保力度不斷加大,動物保護意識深入人心。有讀者建議,關於動物的詞條中要對體現保護意識。

在第十版的修訂中,一些動物名稱比如「狍」在用字解釋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墊或製革」這樣的字眼被刪去了,增加了這些動物作為「國家保護動物」的說法。

「舉全民之力編撰的字典」

這本字典的使用非常廣泛,讀者遍布中國各地。他們有時候也會對字典的修訂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我們有個口號,叫做『舉全民之力編撰的字典』。」餘桂林說。

由於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字典中的圖片已經很少了,但是還有幾張保留著,其中包括「蓮」字頭下面一個蓮藕的圖片。

餘桂林記得,他們曾經收到過一封讀者來信。住在江西省廣昌縣的彭雲在信裡針對1998年版本中的圖片提出質疑。他寫道:「本人認為在蓮藕的一個環節上不會長出三根莖,正常的最多只能長兩根莖:一根是長葉的莖,一根是長果實的莖……白蓮是我們家鄉最主要的農副產品。經過自己十來年的實地觀察,還問過許多前輩種蓮老人,從未有人發現如字典中所畫插圖那樣的蓮。」

修訂者查了大量資料,還進行了實地考察,最終對字典中的圖片做了更正。

還曾經有過讀者來信,表示「鵝」最初的定義「雄的頭部有黃色突起」是有問題的。他由於不知道如何分辨鵝的雌雄,曾經查閱了《新華字典》,於是把「頭部有黃色突起」的鵝殺了,但是發現鵝的腹中有卵,於是特地寫信到商務印書館。

後來編輯們討論後,把那句話改成了「頭部有黃色或黑褐色的肉質突起,雄的突起較大」。

價格相當於一斤豬肉

半個多世紀以來,《新華字典》的封面從最初的紙皮到後來的皮面,後來又因為皮面在北方開裂而變成了硬皮,然而定價一直比較低。

曾經有傳言說,《新華字典》的定價標準是一斤豬肉。採訪中,餘桂林表示聽說過這樣的說法。但是這些年來不管是否巧合,字典的價格真的差不多是一斤豬肉。

在商務印書館旁邊的涵芬樓書店中,2015年印刷的第十一版《新華字典》售價是19.9元。而一斤豬肉在沃爾瑪網上商城裡賣18元。

字典現在已經出版過蒙文、朝鮮語和維吾爾語的雙語版,還有英文和日文版。出版社接下來打算開發更多的語種,《新華字典》的手機版也在研發和籌備中。

「字典影響了幾代中國人。」餘桂林說。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2013年和青年座談時講過他在農村插隊的經歷:「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拴到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

「《新華字典》是中華民族文化創造的結晶,走進了千家萬戶、億萬人民的心中。《新華字典》是我很好的朋友和老師,四十多年沒有離開過。」原中國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家莫言也和《新華字典》有著不解之緣。他早年在村子裡生活的時候書非常少,一個村子裡有幾本書他都了如指掌。為了看書他想盡一切辦法,後來附近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完了。「最後實在沒書看了,就看《新華字典》。」他說,他看得實在太熟悉了,「甚至都能記得很多字在哪一頁」。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很多人問過我,到現在的生命歷程中,哪本書或哪個人對你影響最大?我的標準答案,書是《新華字典》,人就是我媽。沒有我媽,沒我;沒有《新華字典》,我走不進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讓我從文化的意義上開始一步一步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從受啟蒙教育的中小學生到專業的主持人、作家和各領域的從業人員,其實都在使用《新華字典》。」餘桂林表示,他們曾討論過一個想法,就是給《新華字典》建一個博物館,但是苦於沒有合適的地方。

「時代在變遷。」他說,「但是只要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存在,作為只是基礎的工具書就會一直存在並發展下去,我們對《新華字典》的編纂和修訂也會一直繼續下去。」

相關焦點

  • 數萬冊盜版《新華字典》如何流入學生手中?
    2月5日,錦業公司向騰衝縣郵政局籤發了成交通知書:「成交價格為989989.74元;《新華字典》數量為90163本;單價為10.98元/本。承諾供貨期:20日內,負責人:楊繼澤」。  就是這個名叫楊繼澤的人集中採購了9萬多冊《新華字典》,並發放到騰衝縣所有中小學校學生手中。
  • 王保賢:我愛《新華字典》
    我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學校的發展,想給學校新建的這個教育博物館做點事情,很自然地想到了捐贈《新華字典》:在新中國的教育史上,1953年底誕生的《新華字典》,至今已經歷了整整一個甲子的風風雨雨,修訂多達十幾次,累計發行量超過5億冊,對昌明教育、開啟民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我想,在我們的教育博物館中,是應該有她的一席之地的。
  • 《新華字典》「上新」: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記者從《新華字典》的出版方商務印書館了解到,此次修訂,旨在更適合新時代讀者的需要,提升科學性、規範性和實用性,修訂主要涉及8項內容: 一是根據國家規範和教學需求,增補字頭。據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介紹,《新華字典》有升級,也有創新,第12版首次使用了冷雷射打碼技術,通過一書一碼讓《新華字典》有了電子身份證,便於讀者進行防偽查詢。此外,紙書加二維碼的形式實現了媒體融合的二次升級,讓文字有了聲音,筆畫有了動態,看聽結合,動靜相伴。
  • 《新華字典》上新!多了這些內容
    微博話題#新華字典增添粉絲點讚等新詞#衝上熱搜。《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人民日報》曾報導,1950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魏建功任社長,在當時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的支持下,組織編寫《新華字典》。1953年,在經過葉聖陶的逐字審定後,《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57年,《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一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新中國成立初期,「掃盲」工作迫切需要一本實用的小型字典。
  • 定價1.5萬元的新華字典第一版將亮相南國書香節佛山分會場
    但你見過1953年10月出版的《新華字典》第一版?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但未能編纂完成。自1953年,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採用《伍記小字典》。從1953年開始出版,經過反覆修訂,但是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原由新華辭書社編寫,1956年併入中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新華字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歷經幾代上百名專家學者10餘次大規模的修訂,重印200多次。
  • 70歲的《新華字典》上新了,網友吵翻了
    《新華字典》在它啟動編纂後的70年中,先後經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多次修訂,到目前印行超過6億冊,創造了人類圖書出版史上的奇蹟。有人回憶,它是上小學時的必帶「裝備」;也有人回憶,爸媽是翻著《新華字典》來給自己取名的……時光流逝中,這部字典確實在人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從一個角度折射出時代變遷。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用語 有望推手機版
    《新華字典》,這本中國人最為廣泛使用的語言工具書,4月12日,因其以5.67億本的發行量獲得世界「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定期修訂)」兩項金氏世界紀錄的消息,再次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從1953年第一版編纂完成至今,《新華字典》已歷經11次修訂,走過了60餘年的歷程。儘管這部迄今為止最有影響的工具書已登頂世界最暢銷書的寶座,但它仍在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每5至7年修訂一次。京華時報記者從商務印書館獲悉,目前,《新華字典》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將結合時代發展加注常用網絡用語,同時手機版《新華字典》也正在研發中。
  • 《新華字典》上新了!網友卻吵翻天!
    《新華字典》上新啦!陪伴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新華字典可是每一代人童年的回憶啊!《新華字典》(第11版)大字本書封 商務印書館供圖一些漢字義項有了新變化。比如「曬」增加了新的釋義「展示」,多指在網絡上公開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曬工資」。而「房奴」、「學歷門」等網絡「熱詞」也出現其中。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詞語也增加了不少。如在「民」字的解釋中添加「民生」,組詞為「關注民生」;「和」字中新增「和諧」一詞。
  • 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新華字典》(第12版)於8月10日發行上市,增補「初心」、「點讚」、「二維碼」等新詞,首次實現應用程式APP和紙質圖書同步發行。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今年是《新華字典》編纂70周年。  1950年8月成立的新華辭書社,開始了《新華字典》的編纂事業。這項工作由時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魏建功主持,葉聖陶親自擔任審定。
  • 給《新華字典》「上新」點讚
    (8月11日《揚子晚報》) 誇人有學問愛說「活字典」,說人好較真多說「搬字典」,有啥想不通是欠「翻字典」,更有許多人,名字都是爹媽查字典起出來的……字典地位可見一斑。從1950年啟動編纂至今,已七十歲「高齡」的《新華字典》,陪幾代人走過風雨滄桑,自己也經歷了12個版本大大小小的修訂調整,每次都是專家雲集、慎之又慎,但也每次都與時俱進、頗獲肯定。
  • 幾代中國人的《新華字典》
    1950年8月,新華辭書社成立,魏建功任社長,在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副署長葉聖陶的支持下,組織編纂《新華字典》。1953年,首本《新華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4年後,《新華字典》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一直由其出版發行。
  • "新華字典"IP改編電影? 網友:拍一頁頁翻過去的畫面麼
    原標題:用《新華字典》IP改編電影並非不可能   在許多小說歌曲流行語等被改編成電影,取得不俗的票房後,近日有網際網路公司大開腦洞,將工具書《新華字典》攬入懷中,並將四個字註冊成為電影片名。《新華字典》搬上銀幕是否指日可待了?
  • 新華字典在線查字大全
    市場唯一正版《新華字典》APP上線,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修。
  • 「國民字典」時隔9年更新,新在哪裡
    記者從《新華字典》的出版方商務印書館了解到,此次修訂,旨在更適合新時代讀者的需要,提升科學性、規範性和實用性,修訂主要涉及8項內容:一是根據國家規範和教學需求,增補字頭。據商務印書館黨委書記、執行董事顧青介紹,《新華字典》有升級,也有創新,第12版首次使用了冷雷射打碼技術,通過一書一碼讓《新華字典》有了電子身份證,便於讀者進行防偽查詢。此外,紙書加二維碼的形式實現了媒體融合的二次升級,讓文字有了聲音,筆畫有了動態,看聽結合,動靜相伴。
  • 《新華字典》App上線,我終於知道「包治百病」的意思了!
    就在昨天!由商務印書館官方出版、中國社科院語言所修訂的《新華字典》APP正式上線(蘋果以及安卓版本均可下載)新華字典App,每天只能免費查兩個字,免費聽李瑞英為你原聲播讀兩次。如果還想查詢字詞就要花40元人民幣購買完整版了。
  • 《新華字典》出了個官方版 app,但憑什麼叫價 40 元?
    現在,終於有個工具來幫你脫離恥辱了。(該款 app 的上特別標有「正版」字樣)曾陪伴過大多數中國小學生的《新華字典》在 6 月 11 日推出了官方版 app,讓你可以隨時查生字,而且還請來原《新聞聯播》播音員李瑞英來為字典配音,誰也不能再羞辱你不懂讀生僻字了。想知道你的中文詞彙量到了什麼等級?
  • 專家回應《新華字典》之錯:習慣用法或印刷問題
    新版《新華字典》又錯 專家卻說是錯覺的錯  網友楊新安再次為權威工具書「挑刺」,指出新版《新華字典》存在64處錯誤,引發熱議  成都商報記者 蔣慶 實習生 陳紫薇 為您報導  《新華字典》第11版於本月推出,共收單字1.3萬多個,以字統詞,收帶注釋的詞語3300多個,新增800餘字,以姓氏、人名、地名、科技術語為主,同時還增加了不少與國計民生有關的詞彙
  • 《新華字典》修訂:增補新詞新義 引導用字規範
    《新華字典》自1950年開始啟動編寫和出版工作,至今已歷經70年,出版至第12版。作為一部小型語文工具書,它以較小的篇幅提供最有用的字詞形音義信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成為億萬群眾讀書識字、學習文化的良師益友。國慶期間,《光明悅讀》特別策劃——《新華字典》修訂與新中國文化發展專版,通過《新華字典》修訂者和使用者的親身講述,以小字典展示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果和國家的文明進步。
  • 【奇葩周末】連《新華字典》都要拍成電影了!據說男主叫新華,女主叫字典,他倆…
    最近有消息,說《新華字典》和「俄羅斯方塊」也要改編成影視劇了!一部是經典科教巨著,一部是經典遊戲。看來抗日神劇都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影視公司了,新華字典都不放過,這真是腦(sang)洞(xin)大(bing)開(kuang)?
  • 《新華字典》初版記
    我們的字典就叫『伍記小字典』好嘍!」這當然是玩笑話,據金克木回憶,字典只是停留在設想、討論階段,後來,由於工作變動等種種原因,幾個人陸續脫離了「伍記」,「伍記」自然也沒有真正成為字典的名稱。1949年4月,魏建功曾試圖找開明書店出版字典,就根據「伍記」此前討論的內容擬出了一份《編輯字典計劃》,可惜,這件事最終沒有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