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宗法制封建制相互依存,淺析對禮樂制度土崩瓦解的認識

2020-12-24 小西筆記

前言

禮樂制度的存在對周朝來書至關重要,甚至還存在了幾百年,所以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禮樂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和精煉了,甚至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成了一種文明的象徵。但是尤其是戰國時代,禮樂制度土崩瓦解,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禮樂制度為何不能適應後期的發展呢?

西周局勢圖

禮樂制度尤其存在的原因,首先在禮上,確定了從上到下的等級,並且周天子自認為是上天的嫡長子,所以按照宗法制的原則,天下應該歸周天子管理,並且天下人應該歸周天子管理。樂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工具,樂不僅是音樂上的愉悅,也是精神上的愉悅,是所有人引起共鳴的平臺,使得所有人都有了發洩窗口,因為樂在一定層面上減少了因為禮所帶了的弊端。

但是禮樂制度並非能夠長久維持周朝統治,當周朝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依附在周朝身上的禮樂制度也隨之瓦解。周朝的衰落是禮樂制度破壞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制度的破壞不應完全以朝代作為原因。例如雖然隋朝滅亡了,但是隋朝的科舉制度仍然存在著。所以周朝衰落未必是禮樂制度瓦解的全部原因。所以,研究禮樂制度為何土崩瓦解對了解其存在理由具有重要作用,禮樂制度的存在理由實際上也是禮樂制度被破壞的前提。

禮樂制度的標誌:西周編鐘

一、禮樂制度存在的原因

禮樂制度到了戰國時期發展精細,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制度,但是也很快的衰落下去。所以研究其衰落的原因,實際上也是在研究其為何存在的原因。或者書禮樂制度是為什麼服務的?研究這個問題,實際上跟研究禮樂制度為何瓦解衰落具有關鍵作用,正是由於禮樂制度所依附的平臺或者其他制度衰落了,因此禮樂制度也跟著一起衰落下去。

《禮記》史料

禮樂制度的存在,其實跟宗法制和封建制是相互依存的。所謂的封建制,就是周天子下設諸侯王,諸侯王下設大夫,然受是士,然受是庶民,最後是奴隸。

《公羊傳》記載:天行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

所謂宗法制,主要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其中妻子通常地位跟夫家一樣,而妾則地位較低。第二部分是嫡長子繼承制,妻子所生的兒子叫嫡長子,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則從妾所生的孩子當中選一個做嫡長子,妾所生的通常叫庶子。第三部分是父家長制,一個家庭以夫為中心,一個諸侯國以諸侯王為中心,周朝則以周天子為中心。

宗法制和封建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是充滿了等級性,是禮制度所維護的內容,禮為以上兩種制度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得宗法制和封建製成為周朝穩定秩序的必要手段。樂既是為了禮制度而服務,自然也就是為宗法制和封建制而服務。因此禮樂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於宗法制和封建制,而兩者則是禮樂制度存在的基礎。

西周等級圖

二、禮樂制度的瓦解

禮樂制度的瓦解準確的說是在西周結束以後,禮崩樂壞就越來越明顯,因為周朝是禮樂制度的開創者,所以禮崩樂壞的特點也僅僅限於周朝自身,因為禮和樂整個封建過程當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周朝跟其他帝國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周朝之下設立的是國家,其他帝國,例如秦朝、唐朝等等,中央之下設立的是郡縣,而郡縣則不等同於諸侯國,並且郡縣的權力遠遠小於諸侯國。並且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就是中央權力的大小,周朝對諸侯國的內政是幹涉不了的,而帝國則不僅可以幹涉,甚至能夠直接指派某人擔任地方長官,例如唐朝。

雖然周天子的權力不如帝國皇帝的權力,但是周天子卻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周天子凌駕於所有諸侯王之上,周天子在禮上則是老天爺的嫡長子,周天子也可以作為各諸侯國的盟主。但是隨著各個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大,相對的周天子的力量就越來越小,所以諸侯國就更看不起周天子,如此循環下去,周朝就很容易成為一個空頭天子。諸侯國對於權力的控制欲越來越大,他們對於權力的徵服欲使得他們衝破了宗法制的束縛。由此可見,禮樂制度的崩壞,其實來自於權力的爭奪。

周天子是各諸侯的天子

其實周朝之所以自封為周天子,並且自立禮樂制度服務於此,也正在與周朝爭奪了天下,稱為天下霸主。排在第二名的是宋國,宋國後來被封為公爵,地位僅次於周朝,由此可見,在周朝之下,第二實力的則是宋國,其實宋國就是之前的商,能夠打敗商朝的就只有周,所以當商朝戰敗後,就被周天子封為宋國,賜號為公爵,在等級當中為第二等。因此,從西周的分封格局上看,周朝分封的依據就是實力。禮樂制度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周朝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的一個工具,所以禮樂制度只有在周朝稱為天下第一霸主的時候,才會顯示其威力。不過當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直到超越了周朝之時,那麼自古按照實力排名的慣例,在諸侯國這裡也是必須遵守的,周朝也必須適應諸侯國的崛起,否則很容易造成周滅商的結果。因此,那些超過周朝實力的諸侯國對一直以周朝至尊的禮樂制度是相當的不滿,所以就會破壞禮樂制度。因此,在諸侯爭霸的年,禮樂制度作為固有的堅守舊秩序的一種方式,自然會被放棄。

因此,禮樂制度土崩瓦解的原因,實質上是國家實力大小的比拼,只要國家實力,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選擇適合的制度以此鞏固統治,就像周朝剛剛建國一樣,為了鞏固統治,設立了禮樂制度。當諸侯國的力量超過周天子時,禮樂制度是最不受諸侯國待見的。

戰國時代禮樂制度土崩瓦解

總結

禮樂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以宗法制和封建制為基礎,並且服務於宗法制和封建制。但是禮樂制度的實行也是需要特定環境的,比起諸侯爭霸,禮樂制度更適合統一的國家。例如孔子主張的將禮樂作為主學,大力的在各國當中宣傳,雖然所處時代讓孔子的主張並不受重視,但是傳播文明禮儀的做法仍然影響深遠。

禮樂制度面對社會轉型是毫無準備的,只能遭受破壞,除此之外,與之相對應的制度也未能倖免,例如宗法制。禮樂制度無處依附,所以只能隨之破裂。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對權力的爭奪,因為實力不斷強大,所以他們不願意再承認周天子的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是主角,但是周天子仍然發揮了一些作用,因此,禮樂制度在戰國時期的特點是土崩瓦解,而不是完全消失。

禮樂制度的產生是由於周朝為了鞏固統治而建立的,但是隨著周朝日漸衰微,禮樂制度漸漸的也失去欸例原有的地位。孔子提倡復禮,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不適合當時的各個諸侯國的要求。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周禮已經漸漸沒落,周禮的破壞不僅存在於周天子和諸侯王之間,也存在於諸侯國內部。

參考文獻:

《公羊傳》

《禮記》

相關焦點

  • 高中歷史易混點:分封制與宗法制
    今天我們聊一聊高考歷史易錯點——分封制與宗法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題目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不信?請看廣州市2020 屆高三年級3月階段訓練題第24題:商代女性可以參與軍事、 主持祭祀等; 周代女性逐漸被束縛在紡紗織布等生產活動範圍內。這一變化反映了周代A.井田制瓦解B.禮樂制度推行C.宗法制完備D.紡織技術提高。這道題的答案是C。估計錯了一大片吧,那麼我們就正式的學一學分封制和宗法制吧。
  • 2019年高考歷史考點解析: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宗法制
    根據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要求,歷史學科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察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察在唯物史觀下,運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素養,引導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雲會議|長周期政治論壇: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及啟示
    通過把郡縣制放置於長周期理論下,有助於認識和分析中國國家演進的特點和規律。2020年10月15日,長周期政治系列論壇舉辦第二期,圍繞「『郡縣制』與『封建制』的歷史糾纏、鬥爭及當代啟示」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 禮樂制度尋源
    聖賢書裡常提到「禮樂」,禮樂的真義為何?「禮」只是禮貌,「樂」僅指音樂嗎?禮樂制度由何而來?禮樂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禮作樂」形成獨有文化體系,後經孔子和孟子承前啟後,聚合前人的精髓創建以禮樂仁義為核心的儒學文化系統,從而得以傳承發展至今,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宗法制脈絡示意圖宗法制則是皇族及貴族,乃至普通家族內部的權力和地位分配製度。這不是周朝也有的,而是在周朝以前就已經形成了,最顯著的標誌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因為制度的不完善,所以在夏朝、商朝,宗法制的作用都沒有得到很好地體現。相反,因為權力的分配不均還引發了很多矛盾,以及繼承制的不確定導致的爭奪家主的亂象。到了周朝,則對宗法制進行了系統的完善,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機械的、固定性的,這就很好地體現了制度的確立和固定性特徵。宗法制的基礎實際上是父系家長制,一般都由家族內部的族長負責家族內的一切事務,領導全體族人。
  • 「子以母貴」還是「母以子貴」,古代宗法制你弄懂了嗎?
    有的人就搞不懂,在古代宗法制當中,到底是「子以母貴」還是「母以子貴」?甚至,還有一些人,搞不懂什麼是宗法制,什麼是嫡長子繼承者。要想弄懂這些問題,我們先從古代「宗法制」開始說起!春秋諸侯古代「宗法制」與「嫡長子繼承制」「封建宗法制」顧名思義,就是以宗族血緣關係,分封建國分配國家財產與權力的一種世襲觀念制度。
  • 「制禮作樂」使西周享祚三百餘年,禮樂制度是如何崩解的?
    周朝是中國朝向禮樂教化社會發展的重要時代,周公無疑是使封建制度更趨完善,並奠定周代禮樂教化基礎的關鍵人物。若從歷史角度來看,周公面對尚未底定的天下,為鞏固政權而大行封建,以屏藩王室,實是勢所必然;而商朝的高度文明發展,根深蒂固的社會基礎,實非初建政的周民族所能望其項背的,一時之間無法完全改變這樣的情勢。
  • 【六度歷史】禮樂制度高考知識點解析
    周代禮樂制度中,「禮」講究差異,「樂」則講究和同。這裡的「樂」已經超越了音樂範籌,帶有濃厚的政治與社會色彩。這反映出周代「樂」的主要目的是穩定統治秩序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禮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
  • 封建宗法制:以父系血緣關係親疏為準繩的「遺產」繼承法
    宗法制將國家的制度和家族組織下的制度相結合起來,用以保證國家政權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世襲,最直接的目的便是鞏固王朝的統治。在宗法制的制度下,形成了天子建國,諸侯立家的形式。宗法制裡面最關鍵的一點便是嫡長子繼承制,實行這一制度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穩固王權的統一以及貴族階級之間的秩序。
  • 成語「禮樂崩壞」透視出的信息:無恆產的「士」者一樣叱吒風雲
    (成語詞典)(2)典章制度、禮樂教化遭受破壞,道德規範、社會綱紀蕩然無存。(國語詞典)(一組周朝的鼎圖片)如此強大實用的禮樂制度怎麼說壞就壞,說崩就崩呢?咱們還是要從根源說起。(一)周朝確立了嫡長子繼承制母系社會進化到父系社會,家族權力財產只在男性之間傳承,夏、商、周莫不如此,但是有區別。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
    西周的井田制是在分封和宗法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分封制和宗法制密不可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周天子是西周土地及權力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分封,把西周的土地在統治貴族的宗族範圍內實行層層封賜,最後形成多層次宗族貴族佔有的土地所有制。
  • 中國古代玉文化與禮樂制度息息相關
    玉的道德化是玉文化發展的重大進展之一,積澱了「樂」文化中「統同」的觀念,並通過玉的擬人化將其作為道德的載體,陶冶和塑造人的內心。故後世有:比德於玉、君子如玉等說法。中國古代玉文化與禮樂制度息息相關。比如漢朝,承秦制,遺楚風,尊儒術,道家風氣盛行,並發展出了多民族封建統一國家特有的社會民俗風情,而漢代玉器處處都呈現了這樣一種多元素文化的融合。
  • 獨立還是相互依存:成熟的目標應該是什麼?
    在美國以外,大多數文化將相互依存視為一種更加和諧,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傳統觀點認為,獨立不僅是成年的基準,而且還是心理發展的目標。但這可能正在改變。人們對獨立意味著什麼以及如何實現獨立的看法存在重要的世代差異。
  • 紀要 | 楊坤《兩周宗法制度的演變》講座紀要
    他認為所謂「宗法」是指以血緣關係為基礎,尊崇祖先,維繫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並規定繼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員享有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理念。「宗法制度」則是指以實體宗族為基礎,以維護宗族團結、存續宗族為主要目的,以宗子、族人相互的權利義務關係為基本內容的一系列行為規範的總和。
  • 高考歷史高頻考點: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3、影響: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對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響。  二.西周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後,為了進行有效的統治,實行分封制。周武王時期進行大分封,周公東徵後進行了更大規模的分封。
  • 中國皇帝制度建立和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
    (2)特點: ①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職,在地位、職責和權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軍政大事的決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諸卿進行朝議,最後由皇帝裁決。 (3)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地方政府: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①實行王位世襲制,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為表裡。 ②以宗法制為核心。
  • 夏商文明為何不被承認,從考古學還原禮樂制度及宗教的形成?
    考古學還原真正的神話世界,文明的湮滅和變遷與天氣息息相關下面著重說一下各地區的玉器交流和禮樂制度的形成新石器時代後期,各地產生了信息的相互交流,上述玉器顯示出超出以往生產區域的不斷擴散現象。一種名為骨鏟形玉器的特殊玉器出現於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是山東地區最古老的玉器。
  • 分封制、宗法制下形成的西周官制——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周王室在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套比夏、商兩代更為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統治機構。 成書於戰國的《周禮》系統地記述了西周的這種統治機構,它說周有六官之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可見周朝的官職整齊而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