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禮樂制度的存在對周朝來書至關重要,甚至還存在了幾百年,所以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禮樂制度已經相當成熟和精煉了,甚至發展到了現在,已經成了一種文明的象徵。但是尤其是戰國時代,禮樂制度土崩瓦解,那麼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禮樂制度為何不能適應後期的發展呢?
西周局勢圖
禮樂制度尤其存在的原因,首先在禮上,確定了從上到下的等級,並且周天子自認為是上天的嫡長子,所以按照宗法制的原則,天下應該歸周天子管理,並且天下人應該歸周天子管理。樂是一種很好的輔助工具,樂不僅是音樂上的愉悅,也是精神上的愉悅,是所有人引起共鳴的平臺,使得所有人都有了發洩窗口,因為樂在一定層面上減少了因為禮所帶了的弊端。
但是禮樂制度並非能夠長久維持周朝統治,當周朝統治搖搖欲墜的時候,依附在周朝身上的禮樂制度也隨之瓦解。周朝的衰落是禮樂制度破壞的一個關鍵因素,但是制度的破壞不應完全以朝代作為原因。例如雖然隋朝滅亡了,但是隋朝的科舉制度仍然存在著。所以周朝衰落未必是禮樂制度瓦解的全部原因。所以,研究禮樂制度為何土崩瓦解對了解其存在理由具有重要作用,禮樂制度的存在理由實際上也是禮樂制度被破壞的前提。
禮樂制度的標誌:西周編鐘
一、禮樂制度存在的原因
禮樂制度到了戰國時期發展精細,已經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制度,但是也很快的衰落下去。所以研究其衰落的原因,實際上也是在研究其為何存在的原因。或者書禮樂制度是為什麼服務的?研究這個問題,實際上跟研究禮樂制度為何瓦解衰落具有關鍵作用,正是由於禮樂制度所依附的平臺或者其他制度衰落了,因此禮樂制度也跟著一起衰落下去。
《禮記》史料
禮樂制度的存在,其實跟宗法制和封建制是相互依存的。所謂的封建制,就是周天子下設諸侯王,諸侯王下設大夫,然受是士,然受是庶民,最後是奴隸。
《公羊傳》記載:天行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
所謂宗法制,主要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其中妻子通常地位跟夫家一樣,而妾則地位較低。第二部分是嫡長子繼承制,妻子所生的兒子叫嫡長子,如果妻子不能生育,則從妾所生的孩子當中選一個做嫡長子,妾所生的通常叫庶子。第三部分是父家長制,一個家庭以夫為中心,一個諸侯國以諸侯王為中心,周朝則以周天子為中心。
宗法制和封建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是充滿了等級性,是禮制度所維護的內容,禮為以上兩種制度提供了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得宗法制和封建製成為周朝穩定秩序的必要手段。樂既是為了禮制度而服務,自然也就是為宗法制和封建制而服務。因此禮樂制度的存在就是為了服務於宗法制和封建制,而兩者則是禮樂制度存在的基礎。
西周等級圖
二、禮樂制度的瓦解
禮樂制度的瓦解準確的說是在西周結束以後,禮崩樂壞就越來越明顯,因為周朝是禮樂制度的開創者,所以禮崩樂壞的特點也僅僅限於周朝自身,因為禮和樂整個封建過程當中都是存在的,但是周朝跟其他帝國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周朝之下設立的是國家,其他帝國,例如秦朝、唐朝等等,中央之下設立的是郡縣,而郡縣則不等同於諸侯國,並且郡縣的權力遠遠小於諸侯國。並且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就是中央權力的大小,周朝對諸侯國的內政是幹涉不了的,而帝國則不僅可以幹涉,甚至能夠直接指派某人擔任地方長官,例如唐朝。
雖然周天子的權力不如帝國皇帝的權力,但是周天子卻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周天子凌駕於所有諸侯王之上,周天子在禮上則是老天爺的嫡長子,周天子也可以作為各諸侯國的盟主。但是隨著各個諸侯國的力量越來越大,相對的周天子的力量就越來越小,所以諸侯國就更看不起周天子,如此循環下去,周朝就很容易成為一個空頭天子。諸侯國對於權力的控制欲越來越大,他們對於權力的徵服欲使得他們衝破了宗法制的束縛。由此可見,禮樂制度的崩壞,其實來自於權力的爭奪。
周天子是各諸侯的天子
其實周朝之所以自封為周天子,並且自立禮樂制度服務於此,也正在與周朝爭奪了天下,稱為天下霸主。排在第二名的是宋國,宋國後來被封為公爵,地位僅次於周朝,由此可見,在周朝之下,第二實力的則是宋國,其實宋國就是之前的商,能夠打敗商朝的就只有周,所以當商朝戰敗後,就被周天子封為宋國,賜號為公爵,在等級當中為第二等。因此,從西周的分封格局上看,周朝分封的依據就是實力。禮樂制度的存在實際上就是周朝為了鞏固自身統治的一個工具,所以禮樂制度只有在周朝稱為天下第一霸主的時候,才會顯示其威力。不過當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大的時候,直到超越了周朝之時,那麼自古按照實力排名的慣例,在諸侯國這裡也是必須遵守的,周朝也必須適應諸侯國的崛起,否則很容易造成周滅商的結果。因此,那些超過周朝實力的諸侯國對一直以周朝至尊的禮樂制度是相當的不滿,所以就會破壞禮樂制度。因此,在諸侯爭霸的年,禮樂制度作為固有的堅守舊秩序的一種方式,自然會被放棄。
因此,禮樂制度土崩瓦解的原因,實質上是國家實力大小的比拼,只要國家實力,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選擇適合的制度以此鞏固統治,就像周朝剛剛建國一樣,為了鞏固統治,設立了禮樂制度。當諸侯國的力量超過周天子時,禮樂制度是最不受諸侯國待見的。
戰國時代禮樂制度土崩瓦解
總結
禮樂制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以宗法制和封建制為基礎,並且服務於宗法制和封建制。但是禮樂制度的實行也是需要特定環境的,比起諸侯爭霸,禮樂制度更適合統一的國家。例如孔子主張的將禮樂作為主學,大力的在各國當中宣傳,雖然所處時代讓孔子的主張並不受重視,但是傳播文明禮儀的做法仍然影響深遠。
禮樂制度面對社會轉型是毫無準備的,只能遭受破壞,除此之外,與之相對應的制度也未能倖免,例如宗法制。禮樂制度無處依附,所以只能隨之破裂。究其根源,最重要的是諸侯國對權力的爭奪,因為實力不斷強大,所以他們不願意再承認周天子的地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是主角,但是周天子仍然發揮了一些作用,因此,禮樂制度在戰國時期的特點是土崩瓦解,而不是完全消失。
禮樂制度的產生是由於周朝為了鞏固統治而建立的,但是隨著周朝日漸衰微,禮樂制度漸漸的也失去欸例原有的地位。孔子提倡復禮,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不適合當時的各個諸侯國的要求。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周禮已經漸漸沒落,周禮的破壞不僅存在於周天子和諸侯王之間,也存在於諸侯國內部。
參考文獻:
《公羊傳》
《禮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