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意識非常強的電影,導演趙德胤的魔幻寫實和他背後的故事

2020-09-05 影侃

《灼人秘密》是趙德胤第一次沒有講述有關緬甸的電影

37歲的趙德胤在緬甸的臘戌出生、成長,自從他的第一部作品《歸來的人》面世以來,緬甸一直是這位導演身上一個無法剝除的標籤。

他先前的幾部作品《窮人·榴槤·麻藥·偷渡客》《冰毒》,全是與緬甸有關的故事。前者講述一位名為阿洪的男性,為了贖回被人口販子帶走的妹妹,而參與走私毒品的故事,後者則是關於一對男女在緬甸為求生存販賣冰毒,最終染上毒癮甚至被警方逮捕的故事。

趙德胤很會講故事。

只不過,他從來不說「從此他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種故事。

有時,他活得謹慎恐懼,總覺得那些真實故事的主角就站在身後,盯著他看;就怕一個不小心,沒把故事說好,辜負了那些人的顛沛流離。

在他所熟記的故事裡,被改編成《再見瓦城》。

事發那年,趙德胤九歲。

1992年的某個深夜,家裡的門咚咚響起。鄰村鬧出人命,死者家屬低調不願報警,摸黑趕路,找到趙德胤的父親。趙父在戰爭年代自行習醫救人,當夜的任務,卻是助人在下葬之前留個全屍。

誰也沒料到,十多年後,那個九歲男孩不但忘不了這個故事,還將它改編、搬上大銀幕。更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緬甸國務顧問兼外交部長翁山蘇姬及其政黨推動解除禁令,《再見瓦城》日前通過層層審批,成為第一部突破長達50年禁映令、反映現實且帶有批判色彩的電影。

2016年11月7日,該片在有百年歷史、可容納700人的仰光古蹟Waziya電影院舉辦緬甸首映。

這些把鏡頭對準緬甸社會底層的故事,成了趙德胤面向國際影壇最顯著的利器。

儘管他並非有意將成長背景打造成一種利器,但對於緬甸之外的觀眾來說,陌生神秘、暗藏危機但拼搏求生的故事仍具有深深的吸引力。

相較於近幾年在國際影壇中逐漸消聲的電影,趙德胤的作品反而是國際影展的常客,更是如今少數還能引起國際媒體關注的臺灣導演之一。他的電影項目往往能獲得不同地區製片人的青睞,以《灼人秘密》來說,就分別獲得來自馬來西亞、緬甸、德國的投資。

所以當趙德胤再次帶著《再見瓦城》前往威尼斯影展並奪下歐洲電影聯盟大獎時,評審團給出的評語是:「運用精準的電影語言及美學,真實的方式呈現演員自然的演出,不拖泥帶水,優雅且精準地描述真實世界的殘酷故事。」

《灼人秘密》講述女演員妮娜在完成演員夢的過程中,所親歷的影視圈內不可告人秘密──女演員遭到製片強暴最後得到角色。

「野馬脫韁、毫無章法。」導演趙德胤這樣形容他讀到的初版劇本。

與先前作品有不少顯而易見的差異,首先這故事不是汲取自趙德胤的童年記憶,而是由女主角吳可熙所編劇,此外這部片取景在臺灣而非緬甸,最後這部片更注重形式美學而非過往的社會寫實風格。

「從電影史來看,有很多以藝術家或電影拍攝過程為主題的電影,都以導演或男性的角度去看,很少人站在女演員的角度,或是一個產業裡的被選擇者的角度去看待她們在電影團隊裡的委屈或磨難。」

趙德胤說作為一名男性導演,性別問題離他一點都不遠。

他無疑是近年華人電影圈最具潛力的年輕導演之一。

我在女性家庭裡長大

「我是在女性家庭裡長大的。」

趙德胤的家裡一共有五個孩子,兩個姊姊、兩個哥哥,他是最小的,暱稱為Midi(緬甸語意指最小的)。

在緬甸,與人談論性別平等不僅是奢侈,有時還會被看作是神經病。但敏感的趙德胤從小就因為與眾多女性生活在一起,他清楚察覺到不友善的環境是如何讓家人,尤其是母親與姐姐感到尷尬與不自在。

他曾在自傳書籍《聚。離。冰毒:趙德胤的電影人生紀事》裡說道,緬甸社會裡有許多未成年少女無故失蹤的故事,那些女生被人口販子擄走,接著騙到內地或是泰國打工或嫁人。

面對這些違法勾當,當地人編出一套破綻百出的說法,表示這些未成年少女是被抓去餵海豹的,因為小海豹吃嬰兒、大海豹吃少女。但明明臘戌就不靠海。

此外,趙德胤在成長過程中,也時常看見、耳聞搶親、搶婚等荒謬事跡,這些剝奪女性自由的惡習,在緬甸不會受到抨擊,更不會有法律站在受害者一方。

擄人的男子幾乎不會受到輿論撻伐,反而是受害的女子。

比起女性自主性,人們更在意的是那些被擄之後,可能失去「清白」的女性將不再具備價值。

趙德胤自小就對此深感困惑,他說如果華人社會是強調尊師重道、禮義廉恥等傳統美德,為何這事一而再再而三發生?他更擔心的是,如果發生在自己姐姐身上該怎麼辦?

「我認為這不是探究男女平權的問題,而是同樣身為人就該被公平地對待、不應該因為性別和階級有差。」

他曾這樣說起。

趙德胤不止一次在媒體前表達對母親與大姐的感激之意。

在他十六歲那年,之所以有錢可以來臺灣念高中,是因為家人四處籌錢半年,幫他攢到的,而當中有百分之八十都是大姐到泰國打工所存下的錢。

這些錢毋庸置疑改變他的人生軌跡,並在他往後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如果沒有這筆錢來到臺灣,有非常大的機率,這些電影根本不可能問世。他把對母親與家人的想念,清楚地放在電影裡,那些毫不掩飾且最真摯的情感。

當然,他也強調來到臺灣之後,補足更多平等意識。

他說自己現在回緬甸,有時跟村裡的人聊起天,會發現大家總會避諱談一些女性話題,像是女性的生理期,他就會親自解釋經痛的原因。

正是這樣敢做敢說的性格,造就了他電影風格的獨特一面。

不公平的世界需要矯正

或許是同為弱勢的處境令他產生共感,在《灼人秘密》裡,觀眾會看到趙德胤的鏡頭從一開始就緊跟著女主角妮娜,通過她的視角讓觀眾一同經歷令人不適的現實世界,以及令人焦慮的幻覺世界。

這些因創傷而產生的幻覺,趙德胤採用形式美學的方式表達

而對於那些習慣趙德胤會使用質樸的鏡頭語言的觀眾來說,這或許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趙德胤表示,此前在找《灼人秘密》的合作對象時,一家法國公司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但卻跟趙德胤說,現在法國也有導演盧貝松的醜聞,如果牽涉到這個主題,那故事後面應該要講女演員團結對抗,不該出現妮娜的幻想中還有一個跟她競爭的人。

從鄉下到大城市追尋演員夢的女孩妮娜,努力八年終於得到飾演電影女主角的機會,但隨著這個角色而來的卻是揮之不去的噩夢。同時,老家傳來壞消息,妮娜逐漸被逼往瘋狂的邊緣,煮水的聲音、狗叫聲困擾著她,世界變成血猩般的紅色......

《灼人秘密》以妮娜的視角,觀看電影圈中的階級、壓迫和潛規則,呈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心理狀態。

它講夢想,講初衷,也講離開家。有些場景與思考來自吳可熙的人生經歷,有些則融合了#MeToo運動所帶給她的靈感。

對於趙德胤來說,即便電影敘事是虛構的,但指涉的是就是血淋淋的真實世界,而不是被美好泡泡框住的世界。

儘管《灼人秘密》與前幾部作品的題材差異甚大,但直率、克制、冷靜的說話方式,確實沒有太多改變。

哪怕一邊說的是緬甸底層拼搏的苦,一邊說的是女性在演藝圈求生存的痛,這兩者之間思考邏輯是一樣的。

趙德胤說自己不擔心別人怎麼評論這部電影,也不怕別人怎麼詮釋這部電影,更不會預設一些尺度問題。

這種「跟著直覺走」的作風,其實源於大導演李安和侯孝賢給他的啟蒙。

2009年,趙德胤在金馬電影學院聆聽李安上課,眾多年輕導演表示擔心拍片不成功,李安問眾人何謂不成功?眾人答,票房不好、拿不到獎。李安回應:「你們不應該管這個啊。」

又問:「應該要問,你們的感情是在哪裡?」

直到今天,這番對話仍影響著趙德胤,「我覺得他們(李安、侯孝賢)都還是直覺的人,他們要選擇什麼題材,沒有那麼多束縛。」

曾有觀眾對趙德胤說,作品別老是圍繞著緬甸,應該嘗試緬甸以外的題材;但侯孝賢給他的建議是——直覺上想拍什麼,你就拍什麼。其他的,不必要。

趙德胤並非電影科班出身,常說自己沒有學過電影,但回憶起這些,仍然感激。

那幾乎被奉為圭臬的電影哲學,一直影響到了他現在。

他說:這些刺激實在太重要了,影響了我後來的很多判斷。

現在的趙德胤,比起十六歲時剛來臺灣,少了一些格格不入,多了一些悠然自得。剛到臺灣,他的心中滿是窮人的自卑感,一點都不想跟人交際,上課時只想著打工賺錢,再加上中文表達能力不好,被班上的同學認為是怪咖。

如今,他早已知道如何熟練地在大眾與媒體面前,以一種彼此共通的影像語言,娓娓道來緬甸的故事,並且獲得掌聲。

某方面來說,這像是汲取自緬甸的一種生存本能,讓他得以在陌生且困難的環境中,達到目標並且佔有一席之地。

但即便如此,趙德胤終究剝除不掉異鄉人這個身份印記,這是他永恆的命題。異鄉人的飄零印記,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中。

對他來說,當一個人離開家鄉很長一段時間,他就再也回不去了。你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當然,你的身體可以隨時回去,但情感上,你永遠也回不了你原來的土地。這就是為什麼鄉愁會永遠持續下去的原因。

相關焦點

  • 郭熙志 | 超寫實:魔幻現實主義(一)
    這學期,我們的課程旅行從侯孝賢、賈樟柯開始,背後蘊藏著寫實電影的傳統也非常普及。後面的課程我們將回歸新的寫實,達內兄弟。達內兄弟的寫實和侯孝賢、賈樟柯的寫實又有所不同。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魔幻現實主義。在我年輕的時候,魔幻現實主義是影響老師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也是當時影響中國文壇的一個流派。
  • 臘戌才子趙德胤得獎無數的電影《冰毒》,將首次在緬甸公映
    趙德胤導演拍電影趙德胤導演得知《冰毒》將在緬甸正式與觀眾見面,他也非常高興。他說:「這部電影拍攝完成已近四年,能在家鄉與家鄉親友分享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事。希望有空的朋友能來見面聚一聚。依次為《冰毒》男主角王興洪、女主角吳可熙、導演趙德胤說起趙德胤導演和王興洪製片,那可是緬甸華人的驕傲!
  • 專訪 趙德胤導演:揮之不去的緬甸鄉愁
    在今年的金馬影展上,他獲得了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的榮譽。日前,巴塞電影對趙德胤導演進行了郵件專訪。從《冰毒》《翡翠之城》到《再見瓦城》,我們針對趙導近年的電影創作,請他進行了細緻的答疑解惑。回憶起《冰毒》拍攝過程中的艱辛故事,也闡述了他對紀錄片的理解。同時,趙導也對自己的創作手法進行解讀。
  • 威尼斯專訪 深焦 * 趙德胤:用電影為漂泊的華人發聲
    《好萊塢報導者》、《銀幕》等雜誌也評價,「趙德胤對情緒、節奏和表演的把控,構造出了一個講述引人入勝的故事,同時描繪了感人的愛情悲劇,也反映了緬甸人面對的困難現狀。」威尼斯舉行首映後,深焦DeepFocus前方影評人在劇組位於威尼斯麗都島的暫住地對趙德胤導演進行了專訪。
  • 臺灣電影《再見瓦城》威尼斯獲獎【附導演趙德胤獲獎感言】
    謝謝(緬文)就像我的母親的堅強,她不識字沒上過學校,但她堅持供我受教育,讓我有知識,因此我才來了臺灣,當上了導演,如果我一些成就;那必定來自於我母親的堅強。感謝我大姐,《再見瓦城》的故事細節都來自於她,她在泰國打工賺錢資助我來到臺灣,沒有她,我無法來到臺灣,更不會當上導演,也不會有現在這部電影《再見瓦城》。感謝臺灣的裁培!
  • 迷影課室丨吸毒、賣淫、偷渡和殺戮,柯震東復出首部電影寫實得令人窒息!
    兩個年輕的緬甸華裔,為了追求夢想而選擇偷渡到了泰國,從事艱苦的體力勞動。 但是因為身份證明便無法在這座異國城市裡真正生存下去。蓮青的困境在於她一直在尋求一種身份的認同,想從一個貧窮的農村人轉變為一個城裡人。最終以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這大概是是進城務工者的一生的夢想和追求。
  • 關於破緬甸50年禁令的電影《再見瓦城》與它的導演趙德胤  你想知道的都在這裡
    這就是電影的意義。11月7日,以杜翁山蘇姬為首的新政黨推動下,趙德胤導演的電影《再見瓦城》破50年禁令,首次在緬甸公映。緬甸過去相對封閉保守,連電影審核也嚴格,該片7日受杜翁山蘇姬為首的政府推動下,趙德胤的寫實且帶有血腥、毒品的電影《再見瓦城》突破50年禁令在緬甸公開放映,成為當地電影界、文化界「天大的事」,民眾沿街送上鮮花歡迎。
  • 緬甸導演趙德胤:期待在上影節看到新面孔
    作為五位評委之一的緬甸導演趙德胤(Midi.Z)出席了見面會。他在接受本臺記者專訪時表示,期待在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看到更多新面孔。 趙德胤對記者說,這是他第二次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委。他說,「當評委也是一種學習。這次是我第二次擔任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評審。第一次是2016年作電影項目創投評委。這次一樣期待看到很多新面孔,因為電影需要新面孔。」
  • 幕後 | 侯孝賢大弟子趙德胤談電影作法:沒有模仿侯孝賢?
    不過在導演趙德胤看來,自己並沒有在模仿師傅,拍攝技巧這些都只是很外在的東西,核心狀態和故事並沒有很相似。這部電影是以自己家鄉人民的親身經驗為基礎,同時我們也知道,即便是與自身經歷貼近,趙德胤還是花了很大的時間做拍攝前的田野調查。他的電影至今皆建立在一些非常寫實、殘酷的現實上,但是他經常會突然安排一些看起來很超現實的畫面。導演曾經說過:「你們的超現實,就是我的現實。」趙:電影對我來說是相對簡單的,我說簡單的意思是──現實更加複雜。
  • 趙德胤新片《再見瓦城》批准公映 破緬甸50年禁令
    導演趙德胤是緬甸華裔,拍片以來,首次被緬甸批准允許公映。緬甸過去相對封閉保守,連電影審核也嚴格,該片7日受翁山淑枝為首的新政黨的推動下,趙德胤的寫實且帶有血腥的電影《再見瓦城》突破50年禁令在緬甸公開放映,成為當地電影界、文化界「天大的事」,民眾沿街送上鮮花歡迎。  對於長久封閉的緬甸電影界及文化界來說,《瓦城》能夠公開放映是「天大的事」,不過趙德胤倒是很緊張。
  • 世界知名導演,臘戌華人趙德胤攜新電影亮相坎城,首映現場一票難求
    緬甸華人國際名導及製片再度揚名國際緬甸華人國際名導趙德胤,經過前作緬甸故事《再見瓦城》在2016年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拿到最佳影片後,緊接著,2019年再度以《灼人秘密》入圍第725月13~25日,趙德胤導演以及王興洪製片出席了電影的首映禮,也受邀參加了坎城的紅毯活動。
  • 《翡翠之城》中不為人知的挖玉人故事,隱喻著翡翠的得來不易
    今天分享一部關於翡翠的電影給熱愛翡翠的你,電影名為《翡翠之城》。軒哥希望藉由這部電影能夠讓您更加了解一些關於翡翠背後的故事。那麼,在我們聊這部電影之前,軒哥先和大家聊一聊這名青年導演。導演趙德胤是一名緬甸華人,出生於緬甸的小城臘戌,16歲才到臺灣求學。由於家裡貧困,到臺灣求學的他可謂吃了不少苦頭,當過工人、餐廳廚師、攝影師、漸漸才踏上了導演的道路。是金子終會發光,成為導演後的趙德胤憑藉著獨特的寫實風格電影成為了國際影展上一顆耀眼的星。
  • 魔幻寫實兒童劇《雲豹森林》今日首演
    8月15日,臺北如果兒童劇團魔幻寫實兒童劇《雲豹森林》在中國兒童劇場精彩亮相。
  • 梁文道:魔幻而寫實的香蕉
    但也有少數人置疑他的道德立場(尤其是大陸和美國一些右傾的自由派圈子),因為他這麼有名的文豪,居然「不問是非」地跑去支持古巴的卡斯楚,且引為終身好友,這難道不是人格瑕疵?卡斯楚,一個共產主義的信徒,一個執政了幾十年的獨裁者,在這些人眼中,自是壞蛋典範,君子不可與交。我想,這些朋友可能不知道卡斯楚和古巴革命對馬奎斯那一代人的意義,不清楚他曾在卡斯楚身上看見過的希望。
  • 專訪趙德胤:柯震東是有演技的 小時代演得也聰明
    作為緬甸華人,趙德胤導演的這部《再見瓦城》,故事便來源於家鄉一對偷渡到泰國打工的情侶的悲劇故事。但是影像風格上,他大量承襲了侯孝賢導演的風格。採訪實錄:電影故事來源親耳所聞 關注底層勞工的偷渡生活侯孝賢教我怎麼拍電影 李安教我怎麼寫劇本趙德胤:各位網友,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再見瓦城》的導演趙德胤。
  • 《地下》:笑裡的悲哀演繹出一部經典的後現代主義電影
    在本文中,我將從影片「懷舊的影像質感、小歷史的敘事視角、誇張滑稽的表演方式、魔幻的寫實風格」這幾個方面,來詳細闡述這部讓人回味無窮的經典後現代電影的藝術價值及魅力。01、懷舊的影像質感貫穿整部影片,使觀眾徜徉在曾經逝去的歷史的體驗中《地下》全片呈現一種色調暗淡的影像質感,這是後現代電影在描寫歷史時獨特的手法,具有開放式解讀的特色。
  • 當魔幻寫實的CG動畫和現代無孔不入的廣告文化結合會怎麼樣?
    荷蘭擊掌工作室 STUDIO SMACK 的原創作品,運用魔幻寫實的CG動畫探討現代無孔不入的廣告文化,如何讓跨國企業運用各種設計、顏色、符號,與我們的感官產生連結,並將品牌形象刻進我們的基因裡,甚至連原本可以躲避廣告的唯一空間 -夢境,未來也許都將隨著腦科學的進步而淪陷。
  • 《再見瓦城》入選坎城影展 趙德胤人氣持續旺盛
    )之邀重返紐約,出席該協會所舉辦的趙德胤電影回顧展。趙德胤仍不到33歲,但這已是過去一年來繼法國拉羅歇爾影展以及香港獨立電影節後第三個舉辦他的專題回顧展的國家,確實徵服了歐亞美三大洲。趙德胤特別感謝紐約這個城市,首先,去年李安導演在百忙之中抽空出席首映,替趙德胤加油打氣,並給予諸多寶貴的意見。
  • 《長城》背後的東西方魔幻對決
    想聊的依然是電影背後的東西。附 策劃稿約2500字,閱讀時長6分鐘我猜大伙兒都光顧著看演員陣容,猜測景田的家世,沒有注意到電影團隊的一個小細節吧?這部電影的編劇是託尼·吉爾羅伊。還別說這麼一個中美合拍的電影,近些年來國內的魔幻大片大都採用了西方魔幻電影的敘事結構。那這一期,咱們就來聊一聊《長城》背後的東西方魔幻對決。空格小時候,中央一套每周六晚上有個很開眼界的節目叫做《正大綜藝》。它口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就是個打開國人眼界的綜藝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