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2020-12-27 騰訊網

最近發生了幾起引人關注的名人自殺事件,讓大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名人的心理問題上,很多人都猜測其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相關疾病。

然而,所有自殺的名人,都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嗎?

不一定。

電影《時時刻刻》

01

了解名人自殺

自殺不是什麼新鮮事,尤其是在名人圈子裡。

這些悲慘的死亡也不受各行各業的限制,從拳擊手、設計師、政治家、作家到演員、音樂家和企業家。

他們在技能、財富和名望方面可能是社會中的佼佼者。

所以大多數人可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

「當他們擁有『一切』的時候,為什麼還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呢?」

為什麼?

「為什麼」是那些被自殺的人留下或傷害的人經常會問的一個問題——對於熱愛生命的人來說,答案或許永遠都不會有意義。

根據2005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個人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有無數的情況、條件和原因。

自殺的原因不一定總是因為精神健康問題。

如抑鬱症或雙相情感障礙。

雖然有一些案例的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患者自殺。

但是,一個沒有臨床精神問題的人可能會自殺,一個抑鬱或精神緊張的人可能也不會自殺。

這份報告聲稱對所有自殺受害者和自殺患者普遍存在的一個因素是,無論這種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其都存在著嚴重的情感痛苦。

研究人員還重申,自殺對這些患者來說是一種有缺陷的極端的「解決問題」策略,一種快速解決的辦法。

許多這樣的病人抑制情緒上的痛苦或壓力,而不是面對或接受它。他們的逃避策略和失控讓他們採取極端的措施來隱藏、管理或抑制這種情緒壓力。

根據這項研究,自殺是這類人的許多「應對」方法之一,其中還包括濫用藥物、酗酒、自殘、上癮和飲食失調。

簡而言之,自殺在有自殺傾向的病人看來是一種合理的「最後手段」——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嘗試和測試過所有其他的解決方案。

這項研究也發現,自殺對於有自殺傾向的人來說,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無休止的、無法逃避的情感痛苦」的極端答案。這甚至是在可能有其他解決方法的情況下,但根據他們的說法,除了自殺其他所有方法都不起作用。

電影《時時刻刻》

02

需求層次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的動機需求可以分為五層。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示例圖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人在生活中所具有的這些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的滿足會給人以某種方式行動的動力。

這五個層次是:

生存或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情感需求

尊重需求

自我實現需求

在名人中,如果按照這種等級劃分,大多數人是追求尊重需求,甚至是自我實現需求的。問題是,為什麼在這些成功人士中自殺率很高呢?

難道他們不應該是幸福的人嗎?

03

幸福 vs 不幸福

對許多人來說,幸福是一個主觀的術語,但科學已經試圖弄清楚這種感覺的意義。

幸福可以是短暫的,也可以是永恆的。

但是幸福的定義是什麼呢?

哈佛大學的成人發展研究對724名男性進行了長達75年的跟蹤調查,他們被分為兩組,以研究心理社會因素對生活的影響。他們的妻子隨後也被納入研究。

大多數最初的參與者現在已經去世了,現在他們的孩子——超過2000人——是第二代研究的一部分,這個研究是關於什麼造就了良好、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令人驚訝的發現是,我們的人際關係以及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快樂程度對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影響,」2017年,該研究的負責人羅伯特·瓦爾丁格(Robert Waldinger)在《哈佛公報》(Harvard Gazette)上發表了這篇文章。

「當我們知道關於他們50歲的一切, 我們可以預測他們會變老的膽固醇水平。但我們更應該知道他們對自己的關係有多滿意。50歲時對感情最滿意的人到了80歲時也是最健康的。」

根據這項研究表明,健康快樂的思想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係——馬斯洛理論的第三層。研究表明,婚姻關係和其他形式的陪伴甚至可以減少身體上的疼痛。這意味著,即使是導致自殺的情感痛苦,也可以通過牢固的關鍵關係得到控制。

電影《時時刻刻》

「孤獨非常可怕,它和吸菸或酗酒一樣強大。」瓦爾丁格在2017年的同一個Ted演講中說。

看看今年及之前一些最著名的自殺事件,就會發現孤獨感一直是罪魁禍首,這種現象並沒有因為這個人是誰或者他們一生中積累了多少財富或名望而有所不同。

根據2009年的一項小樣本研究,「處於頂端的人會感覺到自己的孤獨、就像孤立地生活在一個的小島上。在這個孤島上,因為你與眾不同、與他人分離,所以會感到孤獨。」

所有這些並不是說心理健康問題不會對自殺想法產生影響。

抑鬱是自殺是常見的原因。

精神分裂症、極度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藥物濫用和人格障礙(雙相障礙)是其他可能導致自殺的因素。

名人,在他們的名聲的頂峰,容易焦慮和抑鬱,因為孤立和感覺必須滿足公眾的不合理的期望。

電影《時時刻刻》

04

自殺:對孤獨的絕望

全世界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

聽起來很可怕,但這是世界衛生組織的實際數據。

其中只有不到1%成為了頭條新聞。顯然,關於這個全球現象的討論還不夠,畢竟自殺是第17大死亡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稱,「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更多的人試圖自殺。自殺貫穿人的一生,是全球15至29歲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一些名人自殺時,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他們什麼都有——金錢、名譽和財富,那為什麼呢? 為什麼會採取如此極端的措施呢?

答案也許就在20世紀50年代的精神分析學家弗裡達·弗萊姆·賴克曼關於情感孤立,或者簡單地說,孤獨的開創性研究中。

這並不是什麼浪漫的孤獨,而是一種尖叫,渴望與他人聯繫,渴望被他人理解,即使身邊有人。

電影《時時刻刻》

另一個原因是,科學家發現那些來自破裂家庭、受父母虐待和擁有糟糕的家庭關係的人更傾向於自殺或有自殺想法。

我們常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這確實是進化的真理。

電影《時時刻刻》

今天,Fromm-Reichmann的工作已經擴展成為社會神經科學的領域,尤其是已故教授John Cacioppo,他研究了20多年的孤獨。他是芝加哥大學認知和社會神經科學中心的主任,撰寫了影響深遠的著作《孤獨:人性與社會聯繫的需要》。

在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他說:「客觀孤獨和感知孤獨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我們可以很快學會感知孤獨就是真正的孤獨。」

「典型的例子是,億萬富翁看到每個人都想成為他們的朋友,但在億萬富翁的眼中,這些都是虛情假意的,因為他們被視為被物質利益所驅使。」

「事實上,我認為孤獨有點像痛苦、飢餓和乾渴,除了無痛苦、不餓不渴之外,它們也沒有對立面。」

在今天的世界上,尤其是隨著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病。

人們總是在搬家——為了工作、教育、家庭原因,或者僅僅是為了尋找。雖然這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但對許多人來說,這也增加了他們的孤立感。

不要把它和獨處混為一談,而是一種相互連接減少的感覺。需要吸收新的文化、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

孤獨的人只要有身邊人的支持就會被「治癒」

這也不是答案。

因為擺脫孤獨需要的是相互的聯繫,而不是單向的。

如果它只是關於支持,人們在醫院不會感到孤獨,因為他們被包圍著。但我們知道,住院的人經常感到非常孤獨。」

人們似乎在適應,但在表面之下,可能是焦慮和無法以必要的社會節奏實現親近感。這促使它們向內翻,作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就像烏龜縮進殼裡一樣。

他們看起來很合群,但孤獨感卻像一種疾病一樣蔓延,侵入並侵擾著每個人的思想。

電影《時時刻刻》

慢性孤獨會破壞身心。

還有一些智力較低的人,很容易受到影響和操縱。

但是,有些人並不屬於這些類別。有時候,最堅強、最聰明的人會發現堅持下去是最困難的。

許多人認為,自殺是一種衝動行為,但對於一個在任何迫在眉睫的危險或痛苦感下「戰鬥或逃跑」的物種來說,自願實施致命的自我傷害的決定掩蓋了這一假設。它極有可能來自一個極度孤獨和最黑暗絕望的地方。

也許,我所說的對一些人來說聽起來很浪漫,但是沒有什麼比事實更真實的了,在這個事實中,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生活似乎不可能繼續下去。

2014年,作家Andrew Solomon在The New Yorker上發表評論稱,這也適用於成功人士。他們設定了高得難以置信的標準——基準,這只會把他們推得越來越遠,使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感到力不從心。

他寫道:「自殺是一種孤獨的罪行,被吹捧的人可能會孤獨得可怕。在這些情況下,智力是沒有幫助的;輝煌幾乎總是深刻的孤立。」

「…每當有人提醒我們,幸福是無法獲得的,也無法獲得的;我們都是自己有缺陷的大腦的囚徒;最終,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孤獨是不可侵犯的。」

這是否意味著什麼都做不了?

社會神經科學有一些答案,John Cacioppo說這方面已經取得了成功。但是,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了解孤獨的流行,並且沒有千篇一律的解決方案。

唯一能做的就是尋求或不斷提供幫助。

電影《時時刻刻》

以下是你可以做的改變:

天空沒有失去色彩,花朵也沒有失去魅力。只是這已經不重要了。

沉重的四肢和沉重的身體。一個不會停止消極自言自語的頭腦。內疚,空虛,持續的需要/想要/渴望停止。

如果你也是這樣,那就花點時間來評估一下到底發生了什麼。

你可能會感到沮喪。

和你信任的人交談,並考慮去找專業人士——在處理抑鬱症時,沒有什麼可以替代沒有偏見和可以客觀判斷的聽眾。

雖然通往正常生活的道路看起來像是永無止境的過山車,但你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儘量減少停頓,最大限度地恢復。

電影《時時刻刻》

悲傷有哪些症狀?

在情緒方面,生活心理諮詢中心的臨床心理學家Mrabet Jihene博士解釋說:「人們會感到無助、持續悲傷和焦慮。有時候,你會遇到一些人說他們感覺很空虛。這些人也會經歷一些易怒。總是認為他是問題所在。」

在認知行為方面,人們可能會意識到注意力和記憶力逐漸變差。

「許多患有抑鬱症的兒童被誤診為多動症,」德國神經科學中心的Daniela Graf博士表示。

多動症是什麼?

它指的是一種以抽搐為特徵的大腦紊亂、注意力缺失/過度活躍。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解釋說,是一種持續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或多動——衝動,會干擾身體功能或發育。

抑鬱症的其他症狀包括對曾經給你帶來快樂的事物失去興趣。

「遠離朋友和家人。我們還會感到能量減少,飲食和睡眠模式的改變。頭痛、消化問題或痙攣。」在這一點上,一個人可能會涉足藥物濫用。當消費模式發生改變時,特別是當他們轉向不健康的消費模式時,身體會產生反彈,有時是痛苦的。

你知道嗎?「肚子痛是抑鬱症兒童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他們經常被誤診為食物不耐受或腸易激綜合症。」

情緒低落?

萊克恩博士和格拉夫博士給我們開了一些對付黑暗的方法。

鍛鍊

「你可以去散步——這不僅僅是劇烈運動。例如,每天步行30分鐘。它將給我們帶來新鮮的氧氣……當我們的大腦含氧良好時,我們可以更好地思考。」

飲食

「平衡你的食物攝入量。多吃抗氧化劑,它們能對抗體內的自由基。比如鷹嘴豆,豌豆,扁豆,混合堅果,魚,雞蛋等,這將給你的身體帶來平衡,幫助增加血清素。補充富含維生素B12的豆奶和豆製品。

推薦每天進行日光浴來增加維生素D的產生。

擁有一隻寵物

對於喜愛動物的人來說,照顧寵物可以產生積極的影響。

冥想

哪怕只有15分鐘。

「冥想將幫助我們減少焦慮,然後它將幫助我們或許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上——保持冷靜,獨處,思考我必須做什麼才能讓事情對我更好。」

減少屏幕時間

「屏幕對我們的眼睛和大腦都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屏幕上充滿了信息,我們不能處理所有的信息,所以也許可以把屏幕放下一會兒,繼續聽能讓你放鬆的音樂。

「或者可以嘗試閱讀。」

永遠不要使自己與朋友隔絕

「即使你真的不想出去,你也必須強迫自己出去,因為這是保持社交的唯一方式。」

電影《時時刻刻》

晚安,記得世界和我愛著你。

如果你暫時無法開心,那我就祝你身體健康!

相關焦點

  • 林肯公園主唱自殺 除了張國榮還有哪些明星因為抑鬱症自殺
    41歲的貝寧頓日前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他的離世不僅是世界樂壇的損失,也讓無數音樂愛好者震驚心碎,無限緬懷。­  放眼歌壇影壇,不少耀眼的明星在大好年華卻選擇結束自己的性命,多數慘劇都與抑鬱症這一「頭號心理殺手」有關。而聲音甜美的布蘭妮,特立獨行的lady gaga,也曾有過痛苦的抑鬱經歷。總之,正視抑鬱症及其危害,採取有效方法治療抑鬱症,不容忽視。
  • 抑鬱症蔓延娛樂圈?娛樂圈的他們都是因為抑鬱症自殺的!
    最近《怪你過分美麗》大結局,而劇中那個最開始作天作地的小作精林湘在大結局的時候得了抑鬱症,最後在34集的末尾,她自殺了,當看到那一束光照在林湘的身體上,感覺死亡對她來說就是救贖吧。那些自以為是的粉絲+吸血無情的父親+無情的經紀人,讓她崩潰!
  • 【娛樂】盤點因抑鬱症燒炭自殺的明星
    那些得了抑鬱症的明星們到底是治了治不好?還是忽視不治、置之不管呢?今天,我們與張璣晴神抑鬱症健康諮詢中心的專家一起,共同盤點那些因為抑鬱症而燒炭自殺的明星們,希望以此喚醒不重視治療的沉睡之人.  韓星潘英振因抑鬱症車內燒炭自殺  據《騰訊網》報導,韓國電影演員潘英振於2015年6月22日晚因抑鬱症在車內燒炭自殺身亡。
  • 崔永元抑鬱症又犯了?張國榮是因為抑鬱自殺的嗎?揭開抑鬱症真相
    張國榮是因為抑鬱症自殺的? 2003年4月1日,這是最悲傷的一天。文華酒店外一聲悶響,千古巨星香消玉隕!說的就是哥哥張國榮。對於張國榮這種聲譽與爭議在香港娛樂圈都無出其右的天王級人物,選擇了在4月1日這個愚人節和跳樓自殺這種不可思議的毀滅方式,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說,這都是比鄧麗君、陳百強、翁美玲或者陳寶蓮之死更具震撼,也更具懸念的世紀悲劇!
  • 歌手盧凱彤墜樓被列為自殺,抑鬱症是「明星殺手」?
    從兩年前因抑鬱症自殺的喬任梁,到現在因躁鬱症自殺的盧凱彤,娛樂圈似乎成了抑鬱症的重災區,抑鬱症似乎成了「明星殺手」。演戲演得好,因為他入戲太深,甚至走不出來,深陷抑鬱。拍《藍宇》時,前女友謝娜看到的他是,「身與心都太累了。每拍完一部戲,他都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抽離角色。」
  • 林肯公園主唱自殺,抑鬱症殺手「害死」多少明星?
    41歲的貝寧頓日前被發現在家中上吊自殺,他的離世不僅是世界樂壇的損失,也讓無數音樂愛好者震驚心碎,無限緬懷。  放眼歌壇影壇,不少耀眼的明星在大好年華卻選擇結束自己的性命,多數慘劇都與抑鬱症這一「頭號心理殺手」有關。而聲音甜美的布蘭妮,特立獨行的lady gaga,也曾有過痛苦的抑鬱經歷。總之,正視抑鬱症及其危害,採取有效方法治療抑鬱症,不容忽視。
  • 這些年因為抑鬱症而離世的明星和名人們!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一個叫「抑鬱症」的名詞也跟著躍入了人們的視野裡,但是對於這種能給人身心都造成巨大傷害的慢性疾病,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甚至不少人對這一類疾病充滿著無知和偏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抑鬱症全球發病率大約為百分之十一,全球七十人口裡面大約有3.4億抑鬱症患者,並且此數量逐年增加,讓抑鬱症成為了世界第四大疾病殺手。相關組織統計,在中度以上的抑鬱症患者裡面,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會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 因抑鬱症自殺身亡的十大明星
    明星之所以容易出現抑鬱問題,甚至走上絕路,主要原因是:明星多為表演型人格特質,這種人格的特徵是需要不斷地得到外界的肯定,而外界的肯定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一旦他們得不到外界持續的肯定(而這幾乎是必然),他們就很容易陷入抑鬱。娛樂圈潮起潮落,可以讓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讓人魂銷魄散。在強大的壓力下,有些人抑鬱成疾,最終選擇了離開人世,試圖獲得內心的解脫。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因抑鬱症自殺身亡的十大明星。
  • 那些因抑鬱症而選擇自殺的明星,每一個活著應該都是巨星般的存在
    娛樂圈中很多明星看似光鮮亮麗,但幕後的心酸無人知曉,他們頂著壓力生活和工作,輿論的壓力更使他們無法像常人一樣生活,很多人都會說明星就是在口水中成長的人,觀眾可以把你們捧上天,也可以將明星打入地獄,很多明星不堪壓力選擇了永遠的離開我們。其實很多自殺都是由抑鬱症引起的,下面看看都有哪些明星因抑鬱症而自殺。
  • 娛樂圈深受網絡暴力影響患抑鬱症最終自殺的年輕明星,真的很心痛
    娛樂圈中,充斥著複雜的交易,往往一位年輕藝人想要出名遇到的困難會比預想的要多得多,同樣年紀輕輕就出道的他們,在社會上打拼較少,並不會對人有太多的戒備,大多時間都遵循著自己內心的想法,但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網絡社交的普及,很多網民的留言很犀利,對明星們的緋聞也是大肆宣傳,這讓明星們非常苦惱
  • 張國榮自殺的原因真的是因為抑鬱症嗎?隱瞞了十幾年的死亡真相
    4月8日,全香港的目光都集中在張國榮的葬禮上。多家電視臺現場直播了張國榮的葬禮。香港演藝界知名人士,幾乎都前來為張國榮送行。來自世界各地自發為他送行的歌迷、影迷更是不計其數。位於文華酒店24樓健身房的露臺,是張國榮最後站立的地方。事發後,現場有一張寥寥幾十字的遺書。上面寫著:Depression!多謝各位朋友,多謝麥列菲菲教授。
  • 又一名女童星因為抑鬱症選擇自殺,她的顏值不輸於楊紫關曉彤
    又一名女童星因為抑鬱症選擇自殺,她的顏值不輸於楊紫關曉彤娛樂圈可以說是掙錢的聖地,也可以說是無業有名的聖地,火了的明星可以掙很多錢,沒有火的明星只能在家帶著做一個無業游民,明星掙的錢能抵平常人一輩子掙的錢,所以很多人也是非常的羨慕明星,明星也要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走向輝煌,相信大家都看過
  • 又一個明星因抑鬱症自殺:我不想自殺,我只是生病了
    演員、歌手喬任梁在螢屏上給大家感覺是個陽光的大男孩,還被稱為微笑王子,但是看起來這麼陽光的人,卻因患上抑鬱症,最終也是自殺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張國榮因為抑鬱症的困擾在03年的愚人節給眾人開了一個永遠無法挽回的玩笑,在那天他選擇從香港文華東方酒店二十四樓墜樓身亡,終年46歲。
  • 記念喬任梁君,這幾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明星竟然這麼多!
    坊間說,他是因抑鬱症,選擇自殺。  真是惋惜,讓我不禁想起了那些年因抑鬱症而自殺的明星們!  25歲的韓國女明星李恩珠2005年2月25日被發現在自己的公寓上吊自殺身亡。據其哥哥透露,李恩珠自從演了電影《紅字》之後就經常被失眠困擾,後被確診為抑鬱症。
  • 韓國娛樂圈自殺的幾位女明星,死因多為抑鬱症
    據韓網消息,雪莉今天在自己家中被經紀人發現身亡,而現在她位於京畿道城南市的家已經被警方封鎖,目前被推測為自殺。而雪莉在16年就曾被傳出自殺割腕的消息,其經紀人也在向警方陳述時傳達了她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情況。
  • 盤點10位非正常死亡的明星:抑鬱症是自殺的主要原因
    其經紀人表示,雪莉平時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悶悶不樂、悲觀厭世,甚至有自殺企圖或行為...2、喬任梁喬任梁(KIMI,1987年10月15日-2016年9月16日),出生於上海市,中國內地影視男演員、流行樂歌手,畢業於上海電機學院。2016年9月16日晚,喬任梁因抑鬱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僅28歲。
  • 喬任梁抑鬱自殺,其實在韓國因抑鬱症自殺的人還真不少
    喬任梁經紀公司發表聲明:「過去的幾年,他一直受失眠困擾,去年在繁重的工作中,遇上外界種種對他不實的報導和重傷的話語後,他患上抑鬱症。」難以想像,這個在朋友眼中「豪爽樂觀」的大男孩,生前竟然飽受抑鬱症的折磨。笑得那麼燦爛的一個人,怎麼說沒就沒了呢?其實除了喬任梁,還有很多明星,因為抑鬱症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 聽說過嗎?自殺和抑鬱症是為了進化?
    他跟兩位同校的合作者克裡斯汀·賽姆(Kristen Syme)和扎卡裡·加菲爾德(Zachary Garfield)一起為自殺行為的兩個模式尋找證據,這兩個模式都將自殺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為。依據上述模型,哈根和同事們分析了全世界53種不同文化中談到自殺行為的474例民族志記錄,從中尋找和每個模型一致(或不一致)的線索。三分之一的文化中有記錄稱,自殺者是他人的負擔,符合整體適存模式。有些記錄中寫道,自殺者是因為生育潛力低(由於年事已高或者健康狀況差),而其中有些在自殺未遂後居然變好了。
  • 繼張國榮後,又一香港明星跳樓身亡,生前被曝同性戀因抑鬱症自殺
    導讀:繼張國榮後,又一香港明星跳樓身亡,生前被曝同性戀因抑鬱症自殺,現在很多人因為生活壓力太大,也不願意跟大家訴說,因為說了也沒有用,睡一覺醒來還是要面臨同樣的事情
  • 又一位韓國女星在家自殺,抑鬱症為什麼那麼可怕?
    ,其中自殺真相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聊一下與自殺有關的抑鬱症的問題!之前,就已經出現過很多韓國女演員自殺!比較轟動的就是金善美的自殺,因為她的自殺又讓抑鬱症回到了大眾視野和關注範圍!確實,金善美的自殺在媒體的渲染就是因為她常年受抑鬱症的纏繞,最後以自殺的形式結束了美麗的人生,終結了自己所愛的演藝事業,這位有「金牌配角」之稱的女演員留給家人和影迷的全部都是悵然與懷念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