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後,我採訪了金獎作品《浩氣長存》的作者張成軍先生,他當時是一名南京化工學院的教師,是位儒雅的剛屆而立之年的青年。他回憶起三十多年前的一幕,至今還很激動。當時,他正在單位上班,辦公室裡的電話鈴響起,拿起聽筒,傳來時任南京市攝影家協會秘書長的王遠明先生激動的聲音:「不得了,金牌!」聽到這句話,張成軍也不禁激動起來,是啊,為了這一天他做了多少次的實踐和努力,終於得到權威的認可了!
回想30年前,雨花臺在1979年樹立了一座名為「慷慨就義」的花崗巖群雕,群雕共有九位烈士,栩栩如生地再現了先烈在就義前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每次去雨花臺張成軍都有一種強烈的創作欲望,要把烈士們的高尚精神風貌表現出來。如果僅僅是拍一張雕塑的照片,那只是把雕塑藝術家的創作成果的簡單記錄,而張成軍卻琢磨著如何用攝影藝術的獨特語言去表達這一雕塑。當時,他的攝影器材很簡陋,就向影友借了一款進口的28毫米的廣角鏡頭,用135相機黑白膠捲採用仰視的角度拍了一張雕塑的照片,如何將這一幅看似普通的照片給增加攝影的藝術性呢?
剛開始,張成軍在暗房裡運用局部變形的方法,放大出一張具有提升感的照片,但影像還是顯得單薄。經過多次尋找,在玄武湖畔找到了一株理想的青松,通過暗房疊加進畫面上雖不錯,但仍然略感沉寂。當時,他參加了南京一個業餘攝影小組—F影組,他把未完成的作品小樣帶到小組裡,影友們熱情地幫他出謀劃策,最後決定在畫面的中間加上九隻盤旋眷戀飛翔的鴿子,表達烈士們對和平的企望和後人對烈士的崇敬。構思決定下來,真正在暗房放大還是很有難度的,沒有精湛的暗室技術是做不出來的,這就是我國攝影大師郎靜山先生的集錦放大法,比如今在電腦上PS難得多。
最終的這幅作品由三張底片組成,雕塑放大時要彎曲相紙造出提升效果,三張底片的曝光時間、曝光位置都不同,放在一張相紙上要不留痕跡、天衣無縫。不知道放了多少張,當最後這張照片放出來之後:前景是一棵蒼勁的松樹,樹後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烈士群雕直衝雲霄,在照片中間有一群和平鴿在飛翔,一股浩然正氣從心底升起,自己不禁激動起來。他把這幅作品的標題定為《浩氣長存》。由於已超過省市影協集中送稿時間,他當即把照片寄往北京中國攝協,向全國第十三屆影展投稿。
這幅作品在全國幾萬張來稿中脫穎而出,終於榮獲金獎!給南京的影友們以極大的鼓舞,在南京的攝影史上留下了一個經典瞬間。張成軍這種善於琢磨的習性一直保持至今,為現在數碼攝影的後期製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是南京的數碼製作高手之一。
作者簡介
趙瀏蘭
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江蘇省攝影家協會顧問
南京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
編者 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