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那又怎麼樣呢?

2021-02-18 小燈塔的三十六計

我小時候是一個有著吃飯困難症的孩子。我的家鄉是美食之鄉,恰恰好我媽媽還很會做飯,也很有耐心很願意花功夫給我準備各種美食,所以無論是我要出去外食,還是在家裡吃飯,我都有很多選擇。簡單說,只要我願意,我一星期三餐都可以不重樣!

可是我是一個很不喜歡吃飯的孩子,那種按時按點吃飯對我簡直是種折磨!我要去玩兒,為什麼還要吃飯?我為什麼不能只吃好吃的零食?我為什麼要吃青菜?

媽媽當然給我講了很多道理,但是我還是覺得吃飯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我當時在心裡和我自己說:「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不會強迫他吃飯!因為我很討厭被強迫吃飯!」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快樂比一切都重要,讓我不快樂的事,都是討厭的事。

在二十幾年之後,我有了孩子,而且是一個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吃飯很讓人發愁的孩子,他對食物沒興趣,挑食偏食,即使擺上滿漢全席,他也是只吃白米飯。無論是採取餓一頓、不給零食這種懲罰性的手段,還是變換菜色,表揚鼓勵這種正面教育的方法,他一律都不買帳!

當然,在極餓的情況下,比如一天沒好好吃早飯和午飯,那他晚飯會吃掉一大碗米飯或者麵條。可是我能讓他一天只吃一頓飯嗎?我能看到他剛剛吃到果腹,完全不能滿足他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的情況下,就聽之任之嗎?我能讓他想吃炸雞就吃炸雞?蔬菜不吃就算了?

很抱歉,和我媽媽當年一樣,我統統都做不到!因為我不允許任何傷害我孩子身體健康的行為,即使以「快樂」之名,也不可以。

他需要好好吃好好睡,他需要營養,他可以選擇吃什麼口味,但是不能偏食,需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一日三餐定點定量是健康的飲食方式,胃不能隨時都處於工作狀態,餓了就吃一點兒,不餓就不吃對身體傷害很大。零食、炸雞、可樂、薯條可以增加飲食的樂趣,但是不能成為主要的食物……

我循循善誘的擺事實講道理,我兒子還是很生氣:「我以後才不會強迫我的孩子這樣吃飯!他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想吃什麼吃什麼,不想吃就不吃!」

那一瞬間,我似乎看見時光倒轉,我曾經和他說著一樣的話,我現在就是我當初很討厭的樣子。可是,我錯了嗎?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是最近網絡流傳度很高的一句雞湯,人氣飆高成為了第四季奇葩說收官命題,四季以來的四位奇葩王和四位導師之間的表演賽,辯論的題目就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這是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話題乍聽之下,「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當然是一件壞事啊,就如同正方所陳述的那樣:

你活成了別的樣子,你都不是按照你自己所選擇的樣子在生活,這難道不是一件壞事?(第二屆奇葩王邱晨,多樣的角度和視野)

「終將成為」這四個字抹滅了可能性,它就是一件壞事,因為一切告訴你「一定會」,「必然會」,「只會」的命題都是壞事!(新晉奇葩王肖驍,果然任性有自我)

為什麼你會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這之中一定發生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吧?讓你變成你最討厭的那種人,這種經歷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個強迫著你朝自己討厭的類型轉變的社會是無情的吧,如果說這是命運的定數,那麼這樣的社會肯定是壞事,這樣的命運也肯定是壞事!(首屆奇葩王馬薇薇,強大的思辨和邏輯)

還有很多很「重」的,很「慘」的自己討厭的事,也在輪迴的發生著,比如很多被暴力對待的人,後來成為了施暴者,很多小時候被輕視的女性,後來成為「重男輕女」的婆婆媽媽,等等,這些找不到任何可以為之開脫的理由,人類不斷的美化自己受到過的傷害,說服自己接受這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能自我安慰,這也是俗稱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黃執中,幾乎不可能被戰勝的辯論王者)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必須說,當黃執中提出「屠龍的孩子最終成為一條惡龍」這樣可怕的「輪迴」說的時候,我想很多人心裡都是恐懼的,也許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你最後都將成為你自己最討厭的人」這樣的「魔咒」的可怕之處。而羅振宇羅胖很巧妙也很犀利的指出這個立論的薄弱之處:

這是「墮落」,不是「終將成為」,因為「最後」和「都」這兩個詞說明了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墮落不是,只有少部分人會墮落,不是人人都會。

所以在教育中,那些「偏見」比如重男輕女,那些「惡行」比如家暴,那些「犯罪」比如「侵犯」,不在我們的定義範圍之內。這些「墮落」當然是壞事,這沒什麼可以說的。

我們要說的是「終將成為」。那麼我們就必須思考,「你終將成為你討厭的那種人」,是「那種人」錯了,還是你「討厭」錯了?

這是蔡康永拋出的立論:人從嬰幼兒成長為成人,是一個從動物性到人性的過程,人性是複雜的也是矛盾的,動物性是單純的也是唯我的。我們不能用我們嬰幼兒時期的標準來決定「討厭」的正確和錯誤。

總有那麼一種雞湯在宣稱「父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才對孩子有要求」,誠然,有這樣的父母,但是對孩子有要求的父母,難道都是這樣的?

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我對我的孩子有要求,是因為我希望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有錢可以選擇過沒有錢的生活,沒錢選不了過有錢的生活。當財富為你創造了更多機會的時候,你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選擇。而健康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健康,你就失去了選擇的絕大多數基本可能性。

是的,人生充滿各種不確定,我們總能找出一兩種特例,比如比爾蓋茨,比如小札,比如賈伯斯……可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大概率事件才是我們的出發點。如果我們自己不能為孩子提供「富二代」這樣的條件,我希望我孩子有更大的概率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才是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努力向上的原因。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總是很輕易就誤會父母,他們要求我們學習要求我們努力,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感受,他們不能理解我們要的快樂是什麼。

孩子這麼想很正常,因為以孩子的知識和閱歷來說,他們看不到也懂不了父母的處境和用心,這一切不管父母怎麼講他們也是不會理解的,因為他們還沒到那個年齡。

可是當孩子長大了成為了父母,終於理解了父母,也做出父母當初同樣要求,他們就錯了嗎?

另一個教育群很常見的討論話題:要不要讓孩子學樂器?因為基本上很少有輕鬆簡單的快樂學琴,學琴的過程都有強迫有眼淚有不甘有憤怒,可是從大多數過來人的經驗來看,父母聽之任之讓孩子半途而廢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大概率都會說:「你怎麼沒讓我再多堅持一下?我現在如果會彈一手好鋼琴多好!」

所以那些後悔自己放棄了的孩子,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他們可能會要求孩子不能放棄,儘管他小時候很討厭強迫自己練琴的父母。

所以時間的長河中,我們不能刻舟求劍,我們不能簡單的說,誰對誰錯。

這也是奇葩說導師張泉靈在做出時空隧道假設後的結論:「當下討厭的,不代表之後討厭的」,「我們從捍衛你的存在,到欣賞你的價值,是一種真正多元化的進步!」

張泉靈回憶說,四年前的她如果看到現在的自己,那恰好是四年前的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天天談錢,隨時開會,穿著過於搶眼。

可是自己四年前為什麼討厭這樣的人?因為四年前的自己不需要談錢,談錢也沒有用;自己是一個有著極強執行力的人,不想要開那麼多會了;自己個性使然,不喜歡這樣的穿著打扮。

而四年後的自己呢?做為投資人,需要天天談錢,這是義務同時也是責任。做為領導層,開會是自己能了解團隊進展最有效的方法。穿著打扮有不一樣的舞臺的不一樣要求。

所以那種「我捍衛你的存在,但是我不介意你怎麼想」不是一種真正的多元,而把自己放空,真正去學會欣賞對方的價值,才是包容與進步。

那些在自己學習過程中放棄了努力最終收穫遺憾的人,當他們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看見時間另一端的自己還在渾渾噩噩,所以他們告訴孩子:你不能放縱。那些曾經對父母有著不理解的人,也會通過時間和身份的改變,來理解當初父母的價值觀是怎麼一回事。

這一切,難道是壞事嗎?

「你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孩子?」也是一種流行的教育雞湯,可是這樣的雞湯很容易被擊破,因為自己做不到難道就能證明這是一件不該做的事情嗎?

相反,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你不能只要求孩子做到,你要自己做到,因為建設自己才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

雙商爆表的馬東正是提出了這個問題:「你還是你,不會因為你在環境中改變了就不是你了,就像曹操墓裡不可能出現兩具屍體,一具幼年時期的曹操,一具老年的曹操」,「討厭的原因不一定是討厭的人或者事不對不好,而很可能是你自己做不到。」

羅胖最精彩的一段發言提高了整個表演賽的格局:

「一件討厭的事,一件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事,一件每個人方式和程度會不一樣的事,那就是成長。」

「成長的本質不是提高也不保證是變得更好,成長的本質是變得複雜!」

是的,變得複雜。

比如這幾天我在看一個討論話題,要不要孩子去同學家過夜,因為在同學家過夜是美國很流行的一種社交方式,孩子有各種很能成立的理由,比如這是童年和青春期的一個有趣的部分,那些和好朋友一起的會心促膝長談,那些深夜的笑聲,那些開誠布公的故事和那些可愛的無害的惡作劇,都有可能是最美好的經歷和回憶。

一個叫做珍妮的女生回憶說:她11歲的時候,同學要開一個sleepover過夜聚會,不管她怎麼請求父母,做出什麼樣的保證,爸爸媽媽的回答都是:「不可以!你只能待到十點,我們準時來接你!」

她當時很憤怒,因為十點整個聚會都還沒算正式開始,她們計劃了那麼久,要一起看電影,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八卦,如果她不能參加,可能她就會被朋友排擠。她生氣的對父母說:「我討厭這樣的規定!我以後一定會同意我的孩子去參加sleepover!你們剝奪了我的快樂和朋友!」

結果當天晚上,大概9:45的時候,其餘的女孩子開始開酒,拿出了很多珍妮知道不應該觸碰的東西,她很害怕,不知道怎麼拒絕,又知道這些不能做,當時,她心裡唯一想的就是我要回家,可是她不敢說,這樣的情況說出來可是要被當作膽小鬼的。

終於,夜裡十點的鐘聲響了,爸爸媽媽出現在了同學家外的車道,媽媽打電話提醒她出來要回家了,她如釋重負!那一次之後,珍妮說:我以後也不會讓孩子去參加過夜聚會的,我知道這樣他可能會生氣,可能會錯過,但是我不能讓他有任何的危險。

這就是成長啊,你成為了你當初認為的那個霸道的父母,因為你知道了這個世界的複雜性,你也變得複雜了,這樣好不好不一定有定論,但是因為你輸不起,你會退縮會更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樣,錯了嗎?我覺得沒錯,因為面對安全問題,多小心翼翼都不會出錯。

人類是唯一有著很長「幼態持續」的動物,有著相對長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需要讀書明理,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因為他們需要建立自己的主觀世界,需要明辨是非善惡。「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鴻溝,掉進去了叫做挫折,爬出來了叫做成長」,這就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討厭的人的最真實的原因。

我們從孩子到父母,一直是一個「灰度認知,黑白抉擇」的過程,而從我不熟悉的,我不懂的,我不喜歡的,我討厭的東西中,得到重建自我的因素,這不是一件壞事。所以不要懼怕,怕自己不是好的父母,怕自己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只要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反省,一直是真誠的,一直是充滿了無條件的愛的,那麼即使我們的教育之路充滿了裂痕,那又怎樣?



☞ 來這個美國夏令營的孩子,都更愛學英語,做科技了!最火爆的中美科技夏令營正在報名中,小燈塔獨家優惠等你拿!(點擊查看詳情)

相關焦點

  • 成為兒時最討厭的那種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覺得理所應當
    很多事情真的要到了一定的年歲我們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在大家小的時候一定聽過或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沒想到最後我卻成了我曾經最討厭的人。那時我們覺得,一個人怎麼會成為自己最討厭那種人呢?一個人想要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子不都是我們自己說了算的嗎?既然自己討厭那種樣子那不去和那種樣子沾上邊不就好了嗎?變成自己最討厭的人簡直是一種笑話。小時候覺得這個世界非黑即白,覺得只要自己願意沒有什麼可以裹挾著自己前進,人生沒有定論,一切都方興未艾,世界都是美好的。
  • 《終將成為你》終將成為你期待的自己 互相成為彼此的特別
    但觀看過程中心會砰砰跳是不會假的 看柑橘時的心動 幾乎都是身體接觸帶給我一時的躁動 而終將除了她們的接觸就連對話 我都感覺很悸動 追漫畫時 我更是一字一字看 甚至還會倒退著重複看 因為她們的感情真的彆扭而細膩在感情上 柑橘像是單方面的救贖 但終將是雙向的救贖 討厭被人喜歡的燈子和無法喜歡人的侑 一個性單戀一個無性戀
  • 金秋表演賽 | 如果,我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
    或許,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或許,我會覺得這樣也不錯——19新傳王達如果,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那豈不是剛好?——19水院洪凌波如果,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我會寬慰自己說:「至少在一些人心裡,你並不普通呀。」當人生墜落谷底,依然有人為你點亮心中的燈,你又為什麼害怕普通呢。「只要你在打辯論,我就能感受到純粹的熱愛。」
  • 《終將成為你》終將成為你自己
    起初看到終將成為你,這個劇的名字,不由的想到,誰要成為誰呢?學妹要成為學姐嗎?常常是仰慕者成為心中最喜歡最嚮往的那個人,會是學妹嚮往著學姐嗎?心中好像有一個對劇情的猜想,就這樣看了下去,發現從一開始就和想像不一樣啊。學姐突然喜歡上學妹,第一集就表白(*/ω\*),學妹是那個對誰也沒感覺的人。
  • 梁冬x 吳伯凡:我們終將成為無用之人?
    我們的生命就是要做到沒有效率,儘可能長壽,從生到死不要馬上完成。 接下來是故事力。現在的玄幻小說,表面上很熱鬧,實際沒有敘事。畫鬼容易,畫人難,沒有約束的想像不是真正的想像。你創造出一個人,怎麼打都不打不死,那沒有什麼意義。 還有共情力,這不是簡單地設身處地理解別人。而是用多信道、全息化的方式和人相處。
  • 《都挺好》,原生家庭的我們終將活成我們討厭的模樣
    你看一下,別人的父親都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孩子,你呢?遇到事情就縮頭,還讓兒女給你擦屁股!蘇大強也不依不饒「你媽說的對,你就是一個白眼狼!」記得朋友曾對我說過一句,人潛意識裡其實是最討厭的就是內心的自己,蘇母重男輕女,從小偏愛兩個男孩,委屈的明玉憎恨蘇母觀眾感同身受,也覺得可以理解明玉,但是原生家庭從小的耳渲目染其實早已讓明玉變成了她媽媽那樣的模樣
  • 《哈利波特與密室》: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能夠成為什麼樣的人
    「清除泥巴種」,泥巴種也就是血統不純正的人,那在影片裡是如何定義「血統純正」這個詞的呢?而在操控整場「清除泥巴種」行動的是馬爾福家族的盧修斯,盧修斯是魔法學院小馬爾福的父親,在巨大的血統以及壓力面前,哈利和赫敏的選擇會是怎麼樣的呢?
  •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是最好的安排!
    我們所經歷的一切,如果改變不了,那就是最好的安排!早上送完孩子上學,和朋友一起從學校走回家,一路上就聽她一直在抱怨,公婆待她如何不好,老公腰不好,孩子脾氣不好,自己最近運氣也不好。不要一個勁的和挫折較勁,不然挫折就像一張巨大的網,把我們的心死死的困在其中,越是想撕開這張網,越是遍體鱗傷,越是鑽進了牛角尖,出不去了.如若我們抓住挫折不放手,我們會一直痛苦下去,可是放開手,就會有選擇的機會。心若執拗,人的智慧何在,世間沒什麼事情會註定成為挫折,換一個角度去想問題,壞事何嘗不是好事。
  • 我們終將都會從Bob Dylan這所學院畢業
    這首歌是鮑勃·迪倫真正的成名作,他在1963年新港音樂節上,與「民謠女皇」瓊·貝茲合唱這首歌,引發巨大轟動,並收入同年他一舉成名的經典專輯《放任自流的鮑勃·迪倫》,成為當時民謠音樂的聖歌。鮑勃·迪倫的橫空出世,在於他這首歌絕非讓所有人都聽起來「舒心」,而是將當時美國工業城鎮經濟凋敝、人們失業失望又無可奈何的現實,不加任何迴避娓娓道來。他在後來的自傳中說,「我的歌並不友善,也不圓潤順滑。」
  • 思念是首歌,等到苦盡甘來的那一天,我們終將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
    難熬的日子終會過去,等到苦盡甘來的那一天,我們終將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1.願你——晝夜(願你付出甘之如飴,所得歸於歡喜。願你遇見那個更好的自己,偶爾犒勞那努力的自己。願你可以走過長長的路,有豐盈的時間發生故事,若沒人陪你顛沛流離,便以夢為馬,隨處而棲。)
  • 再看《大話西遊》:我們最終都活成了我們曾經討厭的樣子
    時隔多年再看到它的時候,卻讓我明白:我們終將活成自己最討厭的樣子!那個曾經一心想保護的人,一心想過一輩子的人,都沒能堅持到最後。有時會怪自己無能,怪愛的不夠堅決,怪自己沒挽留,怪她走的決絕。其實,真正讓我們留下遺憾的,並不是我們不夠愛,而是時間不對。
  • 《終將成為你》終將成為你——講講我喜歡的角色的故事
    現在這份感動我在終你中找到了,侑、燈子、沙彌香(我還是喜歡叫佐伯女士),她們三人之間的愛和牽絆又可以成為我新的食糧了。之前說春物,我說那是一個戀愛以上的故事。不執著於「戀愛關係」這種可以被話語束縛而浮於表面的東西,春物的核心是幾個人心靈的靠近和探索,他們三人的感情不是一個「愛情」就可以概括的。
  • 我們終將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
    其實不管什麼原因,一個倡導戒菸的少年,長大以後成為菸民,這本身就是成長的宿命。不管你承不承認,每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都會活成某種自己討厭的樣子。他接下父親的衣缽,成為新一代教父,以心狠手辣的作風威震江湖。背負起家族命運的麥克,選擇成為了自己最不想成為的人。
  • 《終將成為你》無法成為任何人的我也沒關係嗎?
    從不喜歡到不討厭到喜歡卻被迫不能說出口的心意。克制又隱忍。溫柔的尊重。不是從喜歡到交往,隨後再搞些情節的操作,玩味一段感情這種比比皆是的套路。似乎戀愛這回事,在我們大家看來都太過於理所當然了。以致於沒人再去關注愛意關注戀愛的心情本身。有必要再多交代一下人設。小糸侑,新任高一,開學被套路去了學生會幫忙,遇見了那個人——七海燈子。
  • 《我們深陷泥潭》:人應該有那種力量,把自己從泥潭裡救出來
    「世界告訴你們俗世的債務很重要,但我來到世界的唯一使命就是告訴你們那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債務是精神上的債務。」我們空著手來到世界上,又空著手離開。這一切的結果都是歸於泥土。而過程的酸甜苦辣才是我們真正能得到的。
  •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們都該愛自己,勝過愛愛情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那也算是我年輕時的記憶了,當時我看這部片子感觸良多呢,於是停下來,懷念一下。沒想到當時把我感動得稀裡譁啦的劇情,現在再看,滿是槽點。果然影視劇隔幾年就翻拍一次,那都是有道理的,五年前的片子再拿出來看,價值觀已經大大地過時了。電影裡幾次重複一句話,「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以一種貶抑的態度。裡面幾對男女的故事,都是在向觀眾展示一種態度:為愛付出飛蛾撲火是高尚的。
  • 《德米安》|我們終將踏上的自我之尋
    這似乎不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這段探索之旅漫長、充滿著艱辛,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終將有一天會走上這條路,就像作者所說,「人人嘗試走出深淵,朝各自的目標努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夠了解自己的,卻只有每個人本身。」如果你尚未動身,不妨先跟著小辛克萊去經歷一番,看看我們或許會經歷的那幾段重要的生命歷程。
  • 青春記錄:最終,我們還是成為了以前最不想成為的那種人
    「後來我明白了原來主宰世界的都是些混帳東西那怎麼辦?我也得成為那種混帳啊」在tvN新劇《青春記錄》中,這是男主司惠俊的公司老闆在一次和虧待過他的導演打高爾夫時說的話,作為老闆,他欠員工工資,不給作為公司藝人的惠俊應有的酬勞,最後惠俊不得不解約並而拿不到一分工錢,他曾對惠俊說:「你不可能成為海孝的」,那時我認為他只是惱羞成怒而說出那番話,現在看來,那就是現實啊,他的藝人——當紅的演員樸道河,沒有禮貌,勾三搭四,被認為是混帳,卻依然大火,他是這樣描述惠俊的
  • 觀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有感
    5月11日,星期六晚上學校工會請全體教師觀看最近熱播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我給愛人及女兒各買了一張票。為了增加浪漫色彩,下午我在女兒結束了在培訓中心的學習之後,我就帶她去了愛琴海西餐廳。我們一邊喝下午茶,一邊等我愛人。我愛人下班之後如約而至,晚飯之後,我們按計劃走進了太陽城影劇院。
  • 《嗝嗝老師》:好的老師終將給我們好的教育
    原來這些還是是附近貧民窟的一些孩子們,但是因為教育政策的原因,所以他們被劃分到這個學校當中,然而他們卻不被人所接受,甚至氣走了一波一又一波的老師。就在這些孩子要放棄自己的時候,她卻給他們了最大的希望,那就是可以幫助他們走向成功,所以他們與校長也進行了一場賭約,那就是可以讓自己走向及格後,然後獲得學校最光榮的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