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是一個有著吃飯困難症的孩子。我的家鄉是美食之鄉,恰恰好我媽媽還很會做飯,也很有耐心很願意花功夫給我準備各種美食,所以無論是我要出去外食,還是在家裡吃飯,我都有很多選擇。簡單說,只要我願意,我一星期三餐都可以不重樣!
可是我是一個很不喜歡吃飯的孩子,那種按時按點吃飯對我簡直是種折磨!我要去玩兒,為什麼還要吃飯?我為什麼不能只吃好吃的零食?我為什麼要吃青菜?
媽媽當然給我講了很多道理,但是我還是覺得吃飯是一件很討厭的事情,我當時在心裡和我自己說:「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肯定不會強迫他吃飯!因為我很討厭被強迫吃飯!」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快樂比一切都重要,讓我不快樂的事,都是討厭的事。
在二十幾年之後,我有了孩子,而且是一個和我小時候一模一樣吃飯很讓人發愁的孩子,他對食物沒興趣,挑食偏食,即使擺上滿漢全席,他也是只吃白米飯。無論是採取餓一頓、不給零食這種懲罰性的手段,還是變換菜色,表揚鼓勵這種正面教育的方法,他一律都不買帳!
當然,在極餓的情況下,比如一天沒好好吃早飯和午飯,那他晚飯會吃掉一大碗米飯或者麵條。可是我能讓他一天只吃一頓飯嗎?我能看到他剛剛吃到果腹,完全不能滿足他的生長需要的營養的情況下,就聽之任之嗎?我能讓他想吃炸雞就吃炸雞?蔬菜不吃就算了?
很抱歉,和我媽媽當年一樣,我統統都做不到!因為我不允許任何傷害我孩子身體健康的行為,即使以「快樂」之名,也不可以。
他需要好好吃好好睡,他需要營養,他可以選擇吃什麼口味,但是不能偏食,需要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纖維素、維生素……一日三餐定點定量是健康的飲食方式,胃不能隨時都處於工作狀態,餓了就吃一點兒,不餓就不吃對身體傷害很大。零食、炸雞、可樂、薯條可以增加飲食的樂趣,但是不能成為主要的食物……
我循循善誘的擺事實講道理,我兒子還是很生氣:「我以後才不會強迫我的孩子這樣吃飯!他想吃就吃,不想吃就不吃,想吃什麼吃什麼,不想吃就不吃!」
那一瞬間,我似乎看見時光倒轉,我曾經和他說著一樣的話,我現在就是我當初很討厭的樣子。可是,我錯了嗎?
「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是最近網絡流傳度很高的一句雞湯,人氣飆高成為了第四季奇葩說收官命題,四季以來的四位奇葩王和四位導師之間的表演賽,辯論的題目就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人,這是不是一件壞事》
這個話題乍聽之下,「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當然是一件壞事啊,就如同正方所陳述的那樣:
你活成了別的樣子,你都不是按照你自己所選擇的樣子在生活,這難道不是一件壞事?(第二屆奇葩王邱晨,多樣的角度和視野)
「終將成為」這四個字抹滅了可能性,它就是一件壞事,因為一切告訴你「一定會」,「必然會」,「只會」的命題都是壞事!(新晉奇葩王肖驍,果然任性有自我)
為什麼你會成為「自己討厭的那種人」?這之中一定發生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吧?讓你變成你最討厭的那種人,這種經歷是好事還是壞事?一個強迫著你朝自己討厭的類型轉變的社會是無情的吧,如果說這是命運的定數,那麼這樣的社會肯定是壞事,這樣的命運也肯定是壞事!(首屆奇葩王馬薇薇,強大的思辨和邏輯)
還有很多很「重」的,很「慘」的自己討厭的事,也在輪迴的發生著,比如很多被暴力對待的人,後來成為了施暴者,很多小時候被輕視的女性,後來成為「重男輕女」的婆婆媽媽,等等,這些找不到任何可以為之開脫的理由,人類不斷的美化自己受到過的傷害,說服自己接受這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只有這樣,人類才能自我安慰,這也是俗稱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黃執中,幾乎不可能被戰勝的辯論王者)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必須說,當黃執中提出「屠龍的孩子最終成為一條惡龍」這樣可怕的「輪迴」說的時候,我想很多人心裡都是恐懼的,也許這也是很多人覺得「你最後都將成為你自己最討厭的人」這樣的「魔咒」的可怕之處。而羅振宇羅胖很巧妙也很犀利的指出這個立論的薄弱之處:
這是「墮落」,不是「終將成為」,因為「最後」和「都」這兩個詞說明了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事情,墮落不是,只有少部分人會墮落,不是人人都會。
所以在教育中,那些「偏見」比如重男輕女,那些「惡行」比如家暴,那些「犯罪」比如「侵犯」,不在我們的定義範圍之內。這些「墮落」當然是壞事,這沒什麼可以說的。
我們要說的是「終將成為」。那麼我們就必須思考,「你終將成為你討厭的那種人」,是「那種人」錯了,還是你「討厭」錯了?
這是蔡康永拋出的立論:人從嬰幼兒成長為成人,是一個從動物性到人性的過程,人性是複雜的也是矛盾的,動物性是單純的也是唯我的。我們不能用我們嬰幼兒時期的標準來決定「討厭」的正確和錯誤。
總有那麼一種雞湯在宣稱「父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才對孩子有要求」,誠然,有這樣的父母,但是對孩子有要求的父母,難道都是這樣的?
我自己當了媽媽之後,我對我的孩子有要求,是因為我希望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因為有錢可以選擇過沒有錢的生活,沒錢選不了過有錢的生活。當財富為你創造了更多機會的時候,你需要有足夠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選擇。而健康是一切的基礎,沒有健康,你就失去了選擇的絕大多數基本可能性。
是的,人生充滿各種不確定,我們總能找出一兩種特例,比如比爾蓋茨,比如小札,比如賈伯斯……可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大概率事件才是我們的出發點。如果我們自己不能為孩子提供「富二代」這樣的條件,我希望我孩子有更大的概率擁有更多的選擇權,這才是我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努力向上的原因。
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總是很輕易就誤會父母,他們要求我們學習要求我們努力,根本不在乎我們的感受,他們不能理解我們要的快樂是什麼。
孩子這麼想很正常,因為以孩子的知識和閱歷來說,他們看不到也懂不了父母的處境和用心,這一切不管父母怎麼講他們也是不會理解的,因為他們還沒到那個年齡。
可是當孩子長大了成為了父母,終於理解了父母,也做出父母當初同樣要求,他們就錯了嗎?
另一個教育群很常見的討論話題:要不要讓孩子學樂器?因為基本上很少有輕鬆簡單的快樂學琴,學琴的過程都有強迫有眼淚有不甘有憤怒,可是從大多數過來人的經驗來看,父母聽之任之讓孩子半途而廢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大概率都會說:「你怎麼沒讓我再多堅持一下?我現在如果會彈一手好鋼琴多好!」
所以那些後悔自己放棄了的孩子,當他們成為父母之後,他們可能會要求孩子不能放棄,儘管他小時候很討厭強迫自己練琴的父母。
所以時間的長河中,我們不能刻舟求劍,我們不能簡單的說,誰對誰錯。
這也是奇葩說導師張泉靈在做出時空隧道假設後的結論:「當下討厭的,不代表之後討厭的」,「我們從捍衛你的存在,到欣賞你的價值,是一種真正多元化的進步!」
張泉靈回憶說,四年前的她如果看到現在的自己,那恰好是四年前的自己最討厭的樣子:天天談錢,隨時開會,穿著過於搶眼。
可是自己四年前為什麼討厭這樣的人?因為四年前的自己不需要談錢,談錢也沒有用;自己是一個有著極強執行力的人,不想要開那麼多會了;自己個性使然,不喜歡這樣的穿著打扮。
而四年後的自己呢?做為投資人,需要天天談錢,這是義務同時也是責任。做為領導層,開會是自己能了解團隊進展最有效的方法。穿著打扮有不一樣的舞臺的不一樣要求。
所以那種「我捍衛你的存在,但是我不介意你怎麼想」不是一種真正的多元,而把自己放空,真正去學會欣賞對方的價值,才是包容與進步。
那些在自己學習過程中放棄了努力最終收穫遺憾的人,當他們成為父母的時候,他們會看見時間另一端的自己還在渾渾噩噩,所以他們告訴孩子:你不能放縱。那些曾經對父母有著不理解的人,也會通過時間和身份的改變,來理解當初父母的價值觀是怎麼一回事。
這一切,難道是壞事嗎?
「你自己做不到為什麼要求孩子?」也是一種流行的教育雞湯,可是這樣的雞湯很容易被擊破,因為自己做不到難道就能證明這是一件不該做的事情嗎?
相反,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你不能只要求孩子做到,你要自己做到,因為建設自己才是對孩子的最好教育」
雙商爆表的馬東正是提出了這個問題:「你還是你,不會因為你在環境中改變了就不是你了,就像曹操墓裡不可能出現兩具屍體,一具幼年時期的曹操,一具老年的曹操」,「討厭的原因不一定是討厭的人或者事不對不好,而很可能是你自己做不到。」
羅胖最精彩的一段發言提高了整個表演賽的格局:
「一件討厭的事,一件每個人都會發生的事,一件每個人方式和程度會不一樣的事,那就是成長。」
「成長的本質不是提高也不保證是變得更好,成長的本質是變得複雜!」
是的,變得複雜。
比如這幾天我在看一個討論話題,要不要孩子去同學家過夜,因為在同學家過夜是美國很流行的一種社交方式,孩子有各種很能成立的理由,比如這是童年和青春期的一個有趣的部分,那些和好朋友一起的會心促膝長談,那些深夜的笑聲,那些開誠布公的故事和那些可愛的無害的惡作劇,都有可能是最美好的經歷和回憶。
一個叫做珍妮的女生回憶說:她11歲的時候,同學要開一個sleepover過夜聚會,不管她怎麼請求父母,做出什麼樣的保證,爸爸媽媽的回答都是:「不可以!你只能待到十點,我們準時來接你!」
她當時很憤怒,因為十點整個聚會都還沒算正式開始,她們計劃了那麼久,要一起看電影,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八卦,如果她不能參加,可能她就會被朋友排擠。她生氣的對父母說:「我討厭這樣的規定!我以後一定會同意我的孩子去參加sleepover!你們剝奪了我的快樂和朋友!」
結果當天晚上,大概9:45的時候,其餘的女孩子開始開酒,拿出了很多珍妮知道不應該觸碰的東西,她很害怕,不知道怎麼拒絕,又知道這些不能做,當時,她心裡唯一想的就是我要回家,可是她不敢說,這樣的情況說出來可是要被當作膽小鬼的。
終於,夜裡十點的鐘聲響了,爸爸媽媽出現在了同學家外的車道,媽媽打電話提醒她出來要回家了,她如釋重負!那一次之後,珍妮說:我以後也不會讓孩子去參加過夜聚會的,我知道這樣他可能會生氣,可能會錯過,但是我不能讓他有任何的危險。
這就是成長啊,你成為了你當初認為的那個霸道的父母,因為你知道了這個世界的複雜性,你也變得複雜了,這樣好不好不一定有定論,但是因為你輸不起,你會退縮會更保護自己的孩子,這樣,錯了嗎?我覺得沒錯,因為面對安全問題,多小心翼翼都不會出錯。
人類是唯一有著很長「幼態持續」的動物,有著相對長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需要讀書明理,需要和父母在一起,因為他們需要建立自己的主觀世界,需要明辨是非善惡。「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之間的鴻溝,掉進去了叫做挫折,爬出來了叫做成長」,這就是我們終將成為我們討厭的人的最真實的原因。
我們從孩子到父母,一直是一個「灰度認知,黑白抉擇」的過程,而從我不熟悉的,我不懂的,我不喜歡的,我討厭的東西中,得到重建自我的因素,這不是一件壞事。所以不要懼怕,怕自己不是好的父母,怕自己成為自己曾經最討厭的那種父母,只要我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學習,一直在反省,一直是真誠的,一直是充滿了無條件的愛的,那麼即使我們的教育之路充滿了裂痕,那又怎樣?
☞ 來這個美國夏令營的孩子,都更愛學英語,做科技了!最火爆的中美科技夏令營正在報名中,小燈塔獨家優惠等你拿!(點擊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