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四大名句,句句啟悟你的智慧!

2021-01-08 水往雲來

一個人的智慧,本來天生具有。只不過由於人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逐漸薰染了一些不好的知識與習慣,致使人的智慧逐漸被埋沒。即便如此,許多人仍然保留了先天的純真與善良,他的智慧,在很多時候都會閃現出來。一旦顯露出他的智慧,整個人便會顯得卓爾不群。

《華嚴經》是佛陀傳法度人時,早期講述的一部經典。裡面蘊含了佛陀的無上智慧,同時也包含了如何啟悟不同根性眾生的智慧。其中善財五十三參,參拜了五十三味善知識,收穫了不同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心的方法,其實就是如何真正證悟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其中,有許多善知識的偈語,義理非常深奧,但在偈語表面,又顯得非常的優美動人。今天,雲來就為大家分享《華嚴經》中的四大經典名句,也就是佛偈,希望大家能從中,啟悟自己的智慧。

一、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無論你看到了什麼,都是出自自心的一種幻化。在這種幻化當中,不要執著於世間的任何東西。因為,那些都是唯心所造。如果一個人,不想辦法破除心中的執念,就會永遠生存在這種自心所化的幻境中。

無論你認為的佛也好,法也好,其實都是來自你心中的執念。一個人,真正應該求的,是破除自心的執念,而不是去求佛、求法。正如《金剛經》中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就是這個道理。

二、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人總覺得自己所期待的、所追求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其實,那些都是自己的慾念,給自己安排的一種假象。這些慾念,是來自心中的執著,其實也是在五蘊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習慣思維。

當你習慣了給自己設立一種目標,設立一種美好,其實都是在五蘊的作用下,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執迷。只有真正的放淡各種欲望,你的心,才會真正快樂起來。一個無求的人,他的快樂,才會長久。所以《金剛經》中說:「心有所住,即為非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三、一切法無住,定處不可得,諸佛住於此,究竟不動搖。

人生的路,總是變幻無常。這是因為人的心,始終都在發生著變化。一忽兒喜不自禁,一忽兒悲傷莫名。一忽兒激情澎湃,一忽兒又空虛頹然。這是因為,人總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總以為這就是人生,充滿酸甜苦辣的人生。

其實這所有的一切情緒,一切心,你都不能為它所牽引。你越去「品味」它們,它們控制你就越牢固。因為你品味它們,其實就是在加重它們。而你的本性,是如如不動的,是究竟不動搖的。正如《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四、世間種種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無所動。

善知識與人的最大區別,就是善知識的心不會輕易動。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世事的一切真相,事物的一切真相。他也能明了事物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只有不動的心,才能承受這所有的一切。

一個人,心之所以容易變動,就是因為他想要得到,不想失去。所以,他總在得與失的選擇中,瞻前顧後,甚至在得失之間,患得患失。即使他明白,一切都會成為過去,但是他的心,仍然放不下。所以,一個人想要讓自己有堅韌不拔的心念,就得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從細小的一思一念做起。正如《金剛經》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因果如是觀。」

佛經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它能啟悟一個人的智慧。甚至,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作用。古往今來,因讀佛經而出現神奇的事,不勝枚舉。但是,這些東西都不可刻意追求。一旦刻意追求,又落了「有所求」的下下乘。所以,讀佛經,只管用心去讀,即可,只要多讀,時間久了,必能生出智慧來。

感恩閱讀,感恩分享,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你就是單單念《華嚴經》裡這一句,就功德無量(宣化上人)
    《華嚴經》中找智慧我們是誰呢?就是本有佛性。業障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夥計。「假饒金玉滿堂」,即使金子、銀子、鑽石、珍珠、翡翠、珊瑚、瑪瑙、硨磲、赤珠、琥珀等等的七寶充滿你的倉庫,「無常終是到來」,無常鬼來到,一點人情也不講,說:「閻王現在請你赴宴去!」你說:「我不跟你去!」這不行的,一個鎖鏈就把你抓去。因為你認賊作子、染苦為樂,把本有的珍寶掉了,到外面收拾垃圾。本有珍寶要到哪裡找回來呢?要在《華嚴經》中找。
  • 佛教:《華嚴經》中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叢林中歷來也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受眾則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
  • 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故稱為大行普賢菩薩。今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普賢行願懺儀》。戒定真香焚起沖天上弟子虔誠爇在金爐放項刻氤氳即遍滿十方昔日耶輸免難消災障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大行普賢願王菩薩三稱一切恭敬一心敬禮。華藏世界。帝網剎中。遍法界常住佛。一拜。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的這句偈頌,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功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每每念誦,感召其中。這句偈頌的意思大概是說,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我們大多都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皆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等惡習所造成的。這些惡業都是因為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不清淨,而感召而來。從今日起,自己都要發心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
  • 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一、拋磚引玉《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 《華嚴經》中善財的身份,到底是誰?
    很多人知道,在《華嚴經》中有一個名叫善財的,為了求法,到處去參拜善知識,一共參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才留在觀世音菩薩身邊,做了他的善財童子。其實,這個善財童子來頭極大,很多人以為他就是一名普通的童子。按道理說,觀世音菩薩就是一名普通的菩薩,為什麼她的童子又有極大的來頭呢?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必知《尚書》名句30個,小到做人,大到治國,句句經典,智慧滿滿
    《尚書》又稱《書》或《書經》,是中國漢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歷史文獻,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其思想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其二,在明賢臣事君之道。《尚書大禹謨》記載的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
  • 馮夢龍經典名句:看穿人性,讀懂人心,句句大智慧,受益匪淺
    尤其是這齣自《智囊全集》的5大經典名句,教會我們看穿人性、讀懂人心,句句大智慧!謀之不遠,是用大簡;人我迭居,吉兇環轉;老成借籌,寧深毋淺。意思:真正的智慧沒有固定的法則可以遵循,而要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採取恰如其分的對策。所以愚昧的人,偶爾也會表現出智慧來;倒是聰明的人常常因為謹守著某些原則而考慮太多,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訛口如波,俗腸如錮。觸目迷津,彌天毒霧。不有明眼,孰為先路?太陽當空,妖魑匿步。
  • 靈鷲山裝藏大典 功德主名入華嚴經柱 自利利他
    受疫情影響,原本於每年年底舉辦的靈鷲山華嚴法會,今年提前於9月18日至10月4日在聖山寺啟建,並在20日舉辦「華嚴經柱裝藏大典」,連續3年感恩回饋護持華嚴聖山建設的功德主,刻名裝藏入華嚴經柱,代表生生世世與諸佛菩薩同在,證得智慧與慈悲,種下未來成佛因子,祈願多元共生、和諧共處的「華嚴世界」早日實現,場面莊嚴殊勝,簡單隆重。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和禪宗。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十位主風神所得到的解脫門|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99複次,無礙光明主風神,得普入佛法及一切世間解脫門。不知佛法的人,不知道有主晝神、主夜神、主方神、主空神、主風神等等,有這樣多的神。研究佛法的人,才知道有這樣多的諸神眾。單說主風神,不是一個主風神,而是有無量無邊的主風神。在前邊經文不過提出十位主風神的名字而已。沒有提出的不知道還有多少?所以現在又說複次。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華藏世界的根本經典,經文由實叉難陀翻譯而來。人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和《楞嚴經》、《法華經》一樣,共稱為「經中之王」。
  • 善現光明(華嚴經淺釋)
    」                                                  ——宣化上人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03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賢首品淺釋  上宣下化老和尚講述 賢首品第十二E8.毛光照益三昧門(分五)F1.一頌標門總辨   F2.八十頌別明一毛光明業用F3.一頌類顯一切毛光業用
  • 51--60卷《大方廣佛華嚴經》(視頻讀誦)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如來出現品第三十七之一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一如來出現品 第三十七之二 佛子,如來以一切譬喻說種種事,無有譬喻能說此法。何以故?
  • 誦《華嚴經》的功德很大,比如這五條!
    生病的情況下,你真的深信這部《華嚴經》 裡面所記載的功德,以深信心、精進心、稀有心受持讀誦,甚至書寫一四句偈,你的一切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你所有的苦惱,都一下子消除了。哪怕你造 罪如須彌山,哪怕你造罪如「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也是能夠消除的。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56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56爾時,可愛樂法光明幢天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眾,而說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