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經典:《華嚴經》到底都講的什麼?

2020-12-23 重樓逾陀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華嚴經到底講述了什麼,本文一一告訴你!

一、拋磚引玉

《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本文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希望本文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們對《華嚴經》的認識。

先談華嚴宗的發展

華嚴宗是中國大乘八大宗之一,可是它並不源於印度。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公元738 -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後來因傳說中《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而加以推廣的,所以後人便推崇龍樹菩薩為初祖,而把杜順等依次稱為二祖、三祖,如此類推。

華嚴宗在盛唐成立,到武則天時受其看重而達至顛峰。但後來華嚴宗後繼無人,加上遇到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各佛教宗派的發展受到重大打擊,華嚴宗自此衰微。可幸在宋朝高麗國送回《華嚴經》的疏章,華嚴宗因此而得以復興。但當時盛行禪宗與淨土宗,華嚴宗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只保持華嚴義學的傳承而已。

華嚴經的內容

1 經題

《華嚴經(Avatamsaka Sutra)》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今日的《華嚴經》有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西藏譯(三篋)三種完本,三者依次增廣,但基本構想則完全一致。至於《佛華嚴》,一般是指裝飾物,尤其是指耳環,也意指裝飾用的華鬘,這與《華嚴》一詞相當吻合。梵語用比喻來稱此世界為「花所裝飾的」,所以藏譯根據內容,譯為《大的集會》

2 成立的背景

今日佛學者認為《華嚴經》成立於公元四世紀中葉。但《入法界品》與《十地品》即推定成立於三世紀中葉。所以《華嚴經》的大部分,可以說是屬於第一期的大乘經典。它是把不同時期的單行本「華嚴經類」編集而成的。編集地區甚廣,涵蓋印度南部、印度面北部、中亞至于闐地區等。中譯的《華嚴經》是由梵本的經類經過一段長時間翻譯出來的。

關於《華嚴經》之梵文版本,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記載,龍樹菩薩在學完當時已知的佛經之後,認為釋尊所說的法並不圓滿。龍王知道後,覺得龍樹菩薩對釋尊的說法未窺全豹,所以邀請他到龍宮閱讀海龍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於龍宮中閱完《華嚴經》後,才認識到釋尊確實具有無比的智慧。他很想把全集帶走,但因為上本與中本數量巨大、涵義深奧,非一般世間人所能理解,於是他只把下本《華嚴經》從龍宮帶出,讓它流傳於世間,令世人得到裨益。此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而實際上流傳的經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45000偈。

3 主題

以上提到《華嚴經》是由「華嚴經藏」編集而成的。其中《兜沙經》描寫釋尊在摩揭陀成佛的情形之後,十方世界都成為佛剎,佛的分身都住在各個世界,卻預示其後十住乃至十地等諸品所展開的菩薩所行。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華嚴經》對十的概念情有獨鍾。在一般的情況下,十代表完結,象徵圓滿,它完全配合《華嚴經》乃至華嚴宗的宗義。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重要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據稱釋尊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後來佛學者認為此經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4 淺談《華嚴經》內容

坊間關於《華嚴經》的書有如恆河沙數,包括有全經的梵文本、各種語言的翻譯本、詮譯本、論本等。有深入淺出的介紹,本文只就《華嚴經》中的主要章節提綱挈領的介紹。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第一是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共六十卷,稱為《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第二是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稱為《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第三是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共四十卷,實際上只是《入法界品》一品,稱為《四十華嚴》。

現今《八十華嚴》比較流行,所以本文以《八十華嚴」》為底本。

一)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

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

3)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升忉利天宮品以下);

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升兜率天宮品以下);

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 ;

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二)五十二階位

大乘菩薩的階位,即由發菩提心起,到成就佛果止,其間可分為以下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回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 覺

妙 覺

三)金獅子章

《華嚴金獅子章》,是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大師向武則天解釋《華嚴經》的講記,比喻巧妙,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言簡意賅,令武則天茅塞頓開,大為讚賞。此章採用以十代表圓滿的華嚴結構,共分十個部分:

一名緣起,

二辨色空,

三約三性,

四顯無相,

五說無生,

六論五教,

七勒十玄,

八括六相,

九成菩提,

十入涅槃。

是了解《華嚴經》不可多得的簡易入門書。

相關焦點

  • 大乘「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已無遠弗屆!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和禪宗。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華藏世界的根本經典,經文由實叉難陀翻譯而來。人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和《楞嚴經》、《法華經》一樣,共稱為「經中之王」。
  •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
    大方廣佛華嚴經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是教菩薩的經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能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相反我們更加應該去修持大方廣佛華嚴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講什麼。一、大方廣佛華嚴經全文先講了釋伽牟尼佛在成佛之後於菩提樹下為各位菩薩講佛法,主要是與五十五為佛法的對話,與菩薩一起探究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奇妙之處,之後又用善財童子努力修行,精進求道,最後成就菩提正果的事來勉勵眾生,讓眾生能夠向善財童子學習。
  • 《華嚴經》中善財的身份,到底是誰?
    龍女都有這麼大的來頭,那麼,善財又豈能比她差?按道理說至少要與龍女的如來身份對等才行。其實,不只是中國人講「門當戶對」,在佛界,其實也存在這個現象。根據《維摩詰經》記載,當維摩詰菩薩「示疾」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詢問諸位菩薩,誰能擔當探望維摩詰菩薩的重任,一眾菩薩都表示自己不行。最後才不得不讓有「諸佛母」、「法王子」之稱的文殊菩薩前去探望。
  • 佛教:《華嚴經》中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佛門中有句話,叫做「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叢林中歷來也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之說。《華嚴經》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乃是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所宣說的第一部大乘經典,受眾則是文殊、普賢等大菩薩。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大方廣佛華嚴經,經題的含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或稱《雜華經》。中國華嚴宗即依據本經,立法界緣起、事事無礙等妙義為宗旨,是一部很長的佛教經典。常言「不讀華嚴經,不知人間富貴」那麼佛陀所說的這部經典,經題到底有什麼含義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 經中之王《華嚴經》講什麼?70萬字濃縮5句經文,只為求證1個主旨
    《華嚴經》共有三種譯本,其中以唐武周時期實叉難陀的譯本最為順明達意,所以此版在中國流傳最廣,因這一版本共有八十卷,對此譯本也稱為《八十華嚴》。《華嚴經》是一部體裁龐大的經書,精簡版尚且有八十餘萬字,實叉難陀原本則有一百四十多萬字。
  • 此生必讀:十部佛教經典!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對於很多希望了解佛教,或者出入佛門信佛的佛弟子來說,難免望而卻步,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下面,就為大家整理介紹下,佛教經典書籍中,此生必讀的十冊經書!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法中流傳最廣、最精髓的一冊經書,全篇僅短短260個字,卻言簡義豐地告訴我們,一切物質其實都是由心產生的,任何情境也會隨心變化,不必用自己的態度去看待當下,跟我們講了修心開智,脫離苦厄的方法。這本經書,雖然講得博大精深,卻相對易讀,是佛學中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幾乎所有佛學弟子都可倒背如流。
  • 【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
    今天繼續為大家分享經典與生活之華嚴經第四百五十五講,勇破魔軍第四十八講想陰魔第三講,貪求善巧第二講,咱們看經文:【經文/楞淺下/547上】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師父】這是佛的原文,這一種魔是想陰魔中第一魔,貪求善巧。這貪求善巧是想陰魔十種禪定的第一魔障。受陰已盡,而得意生身。
  • 這5部佛教經典,你讀過幾部?
    佛教經典浩如煙海,三藏十二部經典,是佛陀教法的凝結,也是佛弟子依止和修行的指南。佛陀所說諸法,由其弟子阿難尊者匯集並編定,以留傳後世。佛陀涅槃之時,告誡弟子要以法為依、以戒為師,作為一名正信的佛弟子,誦經念佛自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佛教「三皈依」裡有唱到: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 如何建立信仰 |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普濟法師講經
    如何建立信仰 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金蓮花」二等獎獲得者如律法師講經11月7日,以「慈悲·圓融·宏博」為主題的2019中國佛教講經交流會在雪竇山浙江佛學院圓滿閉幕。佛門才俊集聚一堂,呈辯才無礙,宣蓮花妙法,可謂盛世法筵僧才璀璨。28位講經法師登臺說法,其中15位法師獲得「金蓮花」一、二、三等獎。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
    《金剛經》是早期大乘佛教經典,屬於《大般若經》的第九會,是宣說般若空義的代表作之一。中國依鳩摩羅什譯本為流行本,一般所說的《金剛經》都指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你就是單單念《華嚴經》裡這一句,就功德無量(宣化上人)
    《華嚴經》中找智慧我們是誰呢?就是本有佛性。業障是誰呢?就是我們的夥計。「假饒金玉滿堂」,即使金子、銀子、鑽石、珍珠、翡翠、珊瑚、瑪瑙、硨磲、赤珠、琥珀等等的七寶充滿你的倉庫,「無常終是到來」,無常鬼來到,一點人情也不講,說:「閻王現在請你赴宴去!」你說:「我不跟你去!」這不行的,一個鎖鏈就把你抓去。因為你認賊作子、染苦為樂,把本有的珍寶掉了,到外面收拾垃圾。本有珍寶要到哪裡找回來呢?要在《華嚴經》中找。
  • 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住持寬昌法師:「不讀華嚴,不知佛之富貴」
    2、現在之書:您正在讀什麼書?3、未來之書:您目前最期待讀什麼書?我們邀請了上百位讀書人參與,他們的日常身份可能是出版人、評論人、公益人、法律人、出家人,或是教授、學者,此刻,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書人。正是「往來無閒事,談笑書與文」。本期我們的推薦人是華嚴宗祖庭西安華嚴寺住持寬昌法師。
  • 靈鷲山裝藏大典 功德主名入華嚴經柱 自利利他
    靈鷲山聖山寺金佛殿20日舉辦「華嚴經柱裝藏大典」,場面莊嚴殊勝,簡單隆重。(圖由靈鷲山佛教教團提供)2020是個特別的年份,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各地天災不斷,人心惶惶不安,更需要宗教的力量慰藉心靈,為自己及心愛的家人祈福。
  • 佛教十部必讀經典佛經,你都讀過幾部?
    諸位應知曉,念經不是超度亡魂,佛法在人間,而是度人向善度己向善,你讀經,你心裏面不會起惡念,自然就「諸惡莫作」;你念佛菩薩的教訓,這是最善,再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佛教的十部經典佛經,看看各位都讀過幾部?
  • 佛陀說的第一部經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對此看法卻完全不同
    而且這裡面關於佛陀所講的第一部經到底是什麼,大乘和小乘兩派也有各自的看法,至今都無法統一。華嚴時,大乘第一部經,《華嚴經》大家都知道佛祖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也有說法是一天一夜)而大徹大悟也就是成佛的,然後他在禪定的狀態之中就講了一部經,也就是《華嚴經》。
  • 《地藏十輪經》講的是什麼?
    《十輪經》就告訴我們,你過去做些什麼事,現在要受什麼苦難,讓我們知道自己的罪惡、錯誤。這次學習《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我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因為找不到古人的講述,找不到參考資料。就可能說錯話,我們以前所講的經,古人都講過好多遍了,有參考資料可以參考,說錯了,還可以推諉一點;那些大德都是這樣講的,跟我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這部經別人沒有講過,就推諉不了。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你看這一些個人,又是這個人寫一部書,人也拿著看;那一個人寫一部書,他也拿著看,真正佛所說的經典,人都把它置諸高閣,放到那個書架子上,永遠也不看。所以這也就看出來眾生的業障是很重的,他若聽邪知邪見,就很相信的;你講正知正見的法,說了他也不信,說了他也不信。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