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葉小安 松果財經 松果財經
"上千年"的等待,漢服終推開了大眾的大門!
文|葉小安
"上千年"的等待,漢服被大家遺忘再到被大家憶起,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化。
這是一個艱難的歷史演變過程。
如今,街上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年輕人。且隨著國潮的復興,"漢服熱"這股流行風已刮來。但這股熱潮能持續多久?它又有著怎樣的商機呢?又如何俘獲年輕人芳心呢?
漢服"上千年"的等待
"上千年"的等待,漢服終推開了大眾的大門!
從小以來,筆者有這樣一些疑惑:為什麼漢族沒有傳統名族服飾呢?日本在傳統節日下都有穿和服的傳統,為何我國卻沒有?而國內其他民族服裝也就是傳統的象徵,作為禮儀服裝保留至今呢?
漢服又被稱之為華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始於黃帝,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但它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承載漢民族幾千年歷史底蘊的文化。
如今有著上千年文化底蘊的漢服卻被稱之為小眾文化,它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被大眾拾起的契機。"
如今,漢服迎來了這個契機,逐漸在大眾面前流行起來,從小眾審美走向大眾化。據艾媒諮詢數據,2018年中國漢服愛好者人數已達204.2萬人,同比增長72.9%,2019年漢服愛好者已達356萬人,同比增長74.4%。
為何俘獲年輕人芳心?
於漢服而言,2013年是一個重要節點。在2013年,第一批90後步入社會以來,他們成為了市場消費主力軍,為傳統文化的國潮興起奠基,更為"漢服熱"推波助瀾。
在2016—2019年,漢服經濟是經歷了一個快速增長期,直至今年走向"破圈年",打開了新消費市場。Z世代下的年輕人正大把花錢"剁剁剁",追逐這波"漢服熱"。
據《人民日報》報導,2019年漢服市場交易規模已超20億元,並保持著每年近150%的高速增長。淘寶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就有2000萬消費者通過天貓購買漢服,未來還將持續增長。其中,90後和95後是漢服的主消費人群,女性用戶則佔據80%以上。
那麼,漢服為何一下這麼火了?又是如何俘獲年輕人的芳心呢?
首先,漢服的破圈離不開B站,這裡可算作是漢服愛好者的"集中地"。B站為漢服愛好者提供"基地",它培養出大批國風愛好者,加上90後成消費主力軍,致使傳統文化復興熱;
據了解,B站首頁搜索"漢服"關鍵詞,顯示有近400個精選視頻,視頻播放量累計高達11.1億次。
其次,漢服破圈藉助了數字時代的"東風"。由於國漫、電視劇及古風遊戲等興起及其文化元素的影響,加上國家層面大肆的宣傳,各種線上、線下的漢服文化節接踵而至使漢服成流行,例如西塘漢服文化周、中國絲綢博物館國絲漢服節及洛陽花朝節等等。
漢服又是如何俘獲年輕人芳心呢?
Z世代下的年輕群體,有著個性化與獨特的審美,漢服美麗且特殊又有著傳統文化的屬性及與時俱進特點,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及需求。
"同袍"們(漢服愛好者彼此稱呼)大多都喜歡傳統文化,並主張用漢服作為讓他們最重要的群體認同符號,而在購買漢服及身穿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自我滿足及文化體驗感。
再受社交媒體宣傳、影視古裝熱及古風攝影等推動下,漢服逐漸成為流行元素,這也逐漸演變為Z世代年輕群體的"追風潮"。而她們購買漢服多受古裝劇種草、個性化消費以及漢服流行元素的驅動,或者是單純追求漢服華美的款式。
漢服背後有多大商機?
2020年,漢服在"破圈"道路上越走越遠,亞文化也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的市場潛力。那,亞文化下的漢服又有著何種潛力呢?或者說有著多大的商機?
目前,整個漢服圈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條,且誕生了一批圈內知名品牌。
近日,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已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
"十三餘"成立於2016年,創始人小豆蔻兒和CEO路洋是對傳統文化愛好極深的90後,其中小豆蔻兒早期就是網絡紅人,在b站、微博及抖音等平臺累計粉絲超過800萬。
該品牌主要聚焦內容創作和搭建供應鏈,商業模式為網紅效應+電商的模式。其憑藉對小眾領域細分圈層獨特的理解,攜手二次元、遊戲界和影視劇的頭部IP合作推出了聯名款等強勢營銷手段,逐步突破次元壁,在2018年就進入漢服品牌銷量榜單前五,2019年全年銷售額接近3億元。
此外,也有大批90後愛好者也同樣追逐著"漢服創業夢"。
據淘寶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有超過2000家淘寶店鋪孵化成年入過千萬且擁有品牌屬性的淘品牌;其中漢服領域,就湧現出十三餘、花朝記、漢尚華蓮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淘品牌。
在漢服品牌商獲得資本加碼的之前,就有巨頭瞄準該領域率先布局。例如,阿里與虎牙曾都上線過針對漢服用戶社交平臺古桃App與花夏App。以上種種讓大家意識到,"亞文化"已變為了擁有上億規模的"大生意",未來潛在市場規模同樣巨大。
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聯合天貓服飾發布的《2020漢服消費趨勢洞察報告》預計,中國將有4.15億人成為漢服的潛在消費者。
總而言之,漢服經濟本質就是以文化賦能商業變現的可能,其背後推手正是廣大傳統文化愛好者與追夢者,她們都有著一個夢想就是為漢服發揚光大努力。"十三餘"CEO路洋就曾表示,公司一直致力於"讓更多人穿上人生第一套華服",鼓勵更多女孩第一次穿上傳統服飾。
當然,資本與巨頭的加持與駛入,註定讓該條賽道未來戰況不簡單。
漢服未來發展會是一帆風順嗎?
漢服正從小眾時期過渡到大眾時期,但對比於整個服裝產業而言,該品類服裝仍舊是小眾產品。
從漢服市場來看,對比整個服裝產業而言其市場受眾範圍較小,生產鏈並未形成規模效益等弊端,導致漢服商家通常採取"預售+尾款"的銷售模式。但是,這也預示著漢服量產道路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且由於漢服逐步大眾化,平價款已開始量產。
據漢服資訊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購買價位在100-300元之間的消費者佔大多數,相較於骨灰級愛好者,普通消費人群更願意以適中價格來消費漢服。
這意味著,漢服不再算作奢侈品類服飾,對於更多年輕愛好者消費水平來講,他們有能力接受。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漢服經濟或將繼續走俏,它在衍生周邊產業的同時,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但是,漢服未來發展道路還是坎坷不平的。
首先,漢服大眾化就意味著其可能過度商業化,這勢必會與傳統文化產生衝突與裂痕,影響漢服破圈進程。此外,漢服形制內的"原創黨"與"形制黨"之爭也將不利於行業良性發展。
漢服形制意思為它的形貌和制式,分為周制、秦漢制及唐制等等。原創黨注重現代人的審美及潮流進行改造漢服形制,而形制黨則為嚴格依據傳統形制生產漢服。在漢服消費者越來越多之際,用戶審美間的差距將給商家帶來不小壓力,生產何種形制,也就是平衡傳統設計與潮流設計之間的那條線很難把控。
其次,行業內缺乏統一定價標準,利潤較低、成本高昂且難以規模量產等弊端都將影響行業長期發展。
目前市面上的漢服商家雖然很多,但由於品牌、原創性等,使得漢服的價格也參差不齊行業內缺乏統一定價標準。
因為,漢服通常都要求成品精良所採取的製作工藝較高,導致製作周期較長、成本也高,加上漢服體量上的劣勢,許多工廠都不願加工生產導致漢服商家運營成本提升,致使行業利潤較低。
且由於漢服商家一般都採用自產自銷的原生態模式,同質化競爭嚴重,未來漢服想要走向更大的消費市場都要越過這些阻礙。
最後,就是大眾依舊缺乏對漢服認知,接受度還待市場進一步考究。目前大眾對於漢服了解大多是通過網絡資訊,其銷售渠道也大多是通過電商平臺,缺乏專業的市場運作品牌讓其進行大規模推廣。
所以,對於漢服而言,需要的是"破圈",但目前不止於二次元、小眾類的"破圈",更在於銷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的"破圈"。未來,才可能讓漢服實體店成為可能,進一步規模化,為拓展更多新用戶助力。
總結而言,在新消費時代下,只要有適宜的生長環境再小眾、冷門的行業也會有翻身的一天。而在各方力量推動下,漢服確實成為了新的經濟亮點,但未來的路依舊很長。只有當大家推開衣櫥,就有漢服和襯衣服飾可供選擇時,才是其真正融入大眾、融入生活的時候。
而現在擺在它面前的難題,仍然需要逐一攻克,其引入資本的市場同時需得解決供需匹配難題,縮短量產周期,以提升銷售利潤及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為行業良性發展持續賦能。
本文來源:松果財經,如需轉載松果財經原創文章,請點擊公眾號菜單聯繫我們!
原標題:《【行業觀察】上千年等待終喚"熱潮",漢服的未來會一帆風順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