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行業未來發展趨勢,抓住民族文化的潮流

2020-12-20 一個喜愛漢服的小姐姐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如今走到公園,或者大學,以及一些旅遊勝地,總是能夠看到一些身著漢服的年輕人。

在手機上,也經常能看到一些網紅身著漢服唱歌或跳舞的短視頻。驀然發現,漢服文化的風潮慢慢在中國流行起來。

那麼,漢服流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不妨來深入了解一下

分析來看,漢服現在之所以現在越來越流行,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服愛好者的堅持推廣。

首先,漢服文化的流行起源於本世紀初,當時網友們只是在網上以cos扮演的形式作出別樣的打扮。

後來這些漢服愛好者在線上建立了一個個的小圈子,甚至還在2013年成立了中國漢服文化推廣協會。

正是由於這些漢服愛好者的堅持,以及持續不斷的對漢服文化的推廣,漢服終於有了走出小眾圈子的趨勢。

第二,抖音、微博等社交媒體的助推流行。

直到2010年前,這還只是熱愛漢服文化的小圈子的活動。但是,隨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熱愛漢服的網友又多了一個尋找同好的陣地。

在我微博和知乎等其他社交平臺上,網友們同樣熱烈的討論和交流著漢服文化。

顯然,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漢服文化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文化潮流。不難看出,社交媒體不斷助推漢服文化從小眾向大眾滲透。

第三,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引導。

近些年來,各地政府也都有支持舉辦各種各樣漢服文化節和漢服文化周等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漢服文化逐漸走出小眾圈子,逐步走向大眾流行。

面對漢服文化的未來,我們用歷史的眼光去了解一下。

在上個世紀,中國自新文化運動後,衣著上便開始崇洋媚外,引進西方觀念,出現了中西結合的服飾款式,如青衫、旗袍、中山裝等。

到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將建設、革命的理想,這樣一些簡單崇高的理想穿在身上,因此那時列寧裝、軍服是他們的首選。

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我們的文化百花齊放,西服、夾克、牛仔服等的興起,使中式服裝的發展受到極大挑釁。

而如今我們的服裝如同我們的民族自信一樣,越來越強大,漢服文化正是我們民族自信的一大體現,漢服作為漢民族傳統服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也是中華禮儀文化的一部分,自然成為被弘揚的對象之一。

隨著新冠肺炎的影響,中國的治理防控在世界上也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我相信未來的中國審美會影響到世界各地的人民,使人民在追求美的路上愈發光明。

所以,傳揚中華民族文化是我們作為華夏兒女必不可缺的責任,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就掌握在這個時代的我們。

相關焦點

  • 漢服如何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些關於漢服的討論話題,漢服是服裝嗎?漢服可以流行發展嗎?漢服是什麼?漢服穿出去真的好看嗎?它真的可以成為流行的大趨勢嗎?針對這些網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贊同的都是漢服的忠實粉,認為漢服很好看,穿上的感覺不一樣,反對的覺的是奇裝異服,認為看著不自然,覺著很奇怪,穿上沒感覺,這就是兩方不同的觀點接下來,那就說說我的觀點,這僅僅是我的個人觀點,我認為漢服是可以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漢服畢竟是傳統服飾,是從古代的服裝漸漸的改制過來的,但是它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它是經過從黃帝
  • 上千年等待終喚「熱潮」,漢服的未來會一帆風順嗎?
    而國內其他民族服裝也就是傳統的象徵,作為禮儀服裝保留至今呢?漢服又被稱之為華服,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始於黃帝,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但它不僅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種承載漢民族幾千年歷史底蘊的文化。如今有著上千年文化底蘊的漢服卻被稱之為小眾文化,它一直在等待一個契機——"被大眾拾起的契機。"
  • 近些年漢服的發展
    從事男裝的漢服商家佔1.52%;以漢服為主的童裝佔1.01%,以漢服為主的婚裝佔0.08%。 二、趨勢 大多數中國消費者都接受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漢服。其中,有53.1%的中國消費者認為穿漢服正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有43.5%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可以自由穿衣。
  • 看漢服文化蘊意,談漢服該何去何從?
    再此,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何為漢服?它承載著怎樣的漢服文化?目前它發展到何種程度?漢服文化該何去何從? 一、什麼是漢服? 漢服,即當今中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到明末清初以漢民族生活圈為主,人們所穿的服飾樣式。歷經千年歲月,如今依舊是華夏的明信片。
  • 報告導讀|從「圈地自萌」到大眾潮流,揭秘漢服興起的六大謎題(外一篇,附報告下載)
    2、關於通過影視劇被圈粉,這個說法和設題不專業,2003年前也有古裝劇、為何沒有發生漢服復興?影視劇只是表象和因素之一,核心在於文化環境的改變、氛圍的塑造、經濟發展的支撐,前2者可以歸結為持續進行的漢服宣傳(包括大量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商家設計、生產和運營、傳播,當然也包括明星的展示和帶貨)。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我們應在反思基礎上促使漢服運動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合拍,使漢服運動參與到中國文化的當代整合當中,為中國文化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漢服復興運動簡稱「漢服運動」,是當代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漢民族藉由復興傳統服飾的方式進而推廣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方法。
  • 看看他們是怎麼看漢服的:當代漢服復興運動的文化反思
    對待漢服運動社會應該給予寬容和理解,我們現在的文化發展呈現多元的狀況,各種文化現象紛然雜出,在繁榮中顯得有些混亂,在追求中表現些許迷茫,這都是缺乏文化整合的結果。我們應在反思基礎上促使漢服運動的發展方向與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合拍,使漢服運動參與到中國文化的當代整合當中,為中國文化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 3D行業發展史看未來趨勢,裸眼3D引領3D新潮流
    下面我們就為大家基本梳理一下三維產業的發展過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美輪美奐的3D圖畫 在上世紀90年代,國內曾興起一股三維立體畫熱,這其實是三維影像發展史中的一個小插曲。之所以拿出來分析,是因為這些圖畫也是依據「兩眼視覺差產生三維成像」的原理而產生。
  • 從小眾文化到破億的大生意,漢服經濟正「破圈」增長
    淘寶數據顯示,僅去年上半年就有2000萬消費者通過天貓渠道購買漢服,未來潛在消費者還將呈爆發式增長。漢服的「破圈」,在引領文化審美的同時,打開了新消費市場,在未來一段時間或將仍保持較高熱度和增長空間。近日,知名漢服品牌「十三餘」宣布完成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由著名天使投資人王剛的覺資本領投。
  • 漢服在復興,漢民族精神在復興
    那就邀三五好友,穿上心心戀戀的漢服出門感受春光吧!話說,最近幾年漢服真的是火遍了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漢服並敢於走出家門向大家展示漢服,已形成一股復興漢服的潮流。漢服的復興,既體現了國人的文化自信同時,讓大家對中西文化多了一些理性的認識,也讓大家在美學的認識上有了更豐富的想像,很多人都對漢服復興都有自己的看法。
  • 2020年空調行業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智能化為未來行業發展...
    然而對於空調行業來說,不可否認的是2019年的空調市場是近年來少見的劇烈動蕩的一年,行業少見的價格戰突然橫行,對行業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因此,很多人認為2019年的最大看點是價格戰的誰輸誰贏。其實不然,實際上對行業未來走勢構成巨大影響的應該是模式上的創新才對,畢竟模式的創新會影響到產業格局的改變,價格戰只是短期的一個市場行為。
  • 全球與中國文化娛樂行業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1版)
    文化娛樂業仍是截至**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促進歌舞娛樂場所健康發展,擴大群眾娛樂消費。積極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十二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及文化娛樂在政策的推動下將獲得較高的增長。  市場容量  截止**年末,全國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2055個,博物館2638個。
  • 【漢服研究】現代漢服的文化密碼
    現代漢服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手藝人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成為當代青年彰顯文化自信最鮮明的表達方式之一,也成為向世人傳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體系。正是這一屬性,導致漢服更像是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探索,其核心是立足於生活世界的改變,找到傳統文化在民間生活中的「用」處。正如學者朱謙之所說,這「不是舊的文化之因襲,而為新的民族文化之創造」。
  • 淺談漢服行業的「品牌」們
    在不斷聽到實體業公司倒閉的2020年,說起今年最火的行業,除了直播和短視頻行業的持續熱度,漢服行業也維持其19年的走勢,仿佛絲毫沒有受到疫情的影響。在消費升級的時代大背景下,各大平臺慢慢意識到了消費者的年輕化導致的消費者對於產品已經不單單是追求性價比,而取而代之的是額外需求的是一種好的消費體驗感。
  • SING女團定位圓文化,掀起電子民族風格的新潮流
    作為新新人類,「Z世代」是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時代成長起來的,這是一個喜歡給自己貼標籤的群體,他們用標籤來區分不同的人,用人格文化來尋找同一種人,然而高度個性化逐漸形成小圈子和相對封閉的圈子文化。顯然,過往不再有效,如果你想和年輕人交流,你必須首先進入他們的圈子,真正了解他們的圈子文化。
  • 2020-2026年中國文化娛樂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2020-2026年中國文化娛樂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研究報告》依據國家權威機構及文化娛樂相關協會等渠道的權威資料數據,結合文化娛樂行業發展所處的環境,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等多個角度對文化娛樂行業進行調研分析。
  • 央媒指路民族品牌,國潮喜臨門:為床墊行業引「活水」
    引言|國潮火爆是政策和市場「核磁共振」的結果,民族品牌能不能乘勢起飛,單靠博人眼球的幾次營銷,自然如無本之木,不只無法參天,更易快速凋敝。2016-2018年間,國務院、文化部、中央辦公廳等先後發布了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一系列文件。新政策扶持下,正在轉型檔口搖擺的傳統民族品牌,抓住時機,讓市場吹起「國潮風」。
  • 「漢服復興」是什麼意思?佩戴它是文化內涵的體現嗎?
    在功能上,有正裝、正裝、軍裝等;從中國服飾形態的變化可以看出,服飾話語服飾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符號最直接的文化。然而,服飾的變化並不是因為服飾本身,而是與上層建築的變化密切相關,即政治權力的爭奪和意識形態的轉變。服裝形態的變化表現改變了服裝話語。
  • 漢服熱:不僅是一種美麗,還有泱泱華夏5000年來的文化沉澱
    漢服文化受到更多關注的同時,作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自我表達,它也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義。 不僅僅表現傳統與現代交織的自我表達更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載物,漢服的興起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繼承和發揚。
  • 文化常識 | 漢服胡服淵源探究
    所謂「胡服」,就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今天這樣稱呼只是按照歷史習慣,已經不帶任何偏見。56個民族的服裝就像百花盛開,歷史上的時尚,很多也是兄弟民族互相借鑑融合所創造的。那麼,漢服與胡服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其一,上衣下裳與上衣下褲。漢服最典型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史傳是由人文初祖黃帝設計的,上衣象徵天,下裳象徵地。黃帝的歷史地位非常高,所以後人不敢隨意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