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歲總護士長趙德靖下社區隨訪,與社區老人合影。
「今天血壓132/67,血壓蠻穩定,你的高血壓藥已經很基礎了,而且飲食方面也注意得挺好,平時注意多運動了嗎?」「今天到小區廣場轉了轉,運動一下,感覺確實蠻好的。」這段有些像街坊鄰裡家常閒談的對話,是發生在安懷村居民老李和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家庭醫生趙德靖之間。如今,安懷村地區的老街坊們已經習慣了家庭醫生趙德靖定期來社區為他們做健康講座,提供健康諮詢。
57歲的總護士長下社區,老街坊都親切喊她「小趙」
每周三下午2:00,安懷村的老人們便會自覺地聚集到社區,因為這是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下社區的日子。
「小趙啊,我這血壓好得很,走啦!」年過七旬的李老爺子量過血壓,樂呵呵地跟幫他量血壓的護士打著招呼。他口中的「小趙」,是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總護士長趙德靖,今年已經57歲了。儘管趙德靖已經奔六的年齡了,但十幾年相處下來,熟悉的老街坊已經習慣喊她「小趙」。和老伴一起到現場聽講座、量血壓的郝阿姨在安懷村住了20多年了,平時有小毛小病都在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解決。老伴有冠心病,血脂和血壓又都高,她這次特地把老伴拖著請趙德靖幫她做老伴的思想工作。「煙還控制啦?」趙德靖一下就問到了他的軟肋,「抽了四五十年了,不容易戒啊!」「你現在2天一包,慢慢地改為3天一包,逐漸逐漸減少……」趙德靖為他出謀劃策。
「你怎麼自己跑過來啦!不是跟你說好了我會上門的嗎?」看到拄著拐杖顫巍巍地出現在眼前的老太太時,趙德靖半是責備半是擔心地說,量完血壓,一切正常,趙德靖趕忙起身扶老人站起來,並攙扶著她緩緩下了樓梯。「家裡的菜還吃完啦?最近想吃什麼,跟我說,我幫你帶過去……」趙德靖一路上跟老太太叮囑著。原來,這位88歲的老太太是位獨居老人,有高血壓和腰腿痛,行動不方便,趙德靖了解情況後,給她開設了家庭病床,定時為她上門送醫送藥,但老人怕麻煩她,只要自己還能動動,每周三都會主動到服務點找趙德靖,減輕她的工作量。
十多年隨訪,家庭醫生和居民已成「忘年交」
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熊安玲認識何緹榮老奶奶已有十多年了。熊安玲記得第一次去何奶奶家是一個秋天下午,秋陽微熱,知道醫生要來的何奶奶提前開好門、打開電風扇,見到熊安玲就熱情地拉她坐下,自己則備一張方凳坐在對面。
何奶奶個子不高,齊耳短髮梳理得整整齊齊,一看就特別幹練利索,家裡也收拾得整潔乾淨。熊醫生把上門服務的內容向何奶奶一一介紹後,詢問了她的病史情況,並做了血壓、脈搏等基本檢查。聊天中,熊醫生了解到奶奶是解放前參加工作,是一名高級工程師,幾年前老伴因病去世後,一個人住,兒女們周末會過來看望她。平時看看報紙或下樓活動,生活還是很有規律的。
熊醫生每個月都會到何奶奶家詢問她近期情況,進行簡單查體,解讀體檢報告,提供用藥及生活習慣指導。何奶奶有空時也會到社區指定的巡診點聽一聽熊醫生的健康講座。一晃許多年過去了,她們早已成為忘年交。
「每次離開,何奶奶總要送我出門,直到我離開視線才捨得關上門。」熊醫生說,十多年了,剛開始是因為這是老年人隨訪工作的一部分,但現在不知不覺形成一種習慣,就像定期回家探望親人的習慣。
「能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單純聽她說說話,看她拿放大鏡看報紙的專注神情,看著她開心的笑容,不由地自己也開心了幾分。」熊安玲說。
十幾年健康宣教,社區居民健康素養明顯提高
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醫生程桂英,在一次下社區的時候就遇到過一位急救患者。這是一位60多歲的女性,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突然在家暈倒了,家人知道那個時間段有社區醫生在社區,立馬趕過去求助,程桂英獲悉後,奔到居民家中,採取急救措施,讓她轉危為安。
「我們會給每位籤約居民一張名片,上面有我們的電話,很多家庭如今會把我們的名片放在顯眼位置,遇到緊急情況,第一時間給我們打電話。」居民的信任,讓程桂英很是欣慰。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為了讓居民能接受家庭醫生的服務,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家庭醫生護士會定期走進社區,找居民比較密集的地方,幫大家量血壓、看化驗報告單、健康諮詢等。
正是有了小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的監督,居民慢性病的控制情況也普遍比較好。「通過家庭醫生十幾年如一日的健康宣教,如今,小市居民的健康素養明顯提高,空腹血糖多少診斷為糖尿病?每天食鹽攝入量不超過多少?……這些問題如今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小菜一碟。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冒群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