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視頻】疫情心理調適指南(七):因疫情去世人員親屬的心理調適
因疫情去世人員親屬的心理調適要點——合理地處理情緒,允許自己和家人感到悲傷、焦慮、抑鬱等。這些都是自然的哀傷反應,也是自我療愈的自然過程。每個人的哀傷節奏不同,需要足夠的時間消化,不用勸說自己或家人儘快恢復。
-
【夠科普】親人離世,請接納自己的悲傷情緒
【夠科普】親人離世,請接納自己的悲傷情緒 央視網消息:新冠肺炎疫情中
-
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心理調適指南」幫10類人群走出「疫情困境」
根據國家衛健委等7家單位共同參與編寫的《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心理調適指南》指南,為十類人分別梳理心理調適建議,幫你走出心理困境。不同人群的心理調適指南除了保證規律作息和飲食,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工作環境中的人,要嘗試不一樣的調適方案。01返崗工作人員工作場所辦公遵守工作場所的防護要求;積極磨合,降低工作方式改變帶來的緊張和焦慮。
-
親人突然去世,親屬得了抑鬱症,怎麼辦?
親人的突然去世,相信誰的心裡都會很不好受,有的人會嚎啕大哭,也有的人不願意相信這是真的,否認親人已經逝去的事實……可能你現在因為悲傷太大導致情緒抑鬱,或者也許本來就心情低落,加上親人突然逝去的打擊加重了低落的心情導致抑鬱……不管怎樣,既然提到「抑鬱」,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抑鬱」是怎麼回事,怎麼判斷自己到底是抑鬱情緒還是抑鬱症,要怎麼去處理,以及如何走出失去親人的悲痛等,希望可以對你有一些幫助
-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七)丨過度的...
【在線課堂】「桂姐姐說」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七)丨過度的心理壓力會產生哪些精神心理問題 2020-02-14 1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該如何自我調適?如果感覺有一些力不從心,就要引起足夠重視,到專科醫院就診,由醫生來判斷是否需要專業治療。不要覺得這是危言聳聽,大家如果發現有這種情況應當儘早求助,在專業人士的幫助指導下作出專業診斷和判斷,採取必要有效的措施。如果確實需要專業治療,一定要遵醫囑。如果沒有那麼嚴重,可以日常自我調節,配合心理諮詢或專業的心理熱線來獲得支持和幫助。
-
...抗擊疫情心理調適特別專題(八)丨哪些方法可以快速緩解焦慮情緒
大疫來臨,每個人都會感覺到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隨之出現不同程度的包括情緒、思維、行為的反應,我們的身體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都是生存本能所驅使的「應激反應」。適度的應激反應可以使我們趨利避害、更好地保護自己,但如果反應過激則個體不僅無法進行有效的思維活動,並且可能損害身體健康。
-
為什麼有些人在親人去世後,不哭也不悲?心理專家說這是正常心理
最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面對已經病入膏肓的至親之時,人們會絕望的發出痛哭與悲鳴;而在得知親人好友突然離世的消息時,人們也會失聲痛哭。 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有另一種情況出現,那就是一種與常人反應相反的情況,那就是在得知身邊關係要好的人去世之後,內心十分悲痛,卻怎麼也哭不出來。
-
疫情「心理應激」是一種自我保護
從臨床情況分析,目前這些心理問題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包括周邊出現新冠肺炎病例或密切接觸者而感到恐慌,居家隔離導致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疫情期間兒童的心理建設和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等。對照自身,如果家庭中出現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如何給予關注與調適,下面來仔細說說。
-
為啥有人在親人去世後不哭不悲,這是什麼心理?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為啥有人在親人去世後不哭不悲,這是什麼心理?心理學家這樣解釋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離別,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在親人去世後,很多人都會前來弔唁,不管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在他們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難以相信。
-
疫情應激狀態過後心理問題或集中爆發,枸杞原漿解決心理創傷
據專業人士分析,疫情中患者、家屬,或者一線醫護人員,很多人都可能產生創傷後應激障礙(即PTSD),或創傷性再體驗等症狀,焦慮、失眠、記憶閃回等情況也是心理問題的徵兆。尤其是對於那些突然失去親人,甚至沒能跟遺體正式告別的人們來說,心理創傷的修復將是一場持久戰。
-
親人去世,孩子無比悲傷。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痛苦
這段時間,因為發生疫情,很多人被確診為新冠肺炎,因治療無效而離開了這個世界。昨天,在武漢漢口殯儀館外,領取骨灰的親屬們排起了長隊。這些家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在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還很小,就沒有了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這讓他們感到非常難過。
-
夢見親人去世是什麼意思
在幾年以後,甚至是幾十年以後,這些不愉快的經驗還留在潛意識中,所以會有這樣的夢。需要肯定的是,做這樣的夢與吉兇無關。夢到親人去世,你去參加葬禮,表示會一切順利,好事連連。如丟失的東西重新出現,與反目的朋友言歸於好等等。 世預示要拜堂成親。這對於男女戀人來說是最吉利的夢。
-
心理健康調查:22.85%的青少年有過抑鬱情緒,七成表示疫情影響其...
,70%的青少年表示疫情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影響,父母婚姻狀態對青少年的心理自我調適意識有影響。當感到自己壓力較大或情緒較差時,超過60%的受訪青少年表示會進行自我調適、讓自己放鬆。父母婚姻狀態不同的青少年對情緒的自我調適意識呈現出一定差別,父母「分居」或「離異」的青少年,對心理的自我調適意識低於父母「同住」的青少年。
-
面對親人去世, 除了安慰悲傷情緒, 你其實應該這樣做
當親友去世,這五個階段會混合、反覆出現,一般需要經過幾個月時間才能慢慢淡化。而這種不辭而別的意外去世,親屬更難以消化,會產生更強的否認感和憤怒感。而且憤怒情緒是最容易造成衝動過激行為的,甚至會引發一些不好看的糾紛,比如親人去世家產爭奪。所以我告訴曼麗在這種事件上,我們幫助朋友先剝離掉憤怒情緒是最好的做法。
-
風水先生提醒:被去世的親人纏身
農村民間有很多這樣的說法,被去世的親人纏身,一般來說都是去世親人放不下被纏著的人。
-
親人去世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心理學家來告訴你答案!
比如親人的離世。面對親人的離世,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哭,哭的死去活來,撕心裂肺,場面十分悲痛。很多電視劇都是這麼演,我爺爺離世的時候,我包括家裡人也都是這樣的反應。比方說,家裡的老人突然去世,我們可能攻擊那個沒有照顧好她的親人。比如說,自己親人因為出了車禍離世,我們就會對那個撞人的司機,心懷憤怒。
-
親人離世,如何面對?
前幾天,某明星媽媽因病去世的消息刷屏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多地觸及一個終極話題——死亡。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齡人越來越多,這些悲劇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雖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就離我們這麼近,然而,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課題時,我們卻可能要突然地面對它,有時甚至要面對身邊至親的人的離去。
-
親屬因疫情不能出席葬禮 數百人線上為去世老人送行
美國老人艾達·法裡斯於近日去世,雖然很多親屬都不能參加她的葬禮,但數百人還是通過直播為她送行。(圖源:The Journal Times)據The Journal Times報導,艾達·法裡斯本應該有一個盛大的葬禮。她在77歲生日的前兩天不幸去世,生前有5個孩子,19個孫子,13個曾孫和3個曾曾孫。
-
新冠肺炎大眾防護與心理疏導(7-5)
比如,打電話鼓勵親人,傾聽他的感受,減少他的孤獨感,也減少自己的孤獨感。 如果發現家人有心理問題,鼓勵家人撥打心理救援熱線求助電話,解答疑惑,疏導不良情緒。 如果負面情緒過於嚴重,無法應對,一定要及時求助專業的精神心理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