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韋奧
編輯 | 丁宇
熟悉的黃軒又回來了。
最近,他主演的高密度狙擊動作國劇《瞄準》熱播,劇中展現出的「整容式」演技,擊碎了前作所引發的演技爭議,還給觀眾帶來了更新鮮的衝擊。
此前,現代職場劇《創業時代》和《完美關係》因為劇情「不真實」及表演「浮誇」,讓黃軒飽受質疑。終於,他憑藉《瞄準》中的蘇文謙一角,挽回口碑。
《瞄準》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49年春,黃軒飾演的蘇文謙,是保密局暗殺組織的前狙擊手,因三年前的一場意外,他親手誤殺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和摯友,從此退出組織,改名曾思過,隱匿於城市碼頭。他出場時,身著粗衣劣衫,頭髮發白,皮膚粗糙黯淡,儼然一副滄桑的底層市井百姓形象,有別於以往溫文爾雅的氣質。
《瞄準》劇照
在外界看來,蘇文謙這個角色,不僅是黃軒再度向觀眾證明自己演技的一次機會,也是他的一次轉型。黃軒本人卻不這麼認為:「沒有說刻意轉型。」在他看來,演戲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他挑選作品的主要標準,永遠是「劇本和角色是不是打動我」。
《瞄準》的整個故事,發生在八天七夜裡,黃軒要在短時間內,表現出人物不同階段的變化——從身負沉痛往事的木雕師傅,到一步步捲入暗殺陰謀,最後建構起自我認同,主動背負起責任與信仰。這種角色的複雜與挑戰,才是吸引黃軒的真正原因。
接受《博客天下》專訪時,黃軒表示,蘇文謙是「一個有人物弧光的角色」,表面看上去冷靜,但內心了積壓了很多心事,懷有很多的掙扎和愧疚,「在八天的時間裡,可以看到這個人物的變化和複雜性,還挺有意思的。而且狙擊手的設定也很新穎,所以想嘗試挑戰一下。」
《瞄準》劇照
克制
演蘇文謙的時候,黃軒胸口總憋著一股氣,他很想爆發,但蘇文謙身上背負的種種,讓他難以釋放。他只能始終以一種克制的方式來表達人物的情感。
劇裡的蘇文謙背負著親手槍殺好友的陰鬱往事,雖然內心暗流洶湧,但表面上始終風平浪靜,顯得溫吞、被動,所有的情緒起伏,都藏匿在細節裡。蘇文謙少有的幾次情緒爆發,皆為刺激之下的情難自抑,也都是收著的。
比如專案組專家歐陽湘靈審問蘇文謙的那場戲,歐陽湘靈以三年前蘇文謙槍殺好友的事件為餌,一步步攻心,蘇文謙在聽到往事重提時,先是一臉漠然,聽到關鍵處,忍不住神情和眼神都變得更加尖銳。隨著歐陽湘靈越來越緊逼,他無法克制地緊扣雙手,雙腿顫抖,最後,他忍不住站起來,雙眼含淚,眼神卻是狠厲。
歐陽湘靈審問蘇文謙片段 /《瞄準》
沒有太劇烈的肢體語言和誇張的表情變化,但就在這一瞬間的爆發裡,可以看到他的眼神裡有對已故好友的愧疚,也有恨意,他恨歐陽湘靈再次揭開瘡疤,恨當年欺騙自己執行槍殺的朋友,更恨他自己。
黃軒承認,這場戲雖然兩條就過了,但對於他而言,其實「挺難把握」。在開拍之前,他已經把自己放置在當時的情境裡,讓情緒一步步堆疊,直到開機的一刻最後爆發。這其中的每一個細節,包括如何通過眼神來表達內涵,「都需要針對性的處理。」
在這場戲裡,蘇文謙只克制地落了幾滴眼淚,但「不能說克制的哭戲就一定是更好的」,他從不會刻意收住自己的情緒,「也許有的戲,我一開始覺得不需要流淚,但你拍起來以後,進入了那個狀態,眼淚就自然而然地下來了,那我也不會刻意去讓自己不哭。在演戲的時候,也是根據角色性格來,不會刻意地局限於某一種表演方式,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需要去細品體會的,每一種情感的釋放與表達都很考驗演技。」
《瞄準》中,黃軒有一場情緒更為濃烈的哭戲。在告別了和自己相依為命三年的小雪母女後,他表面故作堅強,背地裡卻躲在樓道大哭,一邊痛哭一邊吃小雪送給他的巧克力,其中苦澀,令人動容。
黃軒在《瞄準》中的哭戲
這場戲讓人想起他在電影《黃金時代》片尾的那場哭戲。他飾演的駱賓基是作家蕭紅的摯友。蕭紅去世後,駱賓基頹喪地走在九龍街頭,思及故友,悲不自勝,他猛力地嚼著嘴裡的那顆糖,嚼到臉部變形,而眼睛裡也蓄滿淚水。
黃軒曾在接受《環球人物》的採訪時,表達過當時的感受。在那一刻,他想起的是父親去世之後的一天,他蹲在昏暗的樓道裡整理父親的遺物,腦子裡不知道在想什麼,這時電梯到了,開電梯的阿姨問要不要幫忙,他從地上抬起頭,眼淚譁地就出來了。「那種感覺就跟那幕戲一模一樣。」
黃軒在《黃金時代》片尾的哭戲
作為非技巧型的演員,黃軒在演戲時,總是會將自己的某些性格色彩、情緒和經歷,與戲中的角色建立起連結。在《瞄準》裡,黃軒同樣和蘇文謙存在某些相連結的地方。「比如我們的性格,其實都屬於偏內向型的,比較冷靜,話也不是很多。但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們又都能獨立地思考、沉著地應對。還有就是,我倆其實都挺糾結的,特別是在面臨一些選擇的時候。」
黃軒認為,這些都是作為演員的奇妙之處,不僅可以在戲中放大自己的性格、經驗,更能體驗到從未有過的身份與情緒,「演員真的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職業,可以體驗這麼多角色不同的人生。」
《瞄準》劇照
叛逆
演藝生涯來到第13年,黃軒對於自我的認知以及未來,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今年年初,黃軒主演的現代職場劇《完美關係》播出,他在劇中飾演的衛哲,是一個患有焦慮症的危機公關專家,這個有些囂張、不可一世的「霸道總裁」,讓黃軒的演技遭受了「用力過度」的質疑。
他坦然地面對了這些爭議,表示「虛心接受大家的批評」,同時也反思自己,「在演繹這個角色的時候是不是有一些分寸感沒有把握好」,他表示,自己的初衷是想打破角色的形象,展現出不完美的一面。
這種想法,源於他作為演員的「叛逆」。電視劇《紅高粱》《羋月傳》和電影《芳華》的熱映,讓黃軒在一段時間內被建構起了「儒雅」「暖男」的大眾印象。這曾讓他感到困擾,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就曾提到,他特別不喜歡「人設」這個詞,「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什麼人,都無法定義我,別人就給你定義成溫文爾雅、溫潤如玉、謙謙君子,我好緊張聽到這個,我不敢做壞事,你知道嗎?」
《羋月傳》截圖
真實的人性是豐富的,同時也是有缺陷的,大眾眼裡的這些形象,只是黃軒的一小部分。因此,在一段時期裡,他渴望出演「不完美的人設」,《完美關係》裡的衛哲,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他強勢,且有些自大,與「謙謙君子」的完美形象恰恰相反。在出演衛哲的時候,黃軒就預感到,觀眾不一定會喜歡這個角色,但他在接受「娛理」採訪時表示:「你不能為了自己的安全而去妥協。」
《瞄準》裡的蘇文謙,也是一個不完美的角色。他情感上優柔寡斷,為了保護所有人,常常選擇犧牲自己,但有時也會掩蓋更多能夠傷害到別人的真相。比如,他默默照顧紫舒和小雪,始終不願意透露池鐵城的真相。他的初衷是善意的,卻選擇了一個可能並非最好的方式。黃軒認為,這些都「不屬於大眾喜歡的人設範疇」,但恰恰是這種「不完美」,讓蘇文謙有了去標籤化的飽滿人格。
除了挑選劇本上的「叛逆」,生活中的黃軒也是一個叛逆的人。用他的話來說,他從小骨子裡就是一個叛逆的人,「別人越想讓我做什麼,我就越不想這麼做。」小時候,他不喜歡上文化課,等到長大以後,才意識到學習、讀書的重要性。逢年過節,其他人往往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他卻想,為什麼一定要很多人一起呢,「自己一個人過不也挺好的。」
不過,《完美關係》引發了一些負面討論後,對於劇本的選擇,黃軒變得更加謹慎了。尤其是入行已經13年,他希望,以後「謹慎選擇每一部作品,拍一部是一部,甚至將每一部作品都當成自己最後一部作品去拍。」
對話黃軒:保持敏感,保持熱情
博客天下:有很多人誇你在《地下的天空》這些比較早期拍的電影裡,就已經展現了一種「驚人的天賦」,從你自己的角度來說,你從什麼時候意識到自己是有作為演員的才華的?
黃軒:謝謝,過譽了!我其實第一次拍電影,也就是《地下的天空》的時候,別人和我說拍電影會緊張什麼的,但我一點都不緊張,還很興奮。但那會兒也不懂什麼是表演,就懵懵懂懂拍完了。也是在一部一部拍攝的過程中,在周圍人的反饋中,逐漸意識到,也許我有那麼一點表演上的天賦吧。
《地下的天空》截圖
博客天下:你在還沒上舞蹈學院的時候,會通過模仿來學習表演,現在還會嗎?
黃軒:以前是覺得好玩,再加上完全不懂什麼是表演,所以會通過模仿來學習表演。現在當然也會去看喜歡的演員的電影,有時候也會模仿他們的某些表演片段,或者模仿一些周圍的朋友,但更多地我會去揣摩這些演員他們為什麼這麼演。我覺得演員很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表演思想,不能一味地依賴於模仿,要有自己對於角色的理解和表演風格。
博客天下:很多演員都會通過觀察生活來獲取表演的養分,你也談到你經常會觀察別人,很好奇,你都是怎麼觀察的?
黃軒:就是會在日常交流和接觸的過程中觀察別人,特別是一些細節。我一個人在北京閒來無事的時候,也會騎著自行車出去,觀察這一路遇到的不同的人和事,再去揣摩他們的內心,通過這種形式走進生活、感悟生活。
博客天下:這種觀察,會被直接應用到表演中嗎?
黃軒:當然會被應用到表演中,可能在我某一次的表演中,會想起來我曾經見過這樣一個人,他是怎樣說話、怎樣做事的,他有什麼細節可以展現自己的特質。
博客天下:好像生活總是會讓人變得越來越鈍感,隨著你經歷的事情越來越多,你覺得你身上的敏感有被削弱嗎?
黃軒:我覺得作為演員而言,敏感是必須的,只有時刻保持警覺性,認真地感受周遭的環境與情感,才能更好地將他們融入到自己的表演裡,讓我們的表演更加真實、自然。
博客天下:你覺得你這幾年有什麼變化?
黃軒:心態吧,變得越來越平和了。
博客天下:你希望自己變嗎?有什麼是你希望自己不變的?有什麼地方是你希望自己能做出改變的?
黃軒:我希望自己有積極的改變,不論是外在還是內心。但我希望自己對於表演的初心、對於演員這個角色的敬畏,還有對於生活的熱情,都能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