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製造界網
來源/功夫財經(ID:kongfuf)
作者/如松
封面/圖蟲創意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就開始以出口為導向推動經濟增長,當出口不斷增長時,就會帶來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從而推動投資活動,出口的不斷增長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建設就推動了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這就帶動了內需的增長,所以出口、投資和內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從下面兩圖可以看到,從改革開放起,尤其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2013年前後,中國進出口總額佔全球的比重連續上升,這段時間基本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黃金時期。
1/ 大環境已變,
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不再可靠
但今天的國際、國內經濟局勢已經發生根本改變:第一,中國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以如此龐大的經濟規模卻繼續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增長,就會破壞其他國家的國際收支平衡,就會遭到貿易壁壘,所以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轉型。
第二,次貸危機的爆發已經導致歐美國家的政府債務率急劇上升,比如美國從不足70%上升到100%以上,而經過2020年的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後,歐美各國的政府債務率繼續飆漲,此時,如果繼續擴大進口,就會導致自身的財政危機。
因此,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之後,美國、日本、歐洲國家均採取了行政和財政手段推動本國企業回歸,目的是整固本國財政的需求,當然也是為了應對多變的國際局勢,這就會讓各國經濟未來的自給度更高,打壓全球各國的出口。
這就意味著中國繼續以出口推動經濟增長已經不符合當今的國際局勢,也不適應自身的經濟發展,所以今年以來主要領導一直在強調要構建經濟的雙循環,2020年11月25日《人民日報》更發表了題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文章,這是今天的國內外局勢下的必須選擇。
2/ 刺激價格增漲,
解決內循環需求下的行業自給
然而,此時就必然會遇到一個嚴重的問題,在以出口為導向的情形下,全社會(包括政府)就會推動生產要素優先向出口產業配置,在出口的拉動下再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內需方向配置。
由於出口的不斷增長可以獲得大量的外匯,那些生產效率低或自然條件比較差的行業就會傾向於被弱化或放棄,主要依靠進口,就會放大對進口的依存度。
比如,我國在自然資源方面是一個貧油國,改開之後隨著原油需求的不斷增長、更主要是因為原油資源的匱乏,就讓中國的原油進口依存度不斷上升:我國從1993年就開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到2019年,進口依存度達到70%以上;鐵礦石和大豆的進口依存度都上升到了80%左右;農產品的進口依存度也上升到了約兩成左右。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農產品和原油的供給是一個國家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核心內容,一旦未來國際淨收入減少、以致無法滿足能源和農產品的內需時,就會導致經濟和社會動蕩。
如果要構建國內經濟大循環就必須解決這些行業的自給問題,用市場手段解決自給的手段就是刺激價格!怎麼刺激價格呢?或許有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必須首先刺激農產品的價格,緣於農產品對國計民生是最重要的,然後就是能源價格,能源是工農業的基礎。
第二,必須壓縮對我國的貿易順差增速比較快的國家的進口,如果任其對我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就會對我國的國際收支造成破壞。當我國的國際收入無法滿足進口需求時,國內就會發生短缺,如果短缺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農產品或能源),就會立即引發社會和經濟危機。
3/ 鐵礦石價格飆漲,
國內化石能源的自給度有待提升
今年以來,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貿易局勢日趨緊張,從過去三年中國的貿易逆差情況(見下表)可以看出端倪。
單位:億美元
過去三年,澳大利亞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快速增長,是對中國的貿易順差增長最快的國家。
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主要商品是鐵礦石、煤炭和農產品。當澳大利亞向中國的出口受到壓縮之後,就可以降低中國對澳大利亞的逆差,降低澳大利亞對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所帶來的衝擊;當自澳大利亞的農產品進口受到制約之後,就會刺激國內相關商品的價格,刺激相關產業的投資積極性,提升產量,降低進口依存度,也就推進了國內經濟大循環的進程。
中國原油的自給度不足三成,但中國是煤炭資源十分豐富的國家,煤炭與石油都屬於化石資源,在很多場所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刺激煤炭價格提升煤礦企業的效益,就可以刺激煤炭企業加大投資的積極性、提升煤炭的產量;煤炭價格的上漲也可以推動原油勘探的積極性,推升原油產量,進而提升國內化石能源的自給度。而澳大利亞是我國主要的煤炭進口國,降低了自澳大利亞的進口,就可以為推動國內經濟的大循環服務。
為何今年的鐵礦石價格出現了飆漲?第一,鐵礦石價格上漲,國內鐵礦石企業的投資積極性就會上升,有利於提升自產產量,這與刺激煤炭價格的邏輯是一致的。
第二,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是疫情全球大流行在經濟領域釋放出來的一隻黑天鵝。澳大利亞是世界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預計2020年產量增幅僅為0.9%。在巴西東南部,2020年初的暴雨給淡水河谷公司一季度生產帶來了嚴重影響。隨後,疫情的突然暴發使得該國出口減少。因此,淡水河谷公司已將2020年生產目標減少3000萬噸,這就導致全球鐵礦石產量增長出現了停滯。
據環球數據公司(GlobalData)預測,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2020年全球鐵礦石產量將下降1.2%,降至22.308億噸。
雖然全球鐵礦石的產量減少,但中國的進口需求卻在增長,1月至11月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73億噸,同比增長了1.06億噸,增幅為11%。供需關係的矛盾刺激了價格。
第三,中國希望減少自澳大利亞的煤炭和農產品進口之後,就會讓兩國的經貿關係趨於緊張,而澳大利亞出口到中國的鐵礦石佔中國總進口的大約60%,每年約9億噸,不排除澳大利亞政府和相關具有壟斷地位的鐵礦石企業以非市場手段推動價格,以彌補在其他方面所受到的出口損失。
在上述綜合因素的推動之下,鐵礦石價格就起飛了。如下圖所示,普氏62%鐵礦石價格指數的走勢,今年以來的漲幅已經超過了一倍。
而國內鐵礦石期貨價格走勢也在不斷走高:
由於推動鐵礦石價格上漲的驅動力並不是來自於鋼鐵需求,所以今年以來鋼鐵價格的漲幅就遠低於鐵礦石的漲幅。
4/ 寫在最後
改開四十年來,中國一直在以出口驅動經濟增長,在出口、投資和內需中,出口是火車頭。到今天,繼續以出口驅動經濟增長的國內外環境都已經不再,就必須構建以國內經濟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經濟體系,就必須調整全社會生產要素的配置——以驅動生產要素(主要是資金和勞動力)流動為手段,提升進口依存度高的基礎商品的自給度,這是煤炭、鐵礦石、農產品價格上漲的深層動力。
未來,其他進口依存度很高的基礎商品,包括天然氣、鉀肥、農產品等的價格都有機會出現大幅上升,這是中國的經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