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什麼,居然動動手指就能賺錢?、
什麼,足不出戶就能日賺二百?
什麼,貸款不用償還?
你心動了嗎?
快停下你危險的想法!
「微信拋出誘餌」
「聊天騙取信任」
「引誘充值,實施詐騙」
「高額回報,引你上鉤」
......
如今「刷單」詐騙已不再局限於網購,也延伸到了網貸,這樣的網貸「刷單」騙局無孔不入,一旦缺少警惕便可能掉入陷阱。近日,青州法院通過線上庭審方式審結一起網貸「刷單」詐騙案。
案情介紹
陳某以前在金融平臺上辦理過網貸業務,知道網貸的相關流程,便想到了借用網貸「刷單」的名義設置騙局。2020年4月,他在一個微信兼職群裡謊稱自己是某金融平臺的員工,為完成業績,現需要找人幫忙「刷單」。具體來說,就是借用他人的身份信息在平臺辦理網貸業務,貸款資金轉給陳某,由陳某在公司後臺清貸並註銷貸款帳戶,不僅不需要名義上的貸款人償還貸款,而且還會給貸款人200元的報酬。
看到這則輕鬆賺錢的廣告,很快就有人動了心,表示願意幫忙「刷單」。宋某是第一個受騙者,經過微信聯繫後,她與陳某到了一家手機店。之後,陳某聯繫了某金融平臺的業務員到場,宋某用自己的信息填寫了8900元的分期貸款表,並貸款在手機店「買」了一部蘋果手機。接著,這部手機又作為二手貨,以7600元套現「賣」給了隔壁手機店。然後,宋某將套現所得的7600元轉給了陳某,並獲得了200元的報酬。次日,宋某又應陳某要求,幫忙在同一金融平臺辦理了5萬元的消費貸,並獲得了200元的報酬。陳某如法炮製,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裡詐騙7人,進帳18萬多元,只不過手法大同小異,有的是「買」電視、「買」爐灶,有的是套現的錢直接轉給了陳某。半個月後,金融平臺的員工打來電話催款,宋某等人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原來陳某根本不是金融平臺的員工,而是兩頭撒謊。隨後,宋某等人設法找到了陳某,將陳某扭送至公安機關。陳某到案後,對自己的詐騙犯罪行為供認不諱,但此時詐騙所得的錢款已被他用於賭博揮霍一空。
青州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陳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利用電信網絡技術多次騙取他人財物,數額巨大,其行為已構成詐騙罪,應予刑罰。公訴機關指控成立,應予支持。被告人陳某歸案後如實供述以上犯罪事實,可以從輕處罰。被告人陳某自願認罪認罰,可以從寬處罰。最終,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陳某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同時責令被告人陳某退賠被害人損失18萬餘元。當庭宣判後,被告人陳某當庭表示服判,不上訴。
法官提醒
時下,伴隨著網際網路的應用,「刷單」騙局可謂無孔不入,一旦掉入陷阱,辛苦掙來的錢很可能「一去不復返」。由於網貸數額往往較大,因而披著這種外衣的詐騙除了危害金融秩序外,往往也比網購「刷單」詐騙更具危害性。所以,千萬不要有「貪圖小便宜」和「輕鬆賺大錢」的心理,遇到這種事,一定要擦亮雙眼,不要輕易在網上透露個人信息,特別是銀行帳戶、密碼、驗證碼、支付寶帳號等,以防上當受騙。如果遭遇詐騙,要立即報警,並將QQ、微信聊天記錄等留存提交給警方,以便警方儘快破案。
不僅是刷單
那種帶有「輕輕鬆鬆賺大錢」
「高額回報」等字眼的兼職
都存在一定的風險
我們對此要
堅決說「不」!
原標題:《網貸「刷單」不用還?快停下你的危險想法!》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