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薛寧馨
編輯 | 尤裡卡
本文為 拖鞋哥MFA考研 原創作品,轉載請授權
2021拖鞋哥MFA考研QQ2群:491889722
官方微博帳號:@拖鞋哥MFA考研v5
影片:《美國往事》
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美國往事》是他的「往事三部曲」之一,另兩部作品為《西部往事》《革命往事》。
演員:羅伯特·德尼羅,詹姆斯·伍茲,伊莉莎白·麥戈文等
主要劇情:影片以紐約的猶太社區為背景,講述了主人公「麵條」從懵懂少年成長為黑幫成員,最終被友情、愛情所拋棄的人生歷程,同時也展現了美國從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幫史。
標籤:黑幫片;「往事三部曲」;塞爾喬·萊昂內;羅伯特·德尼羅;美國夢
電影《美國往事》時長達三個多小時,非線性敘事的方法使電影沒有按照傳統的時間發展順序為線索,時空轉換交叉的結構強化了故事的懸念與張力。
電影以麵條為主視角,分別表述了麵條的少年、中年與老年時期,打亂的敘事段落為 「中年、老年、少年、老年、中年、老年、 中年」,《美國往事》用這種特殊的敘事模式,非常新穎地模糊了好萊塢傳統影片中涇渭分明的順敘、插敘、倒敘的敘述組合方式,例如影片中青年時期既是往事,來與老年時期的回憶相呼應,又作為部分現實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1]
在時空轉換結構中,首先出現的是節奏較快、場面刺激的麵條女友被殺場景,血腥緊張的開場抓住觀眾視線的同時設置了敘事的懸念,往事鋪陳,垂暮的麵條通過牆上的磚孔轉場進入了少年時期:純淨的芭蕾少女、奔跑的街頭混混,幾個人物之間破碎又渺小的美國夢想就這樣從磚孔中的光影間展開。
隨後,影片又由少年時空轉入了老年時空,這一段只有2分鐘,老年的麵條在來到車站保險柜取得現金後,影片又迅速進入了中年時空的敘事。幾個不同場景的對立敘事既突出了重點的故事情節,同樣掌控著影片鬆弛有度的節奏。在這樣不斷切換的敘事時空處理下,這個完整的黑幫故事被重構在觀眾面前,個體角色史詩化的書寫也同樣被導演完成。
《美國往事》中人物眾多,著重刻畫了麵條、麥克斯與黛博拉三個形象,麵條作為主視角角色,他從童年到老年嘗盡人生的苦辣酸甜,最終大徹大悟。麵條的性格複雜,從法律與道德角度看,年少時期的他遊手好閒,中年時期繼續加入了黑幫,強姦了心愛的黛博拉,並做下了殺人、搶劫等一系列非人道的惡行,他身上帶有的人性的醜惡無法被簡單一個「亂世」而洗白掩蓋。
但麵條以「義」為先,極為看重朋友情義,為朋友敢於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影片中他疾惡如仇,為友情甘受牢獄之災,即便已發現黛博拉為了功名利祿離他而去,也依舊保持著對她的深深愛意。在這樣善惡的糾纏之中,麵條這個複雜的角色最終活下來,在鴉片館品嘗這段痛苦又幻滅的人生。
同樣,對影片中的另一主要角色麥克斯的刻畫也充滿了矛盾色彩。他是麵條一生的朋友,從小到大是小混混頭目,教唆其他孩子為其犯罪而斂財。麥克斯心狠手辣,為剷除異己,他與警察沆瀣一氣聯手害死了兄弟,並搖身變為商業部長。儘管麵條與他情同手足,但麥克斯試圖殺死麵條並霸佔了黛博拉。儘管作惡多端,但麥克斯從始至終也在自己的雄心下不斷面臨著內心的懺悔與譴責。最終他在告知麵條真相後,終於以跳進垃圾車這一方式的死亡來完成了這罪惡一生的救贖。
黛博拉在初入觀眾視野時就是一個高貴又純淨的少女形象,她踐行了一個從紐約猶太區移民的苦孩子成長為好萊塢一線影星的美國夢歷程。在後期她成為大紅大紫的好萊塢明星時,利慾薰心的黛博拉同樣也揮手作別了那個廠房中美好芭蕾女孩。
黛博拉的人生軌跡在中年後慢慢的與麵條失去了交點,時隔多年,在化妝間再見黛博拉時,衰老的她不斷卸去妝容,舞臺上的所有輝煌掩飾的是厚厚白粉之下的疲憊,層層屬於演員的面具下難掩的是黛博拉依舊迷失的愛情與欲望。三個街角少年終於都走出了紐約那混亂的猶太貧民窟,但走不出的是這場破碎的美國夢。
美國夢作為美國精神和美國人民特有的精神力量,其中包含了許多美國文化的意蘊。美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個人價值,是一條民主自由、平等競爭、務實的道路。美國文化的核心是個人主義——自我至上,追求自我利益,它強調一個人通過自我設計和自我奮鬥來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種價值觀鼓勵人們努力奮鬥並實現自我價值,但又隱含著利己主義色彩,影片中的角色不斷從社會底層開始向上爬升,但在實現那個虛幻的美國夢的過程中人物不斷模糊了善惡,迷失社會上標識的「成功」。電影背景被放置在混亂的美國禁酒令時期,紛擾不斷的特殊時代幫助導演詮釋了這一正反難辨的美國精神。
麵條在影片中作為正面人物,始終堅守著內心的友情、愛情與正義,卻不斷受到背叛與拋棄,最終大夢醒來,獨自在鴉片的麻醉下面對這飄零的一生。麵條追逐的美國夢並沒有實現,他對自己的人生不再抱有希望,面對蒼白的現實已然妥協。
麥克斯作為一名反面角色,卻實現了不斷追逐的「美國夢」:權力、金錢與美人。但事實上,這種成就恰恰印證了美國夢的失敗,這個夢充滿了純粹的狡詐和虛偽,遍布著他對過去罪行的悔恨。黛博拉同樣看似成就了個人夢想,但她為了地位已經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丟失了自我,這同樣不符合正派的美國精神。
往事如煙,浮生若夢,導演萊昂內創作了這場破碎的美國夢,揭露了美國價值觀的悲劇性隕落。美國夢,曾經作為一個純粹且強大的理想,已經被非人道的金錢和權力欲望掩埋了。片中的美國夢不再意味著對進步的崇高追求,相反,它變得非常物質主義並充滿著腐朽之氣,這場幻滅的夢被孕育在了美國社會的巨大泡影中,人們在追逐之後陷入了不斷的救贖,最終大夢醒來,一無所有。[2]
參考文獻:
[1]舒婭.電影《美國往事》的敘事風格與象徵意蘊[J].電影文學,2016(02):138-140.
[2]孫揚.美國夢的追求和幻滅——電影《美國往事》主題研究[J].戲劇之家,2018(33):87-88.
更多課程相關信息
請掃碼添加六一學長
和小燈學姐微信名片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