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上下兩部分。
229分與251分之結論。
251分版本之加長部分的畫質比DVD還不如,大部分加長的劇情則又基本屬於可有可無。這樣的加長版對於一般的影片基本就是圈錢的玩意兒了,但對於偉大的《美國往事》就有所不同了,還是值得玩味一番的。
本片導演萊昂內拍攝的原始素材是8~10個小時,傳說中的6個小時版本應該只是萊昂內的一個創作藍圖和願景。現如今不是說把那8~10個小時的素材都找出來,洗一洗,修一修就可以是最佳版本了。這樣製作電影,不要說成就偉大,即使是隨便看看都不成啊。
而導演已經作古,再拍續集是不可能了。就目前狀況來看,229分以外的版本都是在沒有萊昂內的授權之下,別人一邊遐想或是瞎想著,一邊惦記著商業上的利潤,一邊在那些有限的素材中撿破爛式的挖掘著。這樣的拼湊很難再鑄經典。
229分版本也許不是終極版本,但卻是這部偉大電影的最好版本!229分版本加上上面加長版第6段加長之5分鐘=234分,或許這234分也可以是這片的一個最佳版本,但細細品味下來,這5分鐘還是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因為229分版本已經很完美了!
■ 新版藍光的畫質
2014發行的藍光加長版本雖然沒有在長度上真正的令人刮目,而且加長部分畫質也是十分不好,但卻有個意外的驚喜:251分版本中間的229分部分的畫質提升明顯,比以前的229分藍光版好很多!而且色調更加的金黃,更加的懷舊、典雅、溫馨。這樣的色彩效果令我看片時那種穿越流金歲月的感覺更醇厚了!
可以看清楚麵條的鬍子茬了。
之前的229分BD版本(上)和最新的BD加長251分版(下)本畫質對比:
局部,229分BD版本(上),最新的BD加長251分版(下):
■ 演員
偉大的電影少不了演員偉大的的表演。《美國往事》故事時間線的年代跨度有50年。主要角色都有少年和成年兩個階段,少年黛博拉由詹妮弗·康納利扮演。影片是1982年6月14日 - 1983年4月22日間拍攝,詹妮弗·康納利生於1970年12月12日,拍攝本片時是12歲。三位主演都是個頂個精彩!再加上其他演員精彩的陪襯,使得這部電影在演員上已經是無懈可擊!
少女黛博拉:詹妮弗·康納利。
成年黛博拉:伊莉莎白·麥戈文。
麵條與麥克斯。
扮演少年麵條的斯科特·提勒之成年模樣。
再來個黑白群像:
其他演員精彩的表演:
■ 精彩場景
~偷窺~
~浪漫~
~設局~
~其他~
■ 化妝
本片的化妝很有功夫,那還是一個沒有CG的年代。
■ 本片的置景
偉大的電影離不開用心的細節。這部電影時間跨度大,電影中背景的變化很豐富、很講究、也很用心,通過那些遠處精心設計的街頭樣貌、牆體大字廣告,潛移默化的發酵著劇情,令全片的年代感立體、鮮明並富有質感。
老照片和故事中即時實景的疊印,令人唏噓不已。
片中還出現了紐約2座著名的橋,這一座是威廉斯堡大橋 Williamsburg Bridge:
下面的這一座是曼哈頓大橋!曼哈頓大橋在《聞香識女人》、《速度激情8》、美劇《高堡奇人》、《越獄》第五季等多部影視劇中都再次出現過。應該是在電影中出鏡次數最多的一座橋了。這個場景也是《美國往事》最經典的畫面之一。
■ 麵條如廁時看的書:
傑克·倫敦的《馬丁·伊登》講述的是水手馬丁愛上上流社會的小姐羅絲,在愛情的鼓勵下努力寫作,最後成為知名作家。馬丁終於躋身上流社會之後忽然發現一切都很空虛,其精神上的痛苦無法忍受也沒有辦法消除,最後馬丁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小說也暗示著影片另一個主角麥克斯的命運軌跡。
《馬丁·伊登》各個版本的我封面。
■ 影片中出現了兩次的一句箴言:Your Youngest And Strongest Will Fall By The Sword
聖經裡有句話:The Assyrian will fall by the sword!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即便你們中最年輕的、最強壯的也會倒在這劍下。或許可以理解為人生自古誰無死,說成出來混總是要還的也靠點邊,老K還是比較欣賞下面的這個民間高手的說法:
【這裡所謂的sword,我想指的就是時間和社會這兩把無情的劍吧,斬斷最單純的夢想,刺傷充滿希望的心靈】
■ 影評人的觀點
《教父》、《美國往事》這樣的電影我會看很多遍的。《美國往事》也是開著影評人的評論字幕單獨看了一遍,那評論說這部電影整個是一場夢,論據之一就是影片緩慢的節奏。老K感覺這個未免有點牽強了,慢就是夢的法定標誌嗎?難道美國人就沒做過一次節奏快一點的夢嗎?
■ 插曲與配樂
KATE版本的《天佑美國》:
電影在開始和結束的部分都出現了著名的、有美國「第二國歌」之稱的《天佑美國》。影片開始部分的是Kate Smith演唱的版本。找Kate Smith演唱的版本之音軌就像之前老K找《肖申克的救贖》中《費加羅的婚禮》的歌劇版本一樣的難。很多著名的歌手都唱過這首歌曲,但在老K這裡也許只有Kate Smith才是最好的版本,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個版本是電影中的版本。
不乏娛樂精神的美帝還拍過一個和這首歌同名的另類電影,電影《上帝保佑美國》之碉堡部分:
配樂儘管是電影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老K也很喜歡沒有配樂的電影,如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全片4個小時下來除了人物角色在故事情節中演唱的英文歌曲之外,就再也沒有一個音符的背景音樂了。這樣的處理感覺也很不錯。而《美國往事》的電影配樂則是精彩到幾乎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意境了。甚至很多人認為,該片配樂的光芒掩蓋了影片本身的出色,有人這樣說:
【(電影)看了都想哭,(這音樂)聽了真哭了~】
這句話老K深有感觸,每每聽到這部電影的音樂,還有那引用的Yesterday:
那一刻老K的淚腺真的會有蠢蠢湧動的感覺,但那卻不是因為悲傷,而是感嘆和感懷這部電影還有音樂之旋律所傳遞出來的:
渺小的人類很多時候無法與天爭與地鬥,
但是人類情感的偉大卻可以與日月爭輝!
《美國往事》OST封面。
■ 結尾那個著名的微笑,簡單的再意識流幾句
這笑可以是一笑泯恩仇、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又可以是浮生若夢、醉生夢死。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可以用來做註腳。這樣多角度多方向的展開多半是給顯擺辭藻功夫、陶醉掉書袋提供了發揮的機會。而這樣的展開遠離評論對象主體的可能性則很大。老K喜歡文藝評論中依作品本身就事論事,借題發揮老K會很謹慎的看看,而離題發揮的就不好評論了。
這笑本來或許就是畢卡索的一個無意義的塗鴉,作古的導演也無法發布官方的解讀了。其實老K猜想,即使導演萊昂內健在,即使這個笑有什麼最初的含義,萊昂內也不會輕易的將其解讀出來。但凡名著、名畫、名片或許都會擁有那麼一個任憑你怎樣解讀都是通順的、所謂經典的笑容,這也算是各行的大師們自己有意無意之間留下的,延長作品神秘感與生命力的一個無害的消遣吧。對這樣的消遣進行解讀往往是空中樓閣、隔靴撓癢,很容易就會南轅北轍,離題發揮,逼上神壇陷入妖魔的可能性要遠大於名作本身正確方向理解的可能性。
實際上,這笑就是麵條逃脫追殺後,在中國人開的鴉片館裡長長的、猛吸了一口大煙後,略等片刻,鴉片的藥效發作了,處於幻覺中的吸毒之人的一個再正常不過的表現罷了。還是把精力用在電影其他精彩得多的地方吧,對於這樣一個無釐頭鏡頭的過度解讀其實是在浪費自己的表情啊。
■ 記憶中的《美國往事》
這是當年用DVD截取的一個經典鏡頭:
我用最新的藍光加長版本截取了同一個鏡頭,除了清晰度、色彩不同之外,畫面比例也略有不同。DVD的畫面略微縱向拉長,不如BD的準確。除此之外,從這倆張截圖的變化似乎也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歲月滄桑啊,老K往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