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2020-12-23 李子讀書

看完近四小時的《美國往事》,心中感慨萬千,有一個詞突然冒出來:厚重。這不是一部爆米花電影,也不是主題單調鮮明的類型片,而像是集合了多種元素、經過時間醞釀後形成的一杯醇厚的酒,飲後餘韻悠長。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

《美國往事》改編自戴維·亞裡森的自傳體小說《流氓》,這本書是他在紐約州辛辛監獄中寫成的。導演萊昂內在六十年代中期就看中了此書,最終耗資4000萬美元,用了長達13年的時間來準備和攝製。

這部滿滿的誠意之作,當年並沒有獲得主流足夠的認可,但隨著時間流逝,這部影片的價值愈加凸顯,成為電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人人都有一個「美國夢」

美國《電影評論》雜誌的記者曾採訪萊昂內, 請他談談為什麼喜歡拍攝美國的故事。萊昂內說:

「作為一個歐洲人, 美國既吸引我, 又令我吃驚。我愈喜歡他, 就愈覺得與他距離若千光年之遠。我感興趣的是美國人的朝氣——儘管也有許多矛盾——以及他們對於某些事情不隨便輕信的態度。正是這種矛盾、朝氣、不斷加劇的痛苦的混合, 使他變得迷人和與眾不同。美國是夢幻與現實的混合。在美國, 夢幻會不知不覺地突然變成現實, 現實也會不知不覺地忽然成了一場夢, 我感觸最深的也正是這一點。」

影片主人公麵條和麥克斯都是社會的底層小混混,他們渴望能出人頭地,躋身上流社會。可以說,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美國夢。為了這個夢想,他們組成了黑幫團夥,幹起殺人越貨、走私販私的勾當。

從被警察呼來喝去到偷拍照片要挾警察,從被原來的地頭蛇霸哥壓榨到怒而反抗反殺,從不名一文到開酒館、開公司富甲一方,麥克斯和麵條他們一路走來並不容易。

不過,即便如此,他們是不是真的實現「美國夢」了呢?不是。他們還要時刻擔驚受怕,還會受到更大利益團體的要挾和鉗制。麵條小富即安,不願意牽涉到政客的紛爭中,只想自得其樂;而麥克斯則胸懷遠大,不滿於當下的小打小鬧,希望能幹一票大的,真正躋身到上流社會中。這成為好兄弟的分歧處,也成為兩人人生的分水嶺。

再說女主黛博拉。她是一個懷揣藝術夢想的美麗少女,是麵條的夢中女神。雖然黛博拉對麵條也抱有好感,但她清醒地認識到麵條永遠只是一個「小混混」,無法達成她的夢想。所以,在愛情與事業面前,黛博拉堅定地選擇了事業——去好萊塢發展。

心中的「美國夢」讓三人分道揚鑣,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從而上演了一出愛恨交織的感人故事。

二、吞噬情感的夢想,淹沒人性的欲望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1. 友情

培根說過:「孤獨的人不是神靈便是野獸。」沒有什麼動物比人更渴望友誼。麵條與麥克斯不打不相識,後來兩人成了莫逆之交,他們要努力打拼出一片新天地。面對原先地頭蛇霸哥的霸凌,他們沒有退縮,反而主動出擊,利用自己發明的「專利」去搶生意,拓展掙錢的渠道。

當霸哥持槍截擊吹風得意的小幫派時,最小的兄弟首先被槍擊,麵條看到奄奄一息的兄弟,一句「我滑到了」讓他終身難忘。麵條為了報仇,用匕首瘋狂地捅死了霸哥並且殺死了一名警察。兄弟們得救了,迎接麵條的卻是12年的牢獄生活。

反觀麥克斯,在緊要關頭,雖然他年齡更大,但是他沒有站出來反抗。這是麥克斯和麵條的不同處:麥克斯更看重自己,為了自己的夢想和利益,他不惜犧牲兄弟情義;麵條更看重友情,為了兄弟們的利益,他不惜犧牲自己。

於是,當禁酒令即將解除,走私酒水的生意不再吃香,麥克斯和麵條在幫派發展方向上產生了分歧。麵條為了兄弟情義,不惜打電話向警方告密。而麥克斯卻順水推舟,金蟬脫殼,陷害了自己的兄弟們,並且讓麵條背負上幾十年的愧疚。

三十多年過去後,麥克斯已經搖身一變成為顯赫的上流人物貝利先生,麵條只是一個被愧疚之情摧殘的不得意之人。兩人見面,各講了一個關於友情的故事。一個是背叛的故事,一個是忠貞的故事。

背叛友情的人,看似得到了很多,但最終失去了更多;堅守友情的人,看似失去了很多,但保留下最美好的記憶。

2. 愛情

命運往往充滿了諷刺。

麵條與黛博拉相愛卻最終不能走到一起,麥克斯與黛博拉不愛卻最終走到了一起。

麥克斯像是第三者,他生生將麵條和黛博拉分開並橫刀奪愛。年輕時,當麵條和黛博拉甜言蜜語時,麥克斯將麵條召喚走,以至於黛博拉生氣地說:去吧,你媽媽在召喚你。

中年時,黛博拉遠走好萊塢,麵條去煙館消愁而被麥克斯大罵。麥克斯通過賣友求榮,成功躋身上等人,最後與成名的黛博拉走到一起。很難說,他們兩人是否有真正的情感,感覺更多的是相互利用。一個是肆意地報復曾經的兄弟,一個是尋求一種權勢的保護。

三十多年後相遇,黛博拉不太敢直面麵條,只能躲在濃厚的妝容背後。流過衰老臉龐的淚水,既有悔恨,也有嘆息。她仍然關愛這個曾經讓她心動的男人,不願意讓他去面對殘酷的真相,希望讓他擁有一個關於愛情和友情的美好回憶。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永不再見,有些愛一旦錯過就永不再來。是遵循本心追求自己的愛情,還是屈從現實尋找自己的依靠,這可能是一個永遠無解的問題。

幾十年彈指一揮間,往事如煙似夢。如果因欲望而淹沒人性,如果因夢想而吞噬情感,那麼友情也好,愛情也罷,終將變成虛無縹緲、可有可無的附屬品。不過,人生沒有了這些令人激動、令人瘋狂的牽絆,那還是人生嗎?

三、結語

《美國往事》是一部如夢似幻的史詩級大片,生動演繹了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相同的故事在不同的時空中輪番上演,依然讓人熱淚盈眶,依然讓人心動不已。這部電影需要有一定人生閱歷之後才能愈加發現它的好,這裡面有我們每個人的彷徨、苦悶、掙扎和無奈,這裡面有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影子。

《美國往事》是導演萊昂內的個性化「影像寓言」,「美國夢」固然催人奮進,但也要清醒認識到:夢想可能吞噬情感,欲望也足以淹沒人性。

相關焦點

  • 《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
  • 《水滸》中的世態人情: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如此世態人情,不禁慨嘆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第九回,林衝刺配滄州牢城營時,「那差撥不見他把錢出來,變了麵皮,指著林衝罵道:『你這個賊配軍,見我如何不下拜?卻來唱喏!你這廝可知在東京做出事來,見我還是大剌剌的。
  • 《美國往事》:是男人就不能不看的電影
    世事皆無完美,電影亦然。如果只選一部趨近於完美的電影,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來說,我選《美國往事》。
  • 看透了世俗的眼光,理解了人情冷暖,方可活得自在、活得通透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下意識地做了某件事,自己卻完全沒有在意,但在別人看來,就像是對我們的一種人品定義,進而決定了對你的態度,是依賴還是防備,是欣賞還是反感,是信任還是懷疑,是有求必應還是避而躲之,是想在生命中拉黑你還是認可你。這些,都是我們在生活中往往很不在意的地方,卻偏偏被別人抓住,用來衡量我們的態度。
  • 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
    「因為愛著你的愛,因為夢著你的夢,所以悲傷著你的悲傷……」,不管時光怎麼變遷,每當我聽這首歌時,總有那麼一種異樣甜美的感覺,它淳美的曲調和動情的歌詞總能撩動我心中那根感情之弦,讓我浮想聯翩,回想起那已逝去但永駐我心田的往事。
  • 深度影評 |《美國往事》
    因為導演賽爾喬·萊翁內並不是美國人。他出身於義大利電影世家,早些年給大導演德·西卡打下手,在《偷自行車的人》劇組當副導演,順便跑跑龍套。自然,「往事三部曲」也都並非美國電影,《美國往事》頂多算義大利和美國聯合製片,電影的主要取景地在羅馬。
  • 《美國往事》中的幀組成
    故事簡介在《美國往事》中,有許多框架圖片。導演反覆使用鏡子、門框、窗戶、柵欄等框架來構圖,從而達到裝飾效果,突出情景,表達一定意義。在鏡子空間1中:在黛博拉和麵條對話的鏡頭中,戴上一個框架,故意將對話放在鏡子中。它相當鏡中人像一個夢,這意味著兩個人的感情不會有結果。在靠近鏡子的小兄弟的鏡子空間2:麵條裡看著自己,但轉身又撞到另一個鏡子,就像撞到一堵牆一樣。這也預示著小組的未來:不吸取教訓就撞到牆,然後再撞到牆。
  • 記憶中的《美國往事》(下)
    這樣的加長版對於一般的影片基本就是圈錢的玩意兒了,但對於偉大的《美國往事》就有所不同了,還是值得玩味一番的。本片導演萊昂內拍攝的原始素材是8~10個小時,傳說中的6個小時版本應該只是萊昂內的一個創作藍圖和願景。現如今不是說把那8~10個小時的素材都找出來,洗一洗,修一修就可以是最佳版本了。這樣製作電影,不要說成就偉大,即使是隨便看看都不成啊。
  • 《美國往事》——屬於美國的回憶和美國夢必然的破滅
    上周只看了一部電影《美國往事》。全片大約4小時,然而實際觀影遠遠超過4小時。很奇怪,我們可能會恨《喋血街頭》裡的阿榮,說他是個小人渣渣這大概不會有人反駁,在《美國往事》中max用我們看港片的眼睛來看,丫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害死了自己的倆兄弟不說,還讓麵條背黑鍋,讓他在這三十多年裡活在內疚裡,如果不是自己已經成為dead man,他又怎麼能想到這位顫顫巍巍眼神不好的故友,對了,他還和這位兄弟一生最愛的女人同居多年,簡直令人髮指。
  • 《甜蜜蜜》中的張曼玉和黎明,是我們在大時代中浮沉的縮影
    電影用平實質樸的鏡頭,記錄下了兩人在大時代下的浮沉和兜轉。濃鬱的懷舊色彩;輕柔中帶有時代氣息的樂調;街頭,高樓,商場的繁華喧鬧。那是一個車水馬龍、光怪陸離的20世紀末期,也是一個令人著迷、彷徨迷茫的「尋根」時期。平凡的小人物和一個碩大的現代都市,在這個地方,仿佛「一切皆有可能」,但不經意間,更多的人,總是在寒磣和磕絆中度過了餘生。
  • 《美國往事》:對往事的追憶,是對青春不復的惋惜與夢碎的不甘
    儘管影片中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夢想,無論他們的夢想正確與否,當夢想破滅時,醜惡的真相浮出水面,也代表著 「美國夢」 虛偽神話的破滅。麵條選擇將往事遺忘,也是對美國社會中暴力、陰謀等醜惡現象的遺忘。03、結合著時代大背景,影片人物對於美國夢的追逐背後表露出引人深思的思想主題《美國往事》是萊昂內「往事三部曲」中的代表作,以個人遭遇,折射出各類群體在美國社會中的境遇。影片由美國夢引起遠大的理想,經歷了短暫成功之後是長久的失落。作為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展現了美國社會的全景圖。影片結合著時代背景,展現深刻的思想主題。
  • 美國同性戀電影《浮沉洛杉磯》
    美國同性戀電影《浮沉洛杉磯》Going Down in LA-LA Land (2011)電影是一部男同性戀藝人的洛杉磯尋夢記
  • 美國往事-世界影史經典電影解析
    美國往事》。《美國往事》的導演剪輯版時長229分鐘(還有一個導演剪輯加長版更是長達251分鐘),在將近四個小時的影片中,萊昂內採用好萊塢經典警匪片的套路,講述了一個帶有哀悼主義色彩的美國夢的故事,這個故事有著雙重主人公:麵條與Max,他們在影片中分別代表了英雄的正題與反題 - 麵條是典型的熱血直男,他俠骨柔情、重情重義,為朋友兩肋插刀
  • 【影展】《美國往事》《好傢夥》:暴力電影的詩意與現實
    《美國往事》從籌備到開拍共歷經了13年,導演賽爾喬·萊昂內並不是個高產的導演,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就是「鏢客」三部曲(其中的《荒野大鏢客》也是今年4k修復單元的展映影片)和「往事」三部曲。但在籌備《美國往事》時遭遇的阻力顯然是最大的。派拉蒙原本邀請賽爾喬·萊昂內執導《教父》,萊昂內因忙於籌備《美國往事》而婉拒。
  • 在她的生涯十佳電影中,《美國往事》只能排第三
    她用《美國往事》、《夢之安魂曲》、《美麗心靈》等優質作品,示範了應該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顏值。 小說原著中的複雜角色關係被帶到了銀幕當中,深層次的社會矛盾也被導演挖掘了出來。爭房產這種在中國十分日常的事情,被美國人拍得壓抑而真實。 本·金斯利的角色財大氣粗,志在必得,詹妮弗·康納利則是家庭破碎,失意墮落。兩人的角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誰最終會贏得房產?結局只留下了令人無奈的嘆息。
  • 願有人知你冷暖,有人陪伴你一生
    願有人知你冷暖,有人陪伴你一生,有夢想就勇敢去追,有愛人就好好珍惜。有一個人,以為總有一天會忘記,後來,才發現,已經刻在了心上。世間每個人都匆匆忙忙,有一個真正關心你,愛你的人,不容易,不要錯過了。最美的緣,總是可遇不可求,漫漫人生路,沒有無緣無故的離別,只有誰不懂得珍惜誰。站在熟悉的路口,看著人來人往,懷念著心裡的你。
  • 《美國往事》影評:時間的灰燼,幻夢的殘片
    賽爾喬·萊昂內晚年最後一部巨作《美國往事》,是一部真正可以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整個創作歷程經過了十幾年的歲月,早在拍攝完《鏢客三部曲》的時候,萊昂內就開始構思這樣一部宏偉展現時代和個體命運的深邃作品,《革命往事》和《西部往事
  • 感悟他鄉的人情冷暖,聽一路應景的歌
    去經歷別處的春夏秋冬,感悟他鄉的人情冷暖,聽一路應景的歌。一起去旅行在她眼裡,外面的世界是那樣的新奇,她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旅行中,用身體所有的觸覺去感知這個世界,領略春夏秋冬的絕妙。而每一個旅途中的你,是不是也都有一顆童心,去看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
  • 《美國往事》與中國導演
    《美國往事》是我讀大學時很愛的一部電影,許多年後重看,才發現當年的所謂「好看」,大概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覺,箇中緣由其實並不明了。我很懷疑,或許電影裡那些對於一個少年來說絕對稱得上瞠目結舌的「性展示」,才是我覺得好看的真實原因。
  • 一首宋詞真正看透人生,開頭12個字驚豔無比,道盡世間冷暖
    人間冷暖是詩詞當中最常看到的主題。因為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打交道成就的人情冷暖,自然也成為了人對於社會的重要感知。既然是一個人情社會,那就免不了的感受到人間冷暖,世態炎涼。古典文學當中有太多這樣的話題。或者為財富,或者為功名,人間冷暖都是能夠把人的一生看得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