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往事》——屬於美國的回憶和美國夢必然的破滅

2020-08-22 草原上的咩咩羊

上周只看了一部電影《美國往事》。全片大約4小時,然而實際觀影遠遠超過4小時。在優酷在線看,因有刪減——可以理解這種刪減是有些鏡頭少兒不宜,但是問題在於,這些鏡頭裡有臺詞有連貫性,至少這部影片的刪減太影響觀影心情了,完全讓你不知所云,然後去找了有這些鏡頭的版本——少兒不宜鏡頭是有了,但是優酷版本中的一些老鏡頭也被刪了——據說這些鏡頭本片有損壞,所以出來的顏色和解析度都和整體不太協調,但是這些鏡頭刪了也影響敘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看起來是4個小時的長片實際上遠遠大於4小時的影片。

上一次看這種讓人悵然若失的電影是《燦爛人生》,好像有接近6小時,但是作為觀眾,無論是4小時還是6小時,只要你堅持看完,你就會明白,其實一點也長,比起一個人的一生來講,幾個小時的時間還是太短了。

《燦爛人生》中講了馬裡奧、尼古拉兩兄弟的人生,雖然《美國往事》以黑幫片著稱,但是不同年紀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在我看來,就是noodles和max兩兄弟的人生,儘管,他們並不是血緣意義的兄弟。

兩兄弟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兩種價值取向,兩種人生追求,自然,也是兩種人生,如同,馬裡奧和尼古拉,一個壯懷激烈地死,一個平淡以安老,作為觀者,你真的能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地看待這樣的價值觀嗎?

1

如果用我們看港片的情懷來看的話,兄弟鬩牆,背叛必意味著復仇,義氣必對立著陰險狡詐,英雄必然手刃小人,而《美國往事》也有這些情節,但是所有的元素都不對立,甚至到最後融合起來,留給人的是悵然若失,是無奈,是釋懷,是淡淡的傷感。它似乎告訴你,沒有什麼是時光解釋不了的,沒有什麼是時光溶解不了的,沒有什麼能戰勝時光,當然,時光就是時光,回憶到底有什麼意義?人終將老去,那些年少時奉為生命的情懷,到底在一個人的一生中有幾多重要?好像,最後都不重要了,留給我們的,是麵條在大煙館雲蒸霧靄中的迷之微笑。他可能是釋懷了,也可能是飛升了,可能是心安了,也可能就是——無所謂了。沒有撕逼,沒有復仇,沒有劍拔弩張。人生中的三十五年,那最痛苦的三十五年,像被垃圾車攪爛了,帶走了。

很奇怪,我們可能會恨《喋血街頭》裡的阿榮,說他是個小人渣渣這大概不會有人反駁,在《美國往事》中max用我們看港片的眼睛來看,丫就是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害死了自己的倆兄弟不說,還讓麵條背黑鍋,讓他在這三十多年裡活在內疚裡,如果不是自己已經成為dead man,他又怎麼能想到這位顫顫巍巍眼神不好的故友,對了,他還和這位兄弟一生最愛的女人同居多年,簡直令人髮指。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搶了你的人生,搶了你的房子,搶了你的地位,搶了你的女人,你應該恨我,你必須恨我,那麼來吧,來復仇吧,打死我把。可以說,最後這段max依然渣渣,千辛萬苦找到noodles,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的需求——我想死在你手裡,咱倆清帳了,他可沒問麵條想不想要他死在自己的手裡。

然而,我們竟然不恨他。


因為,他作為主角之一,根本就不是另一位主角的對立面。更多的人是由愛生恨等等視角去分析max對noodles的愛等來分析這失落的三十五年。我認為他是愛的,但是並一定就是基情。這大概就是一種英雄惜英雄,但是在max踐行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往前走時,noodles也並非不可以被犧牲的部分,他最愛的,還是自己,是無比正確,將要被證明是正確的人生選擇。

2

Noodles走出max的豪宅,外面停著一輛垃圾車,緊接著他看到了跟出來的max,垃圾車不停地在攪拌著垃圾,它擋住了max,當它行駛到noodles可以看清楚後面的攪拌車鬥的時候,max不見了。如果這不是一部魔幻片,那只能說max跳進垃圾車裡自殺了,然而,當noodles仔細查看被攪拌的垃圾時,卻只能看到爛菜葉子,與此同時,車上的上的巨大35赫然在目,垃圾車駛過,取而代之的是max兒子那代年輕人,他們高唱著「天佑美國」從noodles身邊呼嘯而過。這一段到底說明了什麼?

其一,這如果是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這場景只能是noodles的幻象;

其二,他為什麼會出現如此的幻象,就像這只是屬於一個不太成功的黑幫老炮的記憶,為什麼被稱為「美國往事」?

而回答了這個問題,就同時能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不恨max。

Max代表了美國的價值觀,甚至可以說是美國夢。然而,心中有情懷心中有江湖心中有底線和感情的noodles,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踐行美國夢。或者說,noodles和max不過是一個美國人的兩種可能,他出身於底層,他有能力有勇氣有頭腦有魅力,然而,如果你還有那麼一絲絲感情講那麼一絲絲道義,就將與巨大的成功失之交臂,你愛的女人成為別人的情婦,你的房子成為別人的居所,你的青春被摧毀被侮辱,你只剩下了memory。結尾noodles笑了,這也是幻象,他在幻象中完成了一次救贖,珍視的都是垃圾,但他對得起自己的情懷了,他還是一個大寫的人,所以,有人說noodles是失敗的,自然,在max的巨大財富和地位面前,他一無所有,只有對過往的惦念和對兄弟的內疚,但是從另一方面而言,他踐行了自己的價值觀並把他堅持到底,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

美國夢,看起來是一窮二白實現階級上行,但是實際上,這條路,充滿了血腥、掠奪、骯髒,你能得到多少就要失去多少,它比搶聯邦銀行更為瘋狂,max有個夢想,他想要試一試,到底是noodles能成,還是自己堅信的踐行的能成。看起來,max的格局要比安於街頭混混過日子的noodles更為偉大,但是後者明白自己的界限明白人終將會老,拿過槍的手會抖見過血的眼睛會花,擠破頭進入的上層階級,你到底還是一個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會被人恨的底層猶太人,時候到了,你會被扔進垃圾車,美國夢,你可以做,但是夢終究會醒。

這麼說,誰更清醒?

而走了這一遭的max,他值得被這些同樣擁有一個夢的人敬重。

我們不恨他。

羅曼羅蘭說,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Max最後千方百計找到noodles,並不僅僅是想要他殺死自己,也許不過告訴他,我用我自己的方式證明了我的正確性,但是這只是一種證明,我還是那個曾經的max。千帆過盡,沒有了max不行的noodles已經沒有力氣去證明對錯了。生活的真相如此殘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兩個人都失敗了,他們都老了,都認了,但是已經沒有機會熱愛生活了。曾經追求的都不再重要,只剩下前塵往事卷進垃圾車裡攪拌——想一想吧,年輕的美國,在實現這個美國夢的過程中,有多少人前僕後繼被捲入垃圾車?但是新鮮紅潤的嘴時時更新,美國夢的現實之處就在於,當你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你就是垃圾,歷史的車輪滾過,哪有什麼真情與愛的講究?「天佑美國」「這裡充滿了愛」,是不是充滿了反諷?

讓我們感到淡淡憂傷的,是我們每個人終將老去,也許也是,我們根本未曾認清生活真相,更難以熱愛我們總是突破不了的生活本身。往事如風,在我看來,noodles的迷之微笑比之馬裡奧縱身一躍,都是讓人驚心動魄的,它們都指向一個人生的終極問題——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


相關焦點

  • 《美國往事》影評:時間的灰燼,幻夢的殘片
    賽爾喬·萊昂內晚年最後一部巨作《美國往事》,是一部真正可以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整個創作歷程經過了十幾年的歲月,早在拍攝完《鏢客三部曲》的時候,萊昂內就開始構思這樣一部宏偉展現時代和個體命運的深邃作品,《革命往事》和《西部往事
  • 《美國往事》:對往事的追憶,是對青春不復的惋惜與夢碎的不甘
    在影片中,導演又通過主角青年、中年、老年時代,分別表現往事和回憶的糾葛,將連貫的時間順序打亂,構成了特殊的敘事段落。影片中中年時期既是往事,來與老年時期的回憶相呼應,又作為部分現實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繁複交錯時空裡的敘事情節構架,強化了電影敘事的懸念感與張力,同時為電影融入了的生命輪迴的憂傷情調,使人感到在劫難逃的惆悵。
  • 「我的美國夢破滅了」!美國人發出可憐哀嚎,希望白宮認真聽聽
    據環球時報11月3日報導,「如果說美國夢曾經是真實的,那麼現在已經不是了。」當地時間1日,美國《紐約時報》以《美國夢的訃告》為題,通過一些在美國民眾的親身體驗,展現了他們的美國夢因種族不平等、性別歧視、維持生計、社會安全等諸多問題而宣告破滅。
  • 《美國往事》:四個小時,穿越愛情和友情的悲慘人生
    《美國往事》屬於萊昂內往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其他兩部是1968年的《西部往事》及1971年的《革命往事》,三部曲把美國夢通過不同的往事進行了詮釋,展現了萊昂內對美國夢的期盼和反思,而萊昂內本人也由於獨特的電影風格在當時獲得的評論也是兩極分化,厭惡他的人恨不得反他打入十八層地獄,喜歡他的人,把他奉迎為教主級別的導師。
  • 影評分析《美國往事》
    《美國往事》在延續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敘事構架的基礎上,以更具開放性、創新性的敘事情節、人物設 計、鏡頭語言讓整部電影更加立體而特殊,同時電影在影片中借用了大量的象徵性元素,賦予電影更多的思考和內涵,從而實現了對美國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的超越。
  • 『影視評論』飄零時代的美國殘夢——淺析電影《美國往事》
    電影以麵條為主視角,分別表述了麵條的少年、中年與老年時期,打亂的敘事段落為 「中年、老年、少年、老年、中年、老年、 中年」,《美國往事》用這種特殊的敘事模式,非常新穎地模糊了好萊塢傳統影片中涇渭分明的順敘、插敘、倒敘的敘述組合方式,例如影片中青年時期既是往事,來與老年時期的回憶相呼應,又作為部分現實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 《美國往事》:是男人就不能不看的電影
    如果只選一部趨近於完美的電影,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來說,我選《美國往事》。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讓它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歷久彌香的光彩,那是一種淡黃色的光暈,柔軟而鮮亮。
  • 《美國往事》:時空不變,苦痛永續
    我感興趣的是美國人的朝氣——儘管有許多矛盾——以及他們對某些事情不隨便輕信的態度。正是這種矛盾、朝氣,不斷加劇的痛苦的混合,使她變得迷人和與眾不同。美國仿佛是格裡菲斯加上史匹柏,水門事件加上馬丁·路德·金,詹森加上甘迺迪。這一切都形成鮮明的對比,因為夢幻和現實總是相悖的,義大利只是一個義大利,法國只是一個法國,而美國卻是整個世界。」
  • 美國夢的破滅:先結婚後戀愛
    黑奴長期受到壓迫,除了給白人老爺蹂躪,沒有任何別的技能和資源,你把他們全解放了又不提供出路,他們怎麼生存?只好繼續「自願」接受白人的「僱傭」! 理想主義者給黑人們燉好了熱騰騰的雞湯,對他們說,來吧,自由平等,喝吧!結果卻沒有給勺子!也就說,他們破壞性有餘,而創造性不足,沒有搭建好幫助黑人走向平等自由的平臺和渠道。
  • 深度影評 |《美國往事》
    因為導演賽爾喬·萊翁內並不是美國人。他出身於義大利電影世家,早些年給大導演德·西卡打下手,在《偷自行車的人》劇組當副導演,順便跑跑龍套。自然,「往事三部曲」也都並非美國電影,《美國往事》頂多算義大利和美國聯合製片,電影的主要取景地在羅馬。
  • 美國往事-世界影史經典電影解析
    美國往事》。再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傾注了萊昂內十三年心血的《美國往事》在1984年上映之後大受好評,影片通過講述主人公麵條的人生經歷,展示了美國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的黑幫史和社會發展史,然而,和在底特律長大的科波拉不一樣,萊昂內呈現的是一個歐洲人、一個外來者眼中的美國社會,於是,和電影《教父》所呈現的美國相比,《美國往事》中的美國景觀更具有戲劇性,那是一個充滿了矛盾、幻想和詩意的國度
  • 「美國往事」一個再痛也不願醒來的夢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在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後,美國已經超越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然而與它的富裕形成鮮明反差的卻是它的國際地位,美國迫切需要一個機會來改變現有的世界秩序。正如美國想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一樣,當時千千萬萬的美國年輕人希望同他們的父輩一樣,通過自己的勤奮、勇氣與努力邁向繁榮過上幸福的生活,成就自己的美國夢。
  • 資本市場新年第一戰,一場美國夢的破滅
    天平的另一端,紐約一家名為Senvest Management的對衝基金獲利超過7億美元離場;另一家對衝基金Mudrick Capital在散戶推高GME和AMC的過程中2億美金落袋為安,直接將自身基金規模擴大了接近10%(9.8%),成為又一家資本新貴。但站在另一個角度看,和這場美國夢一起破滅的,還有全世界資本市場從業者對於美國模式的迷信。
  • 《美國往事》跟美國有什麼關係?
    美國往事影評(一)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十三年的《美國往事》。正是麵條和麥克斯身上所呈現出來的正反兩題,構成了一種現實與詩意、殘人與柔情、懲罰與罪惡的複雜混合,讓習慣了快意恩仇的人們不得不在這種心理落差中對社會對人性進行悠久思索。今天看來,《美國往事》無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為快的經典,可事實上它的誕生卻頗費周折,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請萊昂內執導《教父》,但萊昂內當時正專注於《美國往事》劇本的修改,因此婉轉地拒絕了邀請。
  • 《美國往事》與中國導演
    《美國往事》裡的「性」說起電影《美國往事》,你會想到什麼?黑幫、兄弟、背叛,還是貫穿始終、揮之不去的懷舊氛圍?這些是大部分影迷的答案,很少會有人去談論這部電影裡「性」——因為確實不重要。如今看自然不會再有這樣的感覺了——那就是一夥黑幫分子麼,對待「性」的態度就該是那樣,套一句《讓子彈飛》裡劉嘉玲的臺詞:一個土匪頭子,和一個青樓女子,什麼搞法都能有。《美國往事》與中國導演中國導演中,念叨《美國往事》最多的,是葉京。
  • 《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美國往事》改編自戴維·亞裡森的自傳體小說《流氓》,這本書是他在紐約州辛辛監獄中寫成的。
  • 《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
  • 記憶中的《美國往事》(下)
    251分版本之加長部分的畫質比DVD還不如,大部分加長的劇情則又基本屬於可有可無。這樣的加長版對於一般的影片基本就是圈錢的玩意兒了,但對於偉大的《美國往事》就有所不同了,還是值得玩味一番的。本片導演萊昂內拍攝的原始素材是8~10個小時,傳說中的6個小時版本應該只是萊昂內的一個創作藍圖和願景。
  • 《愛爾蘭人》,又一場美國夢的破碎
    從科波拉的曠世之作《教父》三部曲,到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巔峰《美國往事》,再到同樣由馬丁執導的描繪黑幫廝殺的《好傢夥》就可見一斑。、無可逃避的話題——美國夢以及它的破碎。美國社會和美國夢之所以稱它為「又一場美國夢的破碎」,在於其中三個主要人物所構成的一副美國社會圖景:弗蘭克
  • 電影記錄 | 有一種電影,叫美國往事
    這部電影上映時飽受詬病和責難,它描寫痛苦,悔恨,失望,絕望,它如此接近現實,以至於讓人反感——這些都是「不真實」的,我並不想花錢在電影院裡看到這些。即便它的畫面是「回憶」般的美好。直到很多年後,人們才真正將《往事》當做往事,這才開始明白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