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分析《美國往事》

2021-02-25 電影新視界

為著名電影導演塞爾吉奧·萊昂內的 「往事三部曲」之一, 《美國往事》以特殊的敘事風格及象徵意蘊成為黑色影片的經典之作。《美國往事》在延續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敘事構架的基礎上,以更具開放性、創新性的敘事情節、人物設 計、鏡頭語言讓整部電影更加立體而特殊,同時電影在影片中借用了大量的象徵性元素,賦予電影更多的思考和內涵,從而實現了對美國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的超越。

電影敘事模式:

演塞爾吉奧·萊昂內雖然繼承了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的敘事傳統,以完整的成長題材,讓這部黑幫史詩充滿濃鬱的懷舊敘事風格。但沒有完全循規蹈矩地遵循好萊塢傳統黑幫影片線性敘事手法,而是賦予電影情節更多的開放性創新。電影以20世紀30年代的紐約為故事背景,敘述了猶太社區內幾位童年玩伴成長過程中的恩怨情仇。影片以由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麵條」與麥克斯這兩人的黑幫生涯為故事主軸,在敘事情節上又分為兩條線索,其中主人公與麥克斯的相識、犯罪、背叛為主要線索,同時輔以主人公與黛博拉纏綿悱惻但有緣無分的愛情為副線,明暗兩條線索在影片中貫穿始終,並最終在影片結尾處當「麵條」與麥克斯和黛博拉之子相遇時,兩大線索終於交會在一起。電影中完整的、連貫性的好萊塢敘事的標準風格,讓整部影片完整而又具有極強的懸念感,引人入勝。 

影片中,導演讓整個故事只具有三個特定時態:少年時代、青年時代、老年時代,分別代表著往事回憶、往事和回憶的糾結、線索生活。三個特定時態在影片中被導演故意地進行排列組合,將連貫的時間順序打亂,構成了特殊的敘事段落,也就是「青年、老年、少年、老年、青年、老年、青年」的非線性敘事模式。這些敘事模式在影片中時而相對獨立,時而貫穿於一起構成一個頭尾呼應的敘事鏈環。電影《美國往事》用這種特殊的敘事模式,刻意地非常新穎地模糊了好萊塢傳統影片中涇渭分明的順敘、插敘、倒敘的敘述組合方式,例如影片中青年時期既是往事,來與老年時期的回憶相呼應,又作為部分現實承擔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這一略顯繁複的交錯時空的新型敘事情節構架,既強化了電影敘事的懸念與張力,也為電影融了某種憂傷的生命輪迴的情調,觀眾仿佛在隨著影片追憶崢嶸歲月時,感受到一種身在江湖、在劫難逃的惆悵情緒。

開放性鏡頭語言:

影《美國往事》藉助了特殊的敘事語言來展示敘事結構的與眾不同,採用鏡頭化的畫面語言凸顯細節中的心理變化。如在影片中,導演用了一個非常特殊的跨時空情景變化來凸顯其敘事的巧奪天工。主人公「麵條」在火車站準備逃亡, 他如喪家之犬般隨便買了張單程車票。出發前,電影用中景定格的鏡頭語言描述了其失魂落魄的情景。導演此時用近景特寫伴隨著「披頭四」名曲展示著 「麵條」的滄桑和疲態。鏡頭隨著他的轉身將站臺的壁畫、舊廣告、新摩天大樓慢慢地呈現給觀眾。作為本片第一次跨年代影片轉場,此時竟然沒 有用任何臺詞,卻實現了極為震撼的敘事效果。電影鏡頭的敘事意義非常清晰地展示了時光的流逝。同時電影在情感層面的敘述上,以黑髮、白髮的視覺對比讓觀眾切身地體會到歲月給予主人公的惆悵。觀眾也會隨著鏡頭的轉換思考主人公將來的命運如何,同時觀眾壓抑已久的情感也隨著皺紋和白髮的特寫完全湧上心頭。在影片敘事語言的細節變化中,演員及其情感和心理變化讓觀眾體會到人生的無奈和蒼涼。

音樂的作用凸顯:

一、音樂有力地彰顯了影片的主題

《美國往事》在音樂的運用上主要體現在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借用已有的音樂,如《上帝賜福美國》《夏日時光》《昨天》和《日日夜夜》。這對反映影片內容、格調、藝術手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一部分是主旋律,由導演的小學同學Ennio Morricone所作,主題是表現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憶,具有很濃重的懷舊色彩。

音樂選擇上匠心獨運,意義深刻。導演選擇了《上帝賜福美國》這首聖歌作為片首曲,很明顯地凸顯了救贖主題。片尾麥克斯跳進垃圾車自我毀滅再一次點明了救贖主題,首尾遙相呼應。這首歌不僅暗含著救贖主題,也還暗示了其他內容。從歌詞和曲調中我們聽出了豪邁的熱情,交代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美國的嚮往、憧憬和對新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是渲染了美國夢的破滅,也交代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顯然這段音樂是精心挑選的,可見導演用心的良苦。在主人公重獲自由那場戲中,《夏日時光》的爵士樂把主人公重獲自由的喜悅、同伴們生活的改善和美國夢虛幻的實現、時代的變遷和美國社會的繁榮都反映了出來,更重要的是暗示主人公逝去的青春。《昨日》和《日日夜夜》的配樂,對影片懷舊色彩和追憶往昔起到了烘託作用,渲染了影片憂傷的格調。

二、主題曲音樂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

題曲在整個電影中出現了11次。無論是表現愛情的,還是表現友誼的,都用了這首曲子。主題曲表達的是懷念、渴望逝去的愛情。影片以暴力為內容,以主人公童年好友和女友為線索展開,通篇闡述主人公對友誼忠誠,表現了友誼的神聖性、至高性和無可撼動性。

片中,音樂隨著主人公心理的發展而響起。序曲的教堂鐘聲、神秘的東方鼓點都在闡釋一個鮮明的主題:主人公正在接近死亡。但是隨著音樂的進展,追憶往昔的排簫響起,似乎垂死的生活聽見了號角,愛像彩虹一樣在天空升起,照亮了灰暗的人生。就是這閃動的光芒讓他走完一段段人生可怕的路程。就整部影片來看,音樂內容簡單,主題鮮明,通俗易懂。樂器選用了暗色樂器,無論是開篇序曲的教堂鐘聲,還是東方的神秘鼓都帶有祭祀色彩,對影片主題人物心理起到了巧妙的暗示作用。樂聲從低到高,曲子由點到面,序曲最初是可怕的死亡臨近的鼓聲,而後這種聲音變成雨點慢慢敲響人物的心靈。從音樂內容講,從陰暗走向光明使音樂富有了戲劇性,增加了音樂的內在張力,達到了音樂和電影主題的高度統一,這完全符合電影故事從死亡走向救贖的主題。這部電影音樂的戲劇性結構組成了這部影片的節奏。電影節奏在音樂裡形成了電影的低潮和高潮,成為電影的核心故事。

人物刻畫之「苗條」

人公「麵條」體現出影片開放性的人物刻畫風格,他從童年到老年嘗盡人生的苦辣酸甜,最終大徹大悟。影片中「麵條」的性格難以用簡單的善惡來形容,對他形象的刻畫體現了電影極為開放的風格。可以說他身上兼具善、惡、美、醜等多種性格因素。身為猶太移民,他生於貧民窟。少年時代的他遊手好閒,偷偷摸摸,耍小聰明。但他以「義」為先,極為看重朋友情義,為朋友敢於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影片中他疾惡如仇,為友情甘受牢獄之災。出獄後他加入匪幫,殺人、搶劫、強姦,行為令人髮指,影片直接地刻畫了其人性的醜惡一面。但影片中,導演用愛情和友誼兩大敘事線索來展示其忠於愛情和友情的態度,無論是與黛博拉青梅竹馬的愛情,還是與麥克斯的恩怨情仇,都表現出其純真的性格另一面。少年時代,他就喜歡黛博拉,常常偷看黛博拉。青年時代的他仍迷戀著黛博拉,例如影片中他出獄後冒著風險邀請黛博拉在豪華酒店共進晚餐並翩翩起舞。老年時代,他被迫隱姓埋名,但是重返童年舊地時,仍沉浸在與黛博拉的回憶中。儘管此時黛博拉為功名利祿拋棄了他,他仍執迷不悟。儘管影片中「麵條」是黑幫流氓,身上具有很多人性的醜惡面,但電影沒有將其純真的愛情觀、友情觀完全地忽視,而是讓其在善惡的糾葛中,嘗盡人生百味,並最終勇敢地活了下來。 

人物刻畫之麥克斯

影片中的另一主要角色麥克斯的刻畫也充滿了矛盾色彩。他是「麵條」一生的朋友,從小到大是小混混頭目,教唆其他孩子為其犯罪而斂財。30年代他,心狠手辣、雄心勃勃地成為臭名昭著的黑幫首領。為剷除異己,他與警察沆瀣一氣聯手害死了兄弟,並搖身變為商業部長。儘管 「麵條」與他情同手足,但麥克斯妄圖殺死 「麵條」並霸佔了黛博拉,讓其摯友無奈隱姓埋名地遠走他鄉,經歷了35年的痛苦折磨。觀眾能直觀地感受到麥克斯身上人性的醜惡。但如此兇殘醜陋的人物,電影並沒有完全將其刻畫為惡魔,在影片中他也一直在遭受自己心靈的譴責,他為同夥修豪華墳墓,為「麵條」留大筆錢,事情敗露時邀請「麵條」來到豪華別墅坦白真相,最終他跳到攪拌車自殺身亡,實現了自我懺悔。影片沒有遵循好萊塢概念化、簡單化的人物刻畫手法,極力地挖掘出麥克斯人性的複雜面,即使他極度兇殘、無恥,也能進行心靈懺悔,也有血有肉,有感情。

藝術特色分析:

片巧妙地利用鏡頭切換進行時空的轉換,彰顯出影片的藝術特色。如該片中車站那部戲,鏡頭開始是年老的諾德斯拎著手提箱往回走,之後鏡頭切換到年輕時,諾德斯出獄之後,麥克斯去接他也拿著手提箱,影片換面的切換是那麼自然,這一描繪鏡頭整整跨越了35年,卻絲毫沒讓觀眾感覺到不連貫。另外該片中聲音也為時空轉換提供了一定的輔助作用。比如影片開頭電話鈴音製造了一種戲劇感,營造緊張氛圍和暗示縈繞在主人公內心深處的一個聲音。這些類似的巧妙構思在電影中展現得繪聲繪色,在相同的電影中並不多見。

影採用了大量的倒敘和閃回的鏡頭,表達出影片所有表達的特定情感和內容。比如影片開頭,幾十秒得電話鈴使得故事情節突然閃回到了困擾諾德斯的情節之中。通過故事情節的倒敘和鏡頭的閃回,影片描述了男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和磨難,表達了諾德斯對美好回憶的嚮往和憧憬,其心中絲毫沒有仇恨,這種跨越時空的方式吸引了觀眾的眼球。

      請加入【電影新視界--影評推薦群】

發表你想要的影片分析徵集

關注電影新視界

為你搜羅更多電影視聽信息

相關焦點

  • 深度影評 |《美國往事》
    因為導演賽爾喬·萊翁內並不是美國人。他出身於義大利電影世家,早些年給大導演德·西卡打下手,在《偷自行車的人》劇組當副導演,順便跑跑龍套。自然,「往事三部曲」也都並非美國電影,《美國往事》頂多算義大利和美國聯合製片,電影的主要取景地在羅馬。
  • 電影《美國往事》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美國往事的劇情簡介······       1933年,紐約流氓Noodles(羅伯特·德·尼羅 飾)因向哈洛倫警司(布魯斯
  • 最認真的一篇影評了,《美國往事》
    一圖足矣,影評結束。我是很認真的。
  • ——褒貶不一的《好萊塢往事》影評分析
    之前咱們做過一期《好萊塢往事》的電影劇情講解,用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電影,那麼這期內容就是電影影評分析,帶大家聊一聊相應的時代背景,人物關係。更好的帶大家了解這部電影。本片的時間線發生在1969年的美國洛杉磯,當時是處於一個變革的年代。
  • 《美國往事》跟美國有什麼關係?
    美國往事影評(一)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在美國電影史上,只有一部類型片可以與《教父》相提並論,那就是義大利導演塞爾喬?萊昂內的「往事三部曲」之一,耗資4000萬美元,歷時十三年的《美國往事》。今天看來,《美國往事》無疑是一部人人都希望先睹為快的經典,可事實上它的誕生卻頗費周折,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故事。1971年,派拉蒙邀請萊昂內執導《教父》,但萊昂內當時正專注於《美國往事》劇本的修改,因此婉轉地拒絕了邀請。但當他一切籌備完畢,甚至聯繫到由羅伯特?德尼羅來出演主角後,《教父》已經上映並大受好評,製片人因此對類型與其非常相似的《美國往事》是否成功沒了信心。這一拖,就是11年。
  • 《美國往事》影評:時間的灰燼,幻夢的殘片
    賽爾喬·萊昂內晚年最後一部巨作《美國往事》,是一部真正可以被稱之為史詩的作品,整個創作歷程經過了十幾年的歲月,早在拍攝完《鏢客三部曲》的時候,萊昂內就開始構思這樣一部宏偉展現時代和個體命運的深邃作品,《革命往事》和《西部往事
  • 專屬男人的電影,教會你很多東西-《美國往事》
    《美國往事》海報 二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少年「麵條」(羅伯特 德尼羅 飾)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大」(詹姆斯 伍茲 飾),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
  • 齊放推薦: 電影《美國往事》
    三十五年過去了,幾近垂暮的「麵條」重新回到紐約的傷心地,他遇見了少時的朋友和舊情人,而當年「麥大」他們的死,背後竟然包含著出乎意料的陰謀。影片的命運就如同它的主人公一樣起伏跌宕,影片在美國上映時,不僅遭受了媒體的惡評,而且票房慘敗,這甚至使導演萊翁內抱憾終生,鬱鬱而終。
  • 《美國往事》:是男人就不能不看的電影
    如果只選一部趨近於完美的電影,以我粗陋的觀影量和品味來說,我選《美國往事》。它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它的五味雜陳的人生況味,散文詩般的抒情意境,恍如隔世的敘述視角,意味深長的人物設置,讓它在20多年後的今天依然散發出歷久彌香的光彩,那是一種淡黃色的光暈,柔軟而鮮亮。
  • 美國往事 | 一部電影,半個人生
    如果有人問我,什麼樣的電影是最好的,我定然無法回答;但如果問我,什麼樣的電影,看一遍就像走完一次人生一樣,我想我的答案很可能就是這一部——《美國往事》。 2 有趣的是,對於《美國往事》,我一開始是被它的聲音所吸引的。
  • 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原標題:影評不能只分析情節、人物、主題 就筆者近日所見的幾篇影評來說,大多是從影片的情節、人物、主題這幾個層面切入,談論人物的時候或許兼及演員的表演。電影是敘事的藝術,用故事傳達感情、塑造人物、體現思想主題,因而對情節、人物、主題的分析十分必要。但如果一篇影評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麼它仍極有可能是片面甚至業餘的。試想,同一故事類型的作品,其情節、人物、主題是否有較大相似之處?
  • 《好萊塢往事》導演昆汀宅家寫影評
    《好萊塢往事》導演昆汀宅家寫影評 時間:2020.04.0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CC 分享到:
  • 《美國往事》——屬於美國的回憶和美國夢必然的破滅
    上周只看了一部電影《美國往事》。全片大約4小時,然而實際觀影遠遠超過4小時。《燦爛人生》中講了馬裡奧、尼古拉兩兄弟的人生,雖然《美國往事》以黑幫片著稱,但是不同年紀的人有不同的解讀,在我看來,就是noodles和max兩兄弟的人生,儘管,他們並不是血緣意義的兄弟。兩兄弟代表了兩種價值觀,兩種價值取向,兩種人生追求,自然,也是兩種人生,如同,馬裡奧和尼古拉,一個壯懷激烈地死,一個平淡以安老,作為觀者,你真的能二元對立非黑即白地看待這樣的價值觀嗎?
  • 《好萊塢往事》影評
    我又回來了,說說兩天前看的影片《好萊塢往事》。 看片名,就大致知道是關於拍電影的主題,加上導演是昆汀,還有小李子和皮特兩位大牛做雙男主,照理說這部片子該很叫座,可豆瓣分數也只是7.4,與我的能給到的分差不多。
  • 《美國往事》是優秀電影的教科書實不為過
    關於影評 基於立足點的不同,如同放大鏡與顯微鏡的關係,如果說史詩式的《教父三部曲》道盡了浩瀚的黑幫血淚,那麼《美國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幫小混打拼江湖的奮鬥生涯記錄片。《美國往事》繼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憶片段的敘述方式展開劇情,如果說企圖用一句話來概括《美國往事》最大的特點,就是敘事方式的獨特性,從整體框架上的時空轉換到局部細節,長鏡頭對人物的描寫,蒙太奇分鏡的切換,都高度地為敘事服務,教科書式地為我們展示了一部以敘事見長的成功電影應有的姿態,我以為述說電影之所以為電影,以電影的方式呈現劇本的優秀,能達到美國往事之高度的電影恐怕也為數不多。
  • 聽蘇牧講述《美國往事》
    今天早晨,有一位聚友說,『課後突然有《美國往事》中毒的反應,腦子裡一直回想著《美國往事》的主題音樂和黛博拉苗條定格的眼神』。轉錄一篇記敘蘇牧先生講述《美國往事》的短文,與微友分享。我的記述,另擇日分享。蘇牧老師說《美國往事》是電影的一座標杆。那麼,這部電影到底厲害在哪裡,乃至讓一個四小時下來懵懵懂懂的我看完後也覺得自己霎時塵滿面鬢如霜?
  • 《姜子牙》豆瓣影評的數據分析
    這裡採用豆瓣1600多條影評數據對該影片進行相關分析。首先在用戶地域上,可以看出,評論用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北京、上海、廣東三個地區人數最多,此外江蘇、浙江也佔一定的比例,這與當地電影院的發展規模有很大的關係。其次,在用戶評分上。豆瓣打分規則為最低分2分,二分為一檔,最高分10分。《姜子牙》影評打分主要集中在6分和8分,總平均分6.8分也在這個區間內。
  • 《美國往事》與中國導演
    《美國往事》裡的「性」說起電影《美國往事》,你會想到什麼?黑幫、兄弟、背叛,還是貫穿始終、揮之不去的懷舊氛圍?這些是大部分影迷的答案,很少會有人去談論這部電影裡「性」——因為確實不重要。《美國往事》是我讀大學時很愛的一部電影,許多年後重看,才發現當年的所謂「好看」,大概只是一種朦朧的感覺,箇中緣由其實並不明了。我很懷疑,或許電影裡那些對於一個少年來說絕對稱得上瞠目結舌的「性展示」,才是我覺得好看的真實原因。
  • 《美國往事》主題音樂
    義大利導演瑟吉歐·萊昂以美國近百年歷史為背景拍攝的三部著名電影:《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國往事》。被大家稱為往事三部曲。
  • 《美國往事》,好萊塢之愚蠢的最著名犧牲品
    ——《美國往事》的基調就這麼被確定下來。二1973年,正在義大利進行《1900》前期籌備工作的羅伯特·德尼羅與萊昂內相識。這位剛剛在《窮街陋巷》中嶄露頭角的新人接到了出演《美國往事》的邀請。「我喜歡塞爾吉奧(萊昂內)。」他後來回憶這次會面時說,「但我懷疑他作為導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