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原本想要寫一下關於《無敵破壞王2》的影評,但同事提醒我「今天是新浪20周年啊,我們正在做相關的回顧報導,卷哥你有沒有什麼想要寫的?」既然如此,我可以為這個話題稍微添上幾筆。
說起新浪,我一直會比較自矜的對「年輕人們」感嘆:我可是從四通利方年代走來的老用戶了。是的,當年我們熟悉的新浪還在叫四通利方時我已經開始用撥號上網來到它那邊看新聞了。不過我已經沒法找到當年的網頁截圖了,只知道一張2000年新浪網早期的首頁截圖,看起來還真是有滿滿的歲月感。事實上,由於當時上「國際網際網路」的速率不高、價格卻不低,所以撥號上網時代我基本都只在國內網站上「衝浪」(上國際外網需要另外收費,國內網只要付電話費就行),而想要通過網絡了解最新信息,基本也只有新浪等幾個大的門戶網站可去。
此外,當時我還有一段時間混跡於新浪的「江湖絕色」攝影論壇,那裡也是國內最早可以交流數位相機和數碼影像知識的所在。不過由於稍後一段時間我就成了PChome數碼影像論壇的版主,最後索性直接跳槽進PChome做起了全職編輯,往江湖絕色那邊跑的就少了。而那時攝影無忌與蜂鳥網開始慢慢崛起,最終成為了國內數碼影像論壇的翹楚,這裡就略過不談。
不過,我覺得我和新浪這麼多年的交情,更多的還是在新浪微博上。
2009年的時候,正是各大網站紛紛推出「微博」類服務最旺盛的時候,我也未能免俗的在新浪微博上開了一個自己的帳號。但在那個階段,新浪微博雖然上升勢頭很猛但尚未能夠從各家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所以在使用新浪微博的同時大家另外還有搜狐微博、騰訊微博的帳號也很正常。說來也巧,由於我當時正熱衷於撰寫PChome上的個人博客,而當時的PChome博客又能與新浪的博客系統自動同步,因此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博客內容是在PChome和新浪同步更新的。而在此時,新浪博客又與新浪微博進行了內部打通,這就是說當我在PChome上更新一篇博客後,它首先會被同步到新浪博客上去,然後新浪博客又會自動在我的新浪微博帳號上發一條「我已經發布了<xxxx>一文」的微博出來!就這樣,儘管我當時幾乎很少主動去新浪微博上發布些什麼,但憑藉我差不多每周都有三、四篇博客發布的緣故,我的新浪微博內容竟然也跟著豐富起來了。甚至有網友在那個時候就成了我的新浪微博粉絲,即使我當時都不曾和他們有過什麼互動——而且我那時候還不怎麼愛用這玩意呢!
接下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突然有一天大家發現新浪微博變得「火」了,人人都開始在上面開帳號和互相關注;突然有一天新浪微博把自己的域名從「t.sina.com.cn」直接變成了「weibo.com」,於是新浪微博漸漸成了「微博」的代名詞,而它的競爭對手們開始逐一消失。在微博第一次火起來的那段時間裡(姚晨成為微博女王),我很快擁有了過萬的粉絲,成為當時一個不大不小的「V」。我也迅速感受到這個地方的無窮魅力:它比開心網、人人網之類更開放更自由,能夠更輕鬆的相互關注。而且只要你真的有好內容,那麼在這裡將會比在其他地方更快的聚集起一批你的聽眾和粉絲,享受到那種「一呼百應」的快感。
當然,微博也有過一段相對沉淪的日子:隨著微信朋友圈影響力的逐漸擴大,許多人開始離開微博而轉去朋友圈。我在過萬粉絲時關注的那些帳號儘管還有人依舊堅守,但更多的人已經退去。很多人說「微博不行了」、「微博要被微信打敗了」,但我卻一直不曾這麼想。在我眼中,原先紛紛擾擾的微博隨著這次「退潮」反而變得更加符合「我想要的樣子」:原先充斥在微博裡的那些家長裡短、身邊小事全都聚集到微信朋友圈裡去了,留下微博的內容雖然看起來變少了但信息流更加集中和高效、更有目的性。我關注某一個人或某個帳號是因為他能夠快速、集中的提供某一方面我想要知道的信息,而沒有其他雜七雜八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浪微博變得更像是一種屬於我自己的「定製媒體」,每天早上我只需要花費半個小時到四十五分鐘刷一下微博,就能全面比較了解的我所關注的行業動向、媒體意見和用戶評價。這種信息獲取方式的效率之高,遠遠超過我自己去門戶網站讀新聞;其所能提供的內容之豐富和精準,更是我那規模有限的微信朋友圈所無法比擬的。所以在當時我寫過一篇博客,題目叫《工作在微博、生活在微信》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bf73f0102vtly.html,說的就是為什麼我不贊同「微博被微信取代」——兩者對我而言根本就是不同方向、不同用處的東西麼!
後面的故事就不用多說,因為你我都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作為一名擁有數十萬粉絲,兩千多關注人以及擁有六萬多條微博的「金V」,我稍早前曾經發布過一篇《微博越來越沒有意思了?可能是因為你沒有關注這些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123383729140625 也算是為推動新浪微博盡一份力吧!是的,儘管我們今天還是會吐槽新浪微博有各種不好用,在管理方面出現了N多的問題,但我想自己應該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依然會和它一路同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