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網北京5月10日電 「44%的詐騙簡訊來自170/171號段」,近一個月以來,虛擬運營商170/171號段電信詐騙嚴峻的問題引發公眾和官方的高度關注。「『170/171』開頭電話還敢接嗎?」的擔憂下,工信部繼約談相關企業後,日前更是發文要求虛擬運營商在1個月內完成用戶身份信息補登記等工作。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調查發現,目前虛擬運營商實名制整頓過程中面臨系列技術甄別難題,非實名銷售現象依然存在,但「170/171」的實名製程度得到改善。
170/171號段成電信詐騙新標籤 用戶看到「170/171」不敢接
騰訊手機管家安全專家通過大數據監測發現,「有近44%的詐騙簡訊來自虛擬運營商的170/171號段。」在這一數據背後是170/171號段成為了電信詐騙的一個新標籤。廣州市公安局反電信詐騙中心在日常監測中發現,170和171開頭的號碼已成為電信詐騙的高危電話。
近一個月,隨著工信部門和公安部門發布的風險警示,以及媒體和微信朋友圈對170/171號段詐騙手法的報導以及宣傳,公眾對170/171號段詐騙的警惕性已大大提高。
資料圖。中新網記者 金碩 攝
在北京從事出版行業的陳先生向中新網記者表示,「身邊有兩個朋友就被170號段詐騙電話騙了好幾千塊,現在看到170號段的電話都不敢接,更不用說點擊查看170號段發來的簡訊。」
「請問需要貸款嗎?需要投資理財嗎?……」記者通過調查發現,170/171號段被詐騙分子利用同時也被一些企業利用來進行營銷,成為大眾厭煩的騷擾電話和簡訊。記者隨機街頭採訪的幾位北京計程車司機以及超市購物大媽均表示,「最近,接到170號段的各種投資理財或是一些商品推廣的電話明顯增多,都不知道怎麼知道我的號碼的。」
詐騙利用受害人貪小便宜心理 冒充政府發放專項補貼手法突出
廣州市公安局反電信詐騙中心上周公布的詐騙警情數據顯示,上上周涉及170號段的電信詐騙警情93起,其中冒充政府部門發放專項補貼、冒充老師稱小孩受傷需要手術費等詐騙手法最為突出。而涉及171號段的電信詐騙警情87起,其中通過發送附帶木馬連結的簡訊進行詐騙的手法達到67%。
據中安在線報導,4月25日19時許,馮先生突然收到一條簡訊:「×××,你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下降,查看分數請點下面連結。」馮先生看了一下發送簡訊的號碼,是一個171開頭且歸屬地為合肥的號碼。馮先生隨手就點開了簡訊中附帶的連結,沒想到打不開。沒過多久,手機綁定的銀行卡就發來一條提醒信息,稱卡裡的2000元被取走了。
據介紹,170/171號段的電信詐騙冒充政府部門發放專項補貼、冒充老師稱小孩受傷需要手術費、信用卡提額、辦理大額信用卡、新生兒補貼等詐騙方式都是利用了受害人貪圖利益的心理。
警方提醒廣大市民,接到此類號段開頭的電話或簡訊時,應該核實對方真實身份,不要輕易點擊簡訊內連結、不要隨便按照對方要求進行轉帳匯款、網絡交易等操作,並及早安裝手機安全防護軟體,慎防被騙。
官方整頓進行時 170/171號段五月底前要完成實名補登記
其實,在4月7日,工信部網絡安全管理局、信息通信發展司、信息通信管理局會同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緊急約談了三家實名制落實不到位的移動通信轉售企業(虛擬運營商)。要求三家企業立即對本公司實名制開展情況全面排查,認真進行整改。
4月27日,工信部進一步發布《關於加強規範管理 促進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健康發展的通知》進一步要求轉售企業,也就是虛擬運營商,立即開展自查自糾,在1個月內,對前期未實名登記、虛假登記的電話號碼,完成用戶身份信息補登記等工作。
通知同時明確,轉售企業應加強對實體、網絡代理渠道的監督管理,嚴格代理渠道的準入條件,為代理渠道配發統一標識,禁止籤約代理渠道擅自發展下級代理。轉售企業通過實體營銷渠道辦理入網手續的,必須通過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核驗、自動錄入用戶身份信息,禁止人工錄入身份證信息。通過網絡渠道辦理入網手續的,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對用戶身份進行核驗。轉售企業應建立實名登記定期自查制度,加大對自有營銷和委託代理渠道的檢查力度。
虛擬運營商:整頓利好行業發展 面臨技術甄別難題
根據國內虛擬運營商平臺的公開信息顯示,自4月開始,大多數虛擬運營商已經開始自查自糾工作,虛擬號段的實名制情況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虛擬運營商總裁9日向中新網記者表示,實名制工作關係到用戶的切身利益,也關係到通信企業和行業的健康發展,公司已經提高了整治標準,進一步加強落實實名制工作。
不過虛擬運營商強化實名制過程面臨著技術手段甄別的難題。據某虛擬運營商的一位市場部員工表示,公司配給線下渠道銷售商的二代身份證閱讀器發現了被破解的現象,目前正聯合相關企業和部門在進行補漏完善。
記者探訪北京一個售賣虛擬號段報刊亭時,報刊亭銷售人員就表示,可不需出具身份證就可幫辦理一個170號段虛擬手機號,可使用別人的身份證信息幫忙辦理。對此一位虛擬運營商的人士表示,一些銷售商違規的利用了他人的身份證信息,鑽了「一證五號」空子。虛擬運營商需共同加強對渠道的檢查力度,通過技術手段進行甄別,對用戶進行電話回訪核查進行識別,發現冒用的號碼及時進行清理。
來自線上銷售渠道的實名認證一樣存在難度。儘管一些虛擬運營商線上啟用實名登記系統,都要求填寫用戶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並且上傳本人的二代身份證正面、反面和手持身份證的半身照。但據IT時報報導,一些虛擬運營商用假的實名登記仍可順利進入提交訂單和支付環節。整個線上實名認證的環節中,主要依靠人工審核和快遞身份證複印件,會出現較多不可控情況。中國虛擬運營商產業聯盟秘書長鄒學勇認為,應該加強認證的技術手段,比如視頻人臉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