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信詐騙「傍」上疫情,詐騙分子大玩「非接觸詐騙」。4月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布數據顯示本次疫情期間詐騙犯罪發案量大幅增長,批捕的案件數佔所有涉疫刑事犯罪案件的58.4%。《2019年網絡詐騙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金融詐騙排名第一,受害者平均損失39506元,是2019年當之無愧的詐騙之王。更可恨的是騙子竟然將騙局升級,玩出了新花樣,不貸款的被騙,想貸款的被騙,已經貸了款的也被騙,讓人防不勝防。
平安普惠梳理近期相關案件發現,新型騙局中最突出有兩類:
一是假冒某公司官方App。不法分子以某公司名義,聲稱提供高返利理財活動、貸款額度等,引導用戶下載虛假App,「客服」在假App中進行資金交易或在交易中提示「銀行卡有誤」等信息,要求用戶支付額外款項。被假冒的公司和消費者都是受害者,不少消費者被騙往往投訴無門。
二是所謂「退息退費」騙局。近期,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向貸款客戶提供所謂「投訴指導、退費幫助」服務並收取費用的組織和個人。這些黑中介忽悠借款人,「可以白拿的錢白不拿」,交一些「費用」,就可獲得一份 「逃廢債秘籍」,通過向政府部門、媒體惡意投訴,甚至不法手段,試圖僥倖減免正常信貸債務。最終受害人不僅遭受巨大經濟損失,還被記錄不誠信行為。
新騙術不斷上線,你的防騙技能升級了嗎?
針對這些疫情期間不斷升級的詐騙手法,平安普惠聯合梨視頻和法治周末等權威媒體,推出以嚴抵黑中介、辨識仿冒平臺等主題的系列科普視頻,三分鐘幫你解密。
除此之外,平安普惠還將從理性借貸方面入手,幫助大家樹立正確消費觀念,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有效避開消費陷阱。如在遇到超過購買能力的物品時對自己發問:「這款產品是否有實用性,沒有它我的工作生活會受到影響嗎?如果確定借款,是不是有足夠能力在還款期限內償還,利息是否在我的承受範圍內?」達到用途合理、金額合理,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理性借貸」,以此提升自身消費金融素質。
此次系列科普公益視頻,是平安普惠消費者金融素養提升計劃「維C行動」提出的消費者保護理念,權威法治媒體《法治周末》提供相關真實案件為內容支撐,由梨視頻製作推出。屆時,公眾可通過梨視頻平臺進行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