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簡單介紹了一下我比較常用的思路。
1:動作引導,用同一個動作或者類似的動作連接下一個鏡頭。
2:節奏,找到適合畫面的律動,讓你的視頻產生豐富的起伏節奏。
運用這種思路我們可以做出無數種炫酷的轉場,和流暢的視頻。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之後我會出更加系統詳細的剪輯經驗分享和片場拍攝以及電影美術的相關分享。如果你想從事電影行業那麼一定可以幫到你。
通常電影中的轉場分為兩個大類型:技巧型轉場、無技巧轉場。下面將舉例影片分析電影轉場的各類方式,以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技巧型轉場
通過後期剪輯的技巧,把兩個畫面進行特技處理,完成場景之間的轉換,包括疊化、淡入淡出、翻頁、定格、翻轉畫面和多畫屏分切等。
無技巧轉場
是指在前期拍攝時就想好了組接的方式,不依靠後期剪輯來轉換場景之間的過渡。可以充分利用鏡頭中的關鍵元素或是鏡頭組接技巧,來完成兩個場面之間的轉換。
所謂轉場,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PPT裡幻燈片的之間切換就是轉場。這是個技術活,回憶一下,電影中很多專場技巧:比如從一個場景中鏡頭搖向空中,你看到一輪明月。再將鏡頭搖下來,場景就變了。無技巧轉場是每個攝影師的基本功之一,完成一個段落場景的拍攝後如何讓段落與段落之間銜接流暢呢?這就到了考驗技術的時候了。雖有淡入淡出、定格、疊化等技巧轉場的方式進行銜接,但高明的攝影師一般都放棄這種做法選取無技巧轉場方式。
利用相似性因素:下鏡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體形象,或者,其中物體形狀相近、位置重合、在運動方向、速度、色彩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等等,以此來達到視覺連續、轉場順暢的目的。
電視片《丹麥交響曲》剪輯效果非常流暢,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大量採用相似性的直接切換技巧:利用固定鏡頭中的玩具士兵與現實中皇家衛隊儀式活動連接。
利用承接因素:利用上下鏡頭之間的造型和內容上的某種呼應,動作連續或者情節連貫的關係,使段落過渡順理成章,有時,利用承接的假象還可以製造錯覺,使場面轉換既流暢又有戲劇效果。
比如,上一段落主人公準備去車站接人,他說我去車站了,鏡頭立即承接這一意思切換到車站外景,開始了下一段落,這是利用情節關聯直接轉換場景。一般來說,此建築接彼建築,建築外景接建築內景,接建築內的人群,再接主人公;類似的承接方式連接是剪輯中結構鏡頭連接順序的一般規律。利用人們自動承接的心理定勢,採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往往可以造成聯繫上的錯覺,使轉場流暢而有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