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15日電(董兆瑞) 常年乾涸的大寨渠變身濱水公園,五一渠串聯永豐路水岸風光直抵故宮北院,稻香湖、翠湖片區循環補水工程帶動南沙河12條支渠循環流動織就生態水網……身處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它們即將靚麗蝶變。今天上午,海澱區「水清岸綠」行動計劃(2020—2025年)新聞發布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舉行。會上發布了海澱區「水清岸綠」行動計劃(2020-2025年),並向公眾闡明「十四五」期間「水清岸綠」行動計劃的建設思路、建設目標、重點任務等情況。
據了解,「水清岸綠」將主要聚焦城市防洪、生態恢復、水系循環和溼地建設四大類項目。同時,新建或對現有巡河道路升級改造形成多條貫通的慢行濱水走廊和親水岸線;建設溼地、蓄滯洪區和循環補水系統,形成藍綠交融的生態綠網和濱水空間等方向,描繪出生活更美好,城市更宜居的宜人畫卷。
「秉承持續、科學、有效的理念,海澱區正在通過技術加持,推動『水清岸綠』行動計劃。通過點面相結合的手段消除控制汙染源,以分散和集中的模式收集處理雨汙水,從單元到整體的方式持續提升水生態。特別是按照一庫、一網、一平臺加五個業務模塊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完善水務基礎資料庫和指揮信息系統,打造海澱區的『水務大腦』。」海澱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完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供水基礎設施
記者從會上獲悉,海澱區將防洪排澇工作和「水清岸綠」項目緊密結合,建設海澱綜合防洪排澇體系,確保安全度汛。今年,海澱區提升中關村科學城北區重點項目優先級,完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供水基礎設施。永豐調蓄水廠力爭9月底具備通水條件,溫泉供水廠開工建設,解決困擾多年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用水問題。搭建循環水網體系,北區南沙河水系12條溝渠恢復生態基流;「三山五園」地區實施北旱河北支溝、南旱河等區域水網貫通計劃,進而實現清華、北大、圓明園等區域的水系連通。
同時,加強生態水系修復,五一渠、大寨渠等綜合治理工程打造水清岸綠的河渠樣板;南部地區金河、北旱河、萬泉河生態治理工程打造景秀文盛的海澱水文化。營造北區地區生態園林溼地,以南沙河主河道為骨架,重點推進西玉河、蘇家坨、崔家窯溼地建設,有效緩解周邊區域面源汙染和初期雨水汙染,為「溼地群」「海綿心」建設奠定基礎。
到2025年將鋪設百裡傍水依林的慢行走廊
新聞發布會不僅給出了一份「水清岸綠」最新工作清單,還重點發布了「十四五」期間「水清岸綠」行動計劃的「任務書」和「施工圖」。
「十四五」期間,海澱「水清岸綠」行動計劃有了更為明確的「任務書」:築牢固若金湯的防洪排澇體系、鋪設傍水依林的慢行生態綠道、建設水清岸綠的生態河渠樣板、營造一碧萬頃的生態園林溼地、修築穩定安全的供水保障系統……一些列強有力的措施將支撐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澱行動方案。到2025年,海澱區將鋪設百裡傍水依林的慢行走廊,建設萬畝藍綠交融的生態水鄉;增加千頃水面,水面覆蓋率由2.6%增加到5.2%;生境、理化、生物等水體指標逐年上升,主要河渠由「亞健康」或「不健康」過渡到「健康」狀態,實現「水清岸綠」生態目標。
「十四五」期間,海澱「水清岸綠」「施工圖」遵循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十六字方針」:分區規劃,突出重點,濱水走廊,藍綠交融。
海澱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海澱區將分區域進行河道規劃設計,實現「南北呼應」。南部地區講述海澱水文化,重點塑造「一區兩軸三循環」的慢行空間和親水岸線。即主要圍繞「三山五園」地區,分別以金河、萬泉河為軸,建設南旱河片區、玉泉山片區,圓明園片區水網循環系統,在玉泉山地區恢復自然生態的河湖水網,在萬泉河地區打造親水宜人的文化走廊。
北部地區構建海澱水生態,重點建設一軸四核多河渠的循環水網和生態溼地。即主要以南沙河為軸線,沿岸新建西玉河、崔家窯、蘇家坨、上莊4個核心溼地,串聯雨水溼地和各條河渠,逐步形成溼地與溼地相連,河渠與河渠互通,各功能互補的水系生態系統,營造一碧萬頃的海澱水生態。